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志英 《食用菌》2008,30(6):44-45
龙海市草菇栽培面积仅次于蘑菇,近年来稳定在年300万m^2左右,鲜菇产量1.2万t以上,产值6000多万元。1984年试验成功“室内床架式草菇栽培技术”后,就使用蘑菇房栽培草菇,营造一个适宜草菇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环境,获得高产高效益。改变了传统的低产低效益的室外草堆式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林宗义  李植动 《食用菌》1995,17(3):31-32
室内床架稻草栽培草菇,是揭阳县1985年立项研究的科研课题,现已获得成功。目前揭阳市的揭东和榕城,常年草菇栽培面积达25万m~2以上,年产鲜菇400~500t,创利200多万元。该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生物效率达12%~16%,高产的可达25%~28%,比1985年以前的6%~8%提高了1倍以上。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草菇在我地室外栽培宜在6~9月份,可栽培四、五次,每次25天左右,生物效率达20~40%,纯收入在50%以上,是一项种植易,见效快的副业.(一)草菇种植效益我社1990年从浙江、上海引进草菇栽培技术和菌种,组织全乡151户菇农以废棉为原料,分四期在塑料大棚内试种,共投料527265kg,成本23523元,产菇10173.5kg,生物效率19.3%,产值36625元,纯收入13102元,利润率55.60%,其中  相似文献   

4.
常规稻草栽培草菇 ,都是采用传统室外栽培方法 ,草菇产量低 ,而且不稳定。我们改用室内筒栽草菇获得成功 ,1999年 ,在室内自然温度下 ,当年的 4月下旬至 10月上旬 ,每月栽一批 ,共栽6批 ,每批用稻草 5 0 0 0 kg,每 10 0 kg稻草产量稳定在 2 5 kg左右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室内筒栽草菇优点 :一是可克服在南方春末夏初不稳定的气温 (倒春寒、5月寒 )的影响 ;二是可避免夏季(7~ 8月 )高温炎热气候和频繁的台风暴雨袭击 ;三是可控制秋季的干燥低湿气候的干扰 ;四是塑料薄膜袋可再利用 ,成本低。现将栽培方法简介如下 :1 栽培场地 我们利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草菇室内栽培其产量远远超过室外,以稻草为培养料,每担干草产鲜菇稳定在12~15公斤。现将经济效益和栽培要点简述如下。一、室内外栽培的利弊分析因此室内栽培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潜力大的优点,栽培地区可以从南方向北方发展,栽培季节可从夏季延伸至春秋,是草菇栽培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江苏省2013年食用菌产量约233.37万t,排全国第四。菌渣年产量约200万t,合理利用这些菌渣,意义重大。通过利用杏鲍菇菌渣进行栽培草菇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渣栽培草菇产量比稻草基质栽培高,说明杏鲍菇菌渣可以作为草菇栽培的替代原料。  相似文献   

7.
朱建标 《食用菌》1993,15(3):31-32
南汇县栽培草菇是从1983年开始的。近年来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油菜——草菇——后季稻的粮经型模式,迅速推广了草菇大田畦式小环棚栽培,1991年全县共投料3600余吨,生产鲜菇1357吨,平均生物学效率37%。且将草菇栽培期从原来的7、8两个月延长到5~9月。1992年仅6月份投料150吨,生产鲜菇总量60吨,延长了草菇生产期。  相似文献   

8.
我市传统的草菇栽培方法是室内搭床架栽培和室外搭建泡沫大棚栽培。然而由于连续的栽培(每个菇房每年利用6次以上),从而导致“老菇房效应”严重,平均转化率不足20%。为了提高草菇生产效益,笔者于2002年夏季开展了室外地沟式栽培草菇试验。  相似文献   

9.
室内栽培草菇的技术已有阐述,而室外栽培草菇特别是在枇杷果园内栽培草菇却较为少见。笔者在本镇的汀洋村和东坪村通过两年多的栽培试验,认为是个有开发前途的项目,一是利用草菇采收完的废料直接施入果园,可提高枇杷的产、质量;二是增加了菇农的收入。现将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果园地整理 枇杷的株距一般在 4~ 5m,先清除空地上杂草,再整地,喷洒 0 1 %敌百虫进行杀虫,再用高浓度氨水 1 0 0kg兑水 2 50kg淋畦地四周,有杀虫、灭菌和增加肥力的效果。然后整成畦,畦高 2 0~ 2 5cm、宽1 0 0cm、长 3 5~ 4.5m,畦的…  相似文献   

10.
三、选定栽培适期草菇喜温,按照自然季节栽培,温度难于人工控制,只有选好栽培适期,才能满足草菇生长发育有适宜的温度。且草菇属恒温结实型菇类,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昼夜间忽高忽低的温差,很不利于草菇的生长发育。从河北省气候变化和草菇栽培的实践表明,室外栽培草菇的时期,应选择在气温基本稳定,日最低温度在23℃以上的6、7、8月较为稳妥。栽培设施保温条件好,能有效调节好小气候环境,选用抗逆性强,对低温有较好耐受的草菇菌种,栽培期还可适当提前和推后,亦可取得高产。四、栽培设施与栽培方式北方春夏季节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且气温不稳定。室外栽培草菇,受自然气候影响,温度与湿度不易人工控制,很难达到理想产量。要获得草菇高产,必须有保护性栽培设施。栽培设施以塑料大棚和地棚较为实用,建造容易,费  相似文献   

11.
龙海县草菇栽培历史悠久,但一直沿用室外堆畦栽培法,单产较低且不稳定。1984年推广了利用蘑菇房床架栽草菇,单产比过去提高了2~3倍。1985年我们在角美镇试验点栽培1000米~2,生物效率达23%左右。1986年5、6月全县推广面积达114万米~2,多数菇农获得丰收,生物效率达20~25%,全县  相似文献   

12.
概述泰国草菇消费和生产情况,简要介绍泰国草菇的三种主要栽培模式——室外"小料块"栽培,篮式栽培和室内床架立体栽培的特点及技术,指出泰国草菇栽培目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室外栽培草菇,由于温湿度不易控制,产量低;室内堆栽,空间利用率低,室内床架栽培虽然可提高空间利用率,但造价大,且在缺乏竹木材料的地方难办到。为此,笔者就地取材用尼龙网袋栽草菇,于1988年5—7月进行了三次试验,获得成功。网袋栽草菇具有以下优点:(1)空间利用率高,一般一间15平方米的菇房一次可投料500公斤,与床架栽培相当;(2)投资少,购买一只能装干料10公斤的尼龙网袋仅花0:50元左右,且可多次使用;(3)产量高,因网袋栽草菇出菇面积大,透气性能好,三次试验转化率都在25%以上,高的达40%。现将具体做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稻草栽培草菇,合理利用有机肥源,增加农民收入,遏制稻草的焚烧、烂弃,提高地力和净化环境,丰富城乡“菜篮子”。笔者采用室内外栽培草菇,使其出产期延长,每年的4-11月均可栽培。将草菇生产期两头延长半年,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蔡爱群 《食用菌》1998,20(5):26-27
草菇是喜高温高湿菌类,适于热带和亚热带高温、潮湿地区广泛栽培。粤北属亚热带、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区,每年4月中旬~10月中旬都可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传统的稻草栽培,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堆式栽培和床式栽培产量均较低(25%左右)。经粤北菇农和笔者多年的栽培实践,摸索出适合粤北各地栽培的废棉室内床栽草菇技术,生物效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香蕉茎叶栽培草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菇质嫩味美,是我省主要创汇品种之一。草菇栽培一般都以稻草为主料。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稻草资源趋向紧张。为此,漳州地区的菇农利用当地丰富的香蕉茎叶,栽培出优质高产的草菇。1994年夏季,石亭镇、天宝镇的菇农利用香蕉茎叶栽培草菇20多万m~2,平均单产鲜菇6.5~7.5kg/m~2,总产值1260~1500万元,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室内草菇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佩玉  陈上海 《食用菌》1991,13(1):32-33
福建省草菇栽培在1980年以前以野外建草堆栽培为主.由于野外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常常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近年,大部份菇农,尤其是龙海、漳州、泉州等闽南一带以及宁德地区部份县,模仿香港栽培法,从室外移进室内,利用夏季空闲的蘑菇房增加光照栽培草菇,培养料进行巴斯德灭菌,从而提高了草菇产量.由于煤供应紧缺,室内栽培草菇成本增高,菇农迫切要求试验出一种能不用巴斯德灭菌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栽培法.为此,我们从栽培工艺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套以加有益微生物提高堆料发酵温度等栽培工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袋式河沙栽培法与湖北山区常规土壤固定菌床窖式栽培法生产4个天麻品种的原种,并对其产量、粒重及经济效益等进行比较。结果为:室内河沙栽培5个月,4个品种的原种产量均高于室外栽培。红天麻、乌天麻、乌×红、绿天麻室内栽培原种平均粒重分别是室外栽培的1.71倍、5.22倍、5.41倍和4.90倍。室内栽培较室外栽培单位面积成本投入高,但由于产量高,各品种每平方米投入产出比,室内栽培是室外栽培的2.55~5.18倍,且可缩短不同品种原种栽培期4~12个月。  相似文献   

19.
曾绩 《食用菌》2006,28(3):45-45
草菇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的室外稻草生料堆式栽培,虽有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产量低且不稳定,生物学效益平均只有7%左右;以稻草为主料,二次发酵床架式栽培草菇的生物学效率一般为10%~20%,比室外堆栽提高2~3倍。但对于大面积栽培,培养料发酵处理需要花大量的劳动力;广东等地推广的室内巴氏消毒处理栽培法,一般以棉子壳、废棉为主料,栽培草菇的生物学效率在25%~35%,但生产成本高、病虫害多、稳定性差。至今为止,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草菇栽培模式,但因其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使得这些人工栽培模式的产量低且不稳定,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化、规范化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草菇能在北方室外栽培,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草菇阳畦栽培试验,并于1984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当年即在本省的中、南部20个县设点示范推广,栽培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成功率达95%,每百斤棉籽壳产鲜菇20~30斤,最高达45.2斤;每百斤麦秸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