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河北省饶阳试区实施5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益,配置技术和应用条件,各模式纯收入为果园早期间作〉果农间作〉林农间作〉林网农田〉林牧结合;为平原农区合理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论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经营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并对黄土高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目前的治理状况,认为农林复合经营是治理黄土高原,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因而开展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总结长城沿线榆林风沙区现有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了前湾滩村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开发示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是适合榆林沙区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防风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缓减土地紧张压力,提高经济产值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了河北省饶阳试区实施5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益、配置技术和应用条件,各模式纯收入为果园早期间作>果农间作>林农间作>林网农田>林牧结合;而产投比为果园早期间作<林农间作<果农间作<林网农田<林牧结合,为平原农区合理建立农林复台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榆林沙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林风沙滩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了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开发试验,建立了10种农林复合经营示范模式,总结分析了农林复合经营开发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经营具有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主要模式有:庭院复合经营,桤、柏混交林—粮间作,生物篱埂梯地复合经营,杉木—黄连间作,杜仲—茶间作,杉—粮间作等,复合经营是变土地资源单一利用为综合利用、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定西安家沟流域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定西安家沟流域的自然特点,提炼出了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即: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和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分别分析了3种模式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对3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坡地农田系统相比,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大,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次之,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低,但均高于对照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营建相应的模式,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各种农林复合模式的经营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并提出了科学、高效地开展栽培、经营、管理及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饶阳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了综合分析,试区由原来的风沙干旱瘠薄盐碱的低产区变为生态环境良好、林茂粮丰的新试区。系统的建立改善了自然生态条件、气象因子以及二氧化碳尘埃含量、鸟类数量等林木覆盖率由2%提高到20%,粮食产量由每公顷1500余公斤提高到7500余公斤,并成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菌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模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饶阳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了综合分析,试区由原来的风沙干旱瘠薄盐碱的低产区变为生态环境良好,林茂粮丰的新试区,系统的建立改善了自然生态条件,气象因子以及二氧化碳尘埃含量,类数量等,林木覆盖率由2%提高到20%,粮食产量由每公顷1500余公斤提高到7500余公斤,并成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采用水平阶整地方式 ,布设等高植物篱 ,实施农林复合经营技术。通过近 1年的实地观测 ,对此项技术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土方面的效益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发现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 ,复合经营小区的土壤流失量仅是对照 (CK)的1 1 .4 2 %。因此 ,在三峡库区值得推广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云阳县农林茶复合经营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云阳县部分茶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行农林茶复合经营为贫困山区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云阳县农林茶复合经营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云阳县部分茶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行农林茶复合经营为贫困山区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模式划分与种植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波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03-205,220
甘肃省陇南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15%。坡耕地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山坡地及梯田中进行农林复合栽培,可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根据生产方式和栽培结构将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栽培的模式种类划分为林药复合、林粮间作、田间地埂利用、果菜种植、特种林粮复合、庭院经营、小流域综合治理、林草复合等8种农林复合栽培模式,以便在坡改梯、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中较好地应用复合农林业技术。  相似文献   

16.
低丘红壤区农林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竞争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  张斌 《土壤》2012,44(4):671-679
农林复合系统由于其复杂的物种配置、下垫面差异及土壤水力学性质的空间变异,可能影响土壤水分运动及水量平衡,并决定物种间水分竞争性。本文研究了南方低丘红壤区花生南酸枣农林复合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土壤水流通量和方向的二维变化;结合土壤水量平衡,评价了农林复合系统组分间的土壤水分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系统能够利用5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对干旱有一定缓冲作用;但在季节性干旱土壤水分期向树行运动,说明南酸枣与花生间作系统也存在着水分竞争,竞争同树龄和空间距离有关。花生的种植减小了地表径流却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农林复合系统改变了土壤水量平衡,复合后系统蒸散量提高5%~12%,而净渗漏量及土壤水分贮存量减小。农林复合系统减小了30~100 cm土壤水分运动通量,引起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变化,影响了作物水分利用体系,需在设计优化管理水资源的农林复合模式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农林复合经营,也叫混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指的是将林业和农业等合并在一起,进行综合经营的一种土地利用结构方式。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的对象是一个生态系统,故也将其称之为农林复合系统。复合农林的生态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种间竞争,增加互利共生,从而提高经济产量。系统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综述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含义、相互关系、评估原则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研究隰县试区为例,对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权重确定、综合指标值计算的模型方法设计、应用分析等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桉树-牧草、桉树-农作物和桉树-药材3种复合经营模式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位观测,筛选出水土保持效益好的复合经营模式,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桉树间作牧草、农作物和药材后,地表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1.07%~31.02%、33.91%~38.71%和1.51%~67.12%;土壤侵蚀量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但种植2年后,桉树3种复合经营模式均未产生土壤侵蚀;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降幅最明显,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与我国的农业复合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农林业复合经营的概念和内容,世界农林业复合经营产业的背景、过程以及研究方向。讨论了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