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奚永照 《中国茶叶》2011,33(6):38-38
兰者,清雅高洁,无不赏鉴。但此兰非花也,乃天台九遮山中一奇葩——黄茶。天台山最早植茶者是三国时的著名炼丹家葛玄,他既是天台山道教的鼻祖,又是天台山的茶祖。葛玄于赤乌年间(238)创建了天台山首批道观——法轮院、桐柏观和福圣观。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草,能"服之生羽翼"。为此,葛玄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临海县盖竹山等地建立了"葛仙茶圃"。陆羽《茶经》其"七之事"引《神异记》中载:"余姚人  相似文献   

2.
临海产茶历史悠久,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据《临海县志》引抱朴子《园茗》记载:“盖竹山(今汛桥镇)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唐朝,临海产茶为浙江十州五十五县之一。明朝,临海茶叶广为栽种,品质优良,明洪武初年(1368)芽茶已列为贡品,弘治年问(1488~1505),已生产贡芽茶9斤。在《浙江通志》记载:嘉靖年间(1522~1566),云峰茶已成为浙江名茶。  相似文献   

3.
季小明 《中国茶叶》2010,32(12):51-5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相似文献   

4.
郑毅 《中国茶叶》2010,32(5):40-43
安徽绩溪县,位于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原属于徽州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发祥地之一,也是徽墨、徽剧、徽菜的主要产地。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此得名”。绩溪县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素有“邑小士多,代有文人”之誉。据1987年编写的《绩溪县志》记载,为存史资治,教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熊慎端 《福建茶叶》2010,32(1):77-77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 而历时两年创作,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领衔的《印象大红袍》已完成最后的创作,进入带妆彩排阶段。  相似文献   

6.
渠江薄片为唐代名茶,有史记载的生产直至宋代。《饮茶品茶》中(茶文化简史)记载:"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他则有神泉小团……渠江薄片等。  相似文献   

7.
刘勤晋 《中国茶叶》2006,28(1):35-37
四、近代藏销边茶的生产与流通 南路边茶主产地雅安地区,是我国历史上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之一。明代的蒙顶甘露寺古碑记载:“西汉有吴氏法名理真,俗奉甘露大师者,自岭表来,挂锡兹土,随携灵茗之种而植于五峰。”《唐国史补》记有:“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证明雅安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有了人工种茶的记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一、最早的茶叶生产和初级市场贵州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邓乃朋先生《贵州产茶史》考证,有记载的可追溯到汉代。其论据为杨雄(公元前53~后18年)在《方言》中说:“蜀西南  相似文献   

9.
沈鲁 《茶叶通讯》2011,(4):40-43,46
"茶"在正史礼仪志中的首次大量出现便是在《宋史》中。《宋史》之前的诸部正史礼仪志中,唯在《旧唐书·礼仪四》中出现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茶在《宋史·礼志》中的大量出现和广泛记载是茶在宋代礼仪中兴起的重要标志,这一兴起改变了正史礼仪志中有酒而无茶的局面。茶在《宋史·礼志》中的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体现出了唐宋...  相似文献   

10.
朱慧颖 《中国茶叶》2011,33(2):32-33
关于"茶叶之路" 相对于丝绸之路,十八九世纪联通了中国东部和俄国西部,以茶叶为主要运输商品的"茶叶之路",确实是一条寂寂无闻的贸易通道。管见所及,学界较早提及茶叶之路的有厦门大学的庄国土教授,不过他所谓的"茶叶之路"指的实际是中国与英、荷、美、俄等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外延比此处的"茶叶之路"广泛(详见庄国土:《从丝绸之路到茶叶之路》,《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1.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据《宋史》等相关史料研究,宋代末茶的主流是水磨茶,即利用水力驱动磨盘磨出来的末茶,而茶臼、茶碾、茶磨等小玩意儿只不过是上流社会的茶道工具而已.宋代水磨茶曾一度被朝廷所垄断,规模很大,并制订有专门的水磨茶法,设置有专门主管水磨茶事务的提举京城茶场所.宋代名画《闸口盘车图》应该就是当时官营水磨茶场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3.
朴龙求 《茶叶》2000,26(Z1):287-299
Mr. Taeryum, an envoy of Shilla Dynasty brought tea seeds from China during Tang Dynastyand the seeds were planted at Jiri Mt. by the order of King Heungduk at AD 828. During Koryo Dynasty (918-1392), Buddhism spread rapidly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tea culture reached its highest stage of prosperity. At the Chosun Dynasty. However, the ceremonial drinking of tea vanished almost completely due to the flourishing Confucian tradition, a kind of substitution of Buddhism. But a few people have supported the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by themselves. Since the independence of Korea soon after the World War II(1945), the cultivation area of tea plants has been increased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ea drinking has become popular again.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area has been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ea production has also been lifted up year byyear. In spite of continuous increased tea cultivation area, there still is a sever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tea in thecountry. Tea farmers 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everal actions to solve to remedy the situation.In this paper the prospect for shortage of tea demand is discussed after 2003 when the high special customs du-ties for tea products is lowered from 536% to 30 or 40% in Korea and the trade situation of tea products oncountries around Korea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胡小军 《茶叶科学》2010,30(6):489-492
宋代以建窑盏为代表的茶具以及上品茶色尚白的鉴赏标准,是该时期文化生活中的审美共识。建窑盏的出现,见证了宋代茶艺由唐入宋的文化转型,从器物中也可以考察出宋代独特的饮茶技艺。本文通过对宋代分茶、斗茶技艺和建窑黑釉瓷茶盏关系的考察,揭示建窑黑釉瓷茶盏在宋代兴盛的原因,为“宋式”精致的审美美感类型与生活方式、文化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玉富  傅秋燕 《茶叶》2011,37(3):176-178
唐朝陆羽《茶经》所载浙江省长兴县茶叶产地,今故址依然清晰可考。十处产地分布于以顾渚山山脊为中心的两条山谷间。考证显示,唐朝时全国所有产茶之地,陆羽对浙江长兴最为熟悉,其既是陆羽曾长期旅居长兴、培植品鉴茶叶、著述《茶经》、肯定长兴茶叶品第的有力证据,也暗示顾渚山山谷作为两浙联系中原的陆路走廊,是天成、便利的交通方衍生陆羽...  相似文献   

16.
郭丹英 《茶叶》2009,35(1):49-51
苦节君之名出现于明代,系竹茶炉的雅称。因文人与竹有着不结之缘,以竹编制茶炉成为文人煮茶的时尚。竹茶炉在文人心目中,是高雅不俗,节操清苦的君子象征,因此明清以来,竹茶炉备受文人的喜爱。本文主要考证了竹茶炉最早产生的时间,茶炉与竹之间的特殊关系,阐述明代惠山听松庵主制作竹茶炉的经过,并分析明清两代文人以竹茶炉为题材创作的诗文及茶画,由此对苦节君进行系统地考证。  相似文献   

17.
巴东真香茗     
杨胜伟 《茶叶》2011,37(4):230-233
巴东真香茗,中国历史名茶,始创于东汉,唐朝为贡品,宋朝为纳税物种。其生态条件优越,采摘标准严格,制造工艺精湛,品质风格独特。但自明末清初起,因种种原因而名存实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东茶人艰苦奋斗,恢复历史名茶,成绩裴然。湖北巴东真香茗集团创建后,全力打造名茶品牌,使巴东真香茗以其崭新的面貌,享誉神州。  相似文献   

18.
茉莉花,虽源于西域,但在我国发扬,成为熏花材料、花茶,且赋予它洁白、芬芳等美好的文化意蕴,作为作物则源起于汉唐。作为熏制花茶花材,则形成于两宋,发展于元代,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晚清民国,复兴于当代。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20.
李清声 《茶叶》2016,(4):221-223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古往今来以其和谐之意引领中国文化发展。天台山为浙江知名风景名胜,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与地理环境,融汇天地之和合,成为茶树生长之宝地。古时,道家仙人葛玄于天台山植茶炼丹,一脉相承孕育江南茶祖。天台山的茶因融合天地人之和合,成为茶中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