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毛虫性引诱剂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1978年对桑毛虫的性引诱现象作了初步的观察和试验,并初步确定了性诱剂粗提物的效果。 1.桑毛虫性诱剂粗提物的制备和诱捕器的设置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1995年一秋蚕饲养期间,我县10万亩桑园大面积发生桑毛虫为害,不少桑园桑树枝条顶部的4~5片桑叶几乎被桑毛虫吃光,仅剩中粗叶脉,严重影响了桑叶的产量与质量。蚕农下田采叶,浑身奇痒难忍,以致出现了因此愤而倒蚕的现象。据县桑病虫定点调查,7月25日桑毛虫虫口密度最高为1400头/亩,8月26日为2800头/亩,虫茧为1200粒/亩。造成桑毛虫大量为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忽视了桑园“关门虫”的防治。1994年晚秋蚕结束后,尽管县蚕桑指导站对防治桑园关门虫进行了布置,但不少蚕农认为养蚕工作已经结束,冬季管理工作尚未开始,普遍忽视了桑田的最后一次治虫工作,致使桑田害虫越冬基数偏高。 2.冬春季节,气温偏高,几乎没有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县,致使桑田害虫,尤其是桑毛虫顺利越冬,春季桑园虫口基数偏高。春蚕结束后,我们于6月5日在新光乡黄竹园村共育室前桑园内调查,桑毛虫虫口密度达3000  相似文献   

3.
<正> 1983年人工合成了桑毛虫性信息素,1984年~1985年在江苏、浙江、广东等重点蚕区的六个测报站进行了桑毛虫性诱(性信息素)测报试验,1986~1987年在部分桑病虫测报站及有关单位应用性诱测报法进行了桑毛虫发生期的常规测报,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1986~1987年在各地的应用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金文 《中国蚕业》2001,22(2):65-66
桑毛虫(Porthesia xanthocamapa Dyar)又名桑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毛虫毒毛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桑毛虫毒毛刺入或接触人体而引起的皮炎称为桑毛虫皮炎,在蚕业生产及研究机构、养蚕农户的桑园附近居民往往会引起局域性流行,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1972年7~8月,上海市郊县部分地区曾发生过桑毛虫皮炎的大流行,患者数以万计;本所及附近居民桑毛虫皮炎发病率较高.现将桑毛虫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色—质谱分析等方法,从桑毛虫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中测定出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具有最强的触角电位的响应,在大田生测试验中,100—200微克合成样品的诱蛾量可与雌蛾相当。因此,可用于桑毛虫的测报和防治试验。桑毛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在迄今所鉴定的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中,不但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而且作为异戊酸酯在毒蛾科中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桑毛虫又名金毛虫、毒毛虫,属鳞翅目缰翅亚目,毒蛾科,是危害河南省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食害桑芽、叶为主,严重者可将整株桑芽吃尽,甚至可将整个桑园桑叶吃光。同时由其排泄的粪便污染桑叶,造成和蚕儿之间蚕病相互传染,从而导致蚕病的流行和暴发。现就桑毛虫生物学性状、生活史、生产上对桑园的危害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桑毛虫的生物学性状成虫(蛾)体长12~18mm,前后翅白色。雌蛾  相似文献   

7.
桑毛虫螫伤是蚕农和蚕桑工作者经常发生的事,可是没有特殊的防治方法.笔者经常在桑园工作.也经常被桑毛虫螫伤.螫伤后,为了解痒,常用手去搔,越搔越痒,受害范围越扩大,造成很大的痛苦.在偶然的机会发现用粘土团防桑毛虫有效果.方法是;螫伤后不要立即用手去搔.而是去桑园沟边或其他地方抓一把较  相似文献   

8.
<正> 桑毛虫不仅严重为害刚荫发的春季桑芽,也为害桑叶,还因毒毛伤人,影响对桑树的管理。我场有500多亩成片投产桑园,多年来桑毛虫为害都较严重,但出于不了解发生规律,虽然每年都在进行防治,仍不能有效控制其为害。每年因桑毛虫损失的桑叶约达5%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 泰县蚕桑技术指导站1990年5月在蒋(土乃土)镇介河村红星组桑园内发现桑毛虫幼虫的一种天敌,经送江苏农学院鉴定,认定为桑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femoratus Ashmead)。  相似文献   

10.
<正> 1988年4月泰县林蚕站农艺师杨绍娟和太宇乡农技员王春明存太宇乡太杭村民小组的桑园中,采集了16条虫龄不等的桑毛虫,经过10天时间饲养观察,发现桑毛虫体内出现2只以上蝇蛹,十多天以后,所有蝇蛹全部羽化成蝇。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确认是矮饰苔寄蝇。(Hyleorus elatusMeigen)这种寄蝇产卵于桑毛虫幼虫体内,  相似文献   

11.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桑毛虫是桑树和其它多种林果的食叶害虫,其毒毛还能引起家蚕螫伤症及人体皮炎,对农林生产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我们于1979年开始,对桑毛虫性信息素作了一些试验,现简报如下: 桑毛虫雌成虫第8~9腹节间有一囊状性腺体,至清晨大量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桑毛虫此一特性,每天早晨摘取羽化后尚未交配的雌蛾性腺体,在乙  相似文献   

13.
桑毛虫是桑树重要害虫之一,以春期幼虫剥食桑芽为害最重。笔者对春期桑毛虫的生活习性在原有资料记载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和调查,并提出综合防治桑毛虫的几点建议。一、调查方法 1.大田观察:从3月中旬开始,定期观察大田桑毛虫幼虫的取食部位,取食时间,行为习性,对外界条件的反应,结茧时期和地点以及成虫的羽化时刻和行为等等。观察地点在农大校内桑园。  相似文献   

14.
<正> 桑毛虫是无锡一带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季开始,各代幼虫均危害桑叶,其中尤以第二代最为严重。为了经济、有效、及时地进行防治,我们多年来对这一害虫进行了一些调查,在防治策略上,特提出如下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桑毛虫被害株桑叶产量的变化,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就被害桑株(夏伐桑树株危害率28.84%、春伐桑树株危害率32.06%)对桑叶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害桑树对桑叶产量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春季桑叶产量的影响。调查结果认为应认真做好桑毛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大对该虫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6.
桑毛虫是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危害桑叶,毒毛触伤蚕体,刺入人体皮肤后引起皮炎,是采桑养蚕最讨厌的害虫。我们设想能否从桑毛虫性信息素的应用上寻找新的测报方法和防治途径。为此,于1979年对1978年度第三代和1979年度第一代桑毛虫进行了性引诱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桑毛虫绒茧蜂是杭嘉湖平原蚕区桑毛虫幼虫期的天敌优势种。它产卵于1~2龄桑毛虫体内,待寄主结茧后,绒茧蜂幼虫老熟,从寄主体内啮出,在寄主茧内虫体旁顺次排列作茧,结成茧团。寄主不化蛹而死亡。在本区自然寄生率全年三代平均为30.50%,是自然抑制桑毛虫的重要天敌因子。桑毛虫绒茧蜂年发生三代,与寄主桑毛虫年发生三代吻合。在本区桑园内,尚未发现其他寄主,以幼虫在桑毛虫幼虫体内越冬。一头雌蜂可寄生桑毛虫24头,最高54头,一条桑毛虫可育出绒茧蜂(全年三代平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本研究,得出桑毛虫食叶量5龄虫全龄为1049.65mg/条,6龄虫全龄为2406.5mg/条,明确了桑毛虫食叶量与发育时间的关系式,为确定桑毛虫的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桑毛虫(Euproctis similis Fuessly.)又名黄尾毒蛾、桑毒蛾、金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系加兴地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从春至秋,三季为害,喜食桑树嫩叶。据皮肤病学记载,幼虫体上32个黑斑上有毒毛200~300万根,毒毛中空,内贮毒液,可使人发生皮炎;毒毛也能使蚕产生黑点。影响秋蚕的叶质和产叶量,也影响蚕农的健康。  相似文献   

20.
漆传楷 《四川蚕业》2004,32(4):24-25
桑毛虫又称又桑毒蛾、毒毛虫,是一种咀食性桑叶害虫,在我县属于主要桑树虫害之一,对桑树为害较大。认真防治桑毛虫,对发展蚕桑生产具有积极意义。现将其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