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人工栽杉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杉木是我国南方地区栽培最广泛的主要商品用材树种,在我国栽植历史悠久,史书多有记载,以东晋陶侃植杉最早。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为长沙太尉时,曾“种杉结庵”于岳麓山,人称“杉庵”;至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自郴、桂攻长沙,杉与庵才毁于战火中。以此推断我国杉木人工栽培历史,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年。但大规模人工植杉,则是在唐代以后。《太平寰宇记》有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大别山区桐城县人工栽杉的记载:“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县令韩震焚烧草木,栽植松杉。”大诗人白居易在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公元815——819年)时,曾写《栽杉》诗来记述,诗为:“劲叶森利戟,孤茎挺端标,  相似文献   

2.
<正> (一)杉木栽培历史杉木人工栽培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论证,但至少在千年以上;早在晋朝就有记载: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曾“种杉结庵”于岳麓山,人称“杉庵”。唐诗人白居易在江西九江(815—818)任江州公马时,曾写过《栽杉诗》:“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才高四、五尺,势若干云霄……”。紧邻九江的庐山、杉木甚多,至今山上海拔1000米附近,尚有成片大杉林。与九江相连的皖南、赣北都是杉木老产区,这些地方在唐代已有人工栽杉当无问题。闽西北与赣南接壤、山水相依、习俗相传,两地人工造杉时代相差不至太远。据此本省栽杉历史也当在千年以上,但目前查有文字记栽的则始于宋朝,明嘉靖建宁府  相似文献   

3.
赫曦台     
原址在禹碑附近。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自闽来访,与张栻讲学岳麓、城南书院,晨起常登山观日出,遂命名岳麓山顶为“赫曦峰”。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知府孙存为纪念朱熹,便在山顶建造一亭,取名赫曦台。至清乾五十五年(公元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些新资料,诸如闇庵学派弟子纲庵《白鹿洞书院揭示考证》一书,考察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李退溪的关系及《揭示》在日本江户时代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庵罗果”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中记有“庵罗果”一名,它是杧果(Mangifera lndica Linn)的梵文名字āmra的音译,亦译作“庵没罗果”(《大唐西域记》646年),或“庵婆罗”(见下文)。但是,千余年来,对“庵罗果”究竟是什么果树,一直纠缠不清。记有“庵罗果”一名的古籍只有有限的几种,而且大都是佛书和本草类文献,而以佛书的著录为早。我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之一、后秦高僧鸠摩罗什(344-413年)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  相似文献   

6.
三湘古城长沙有两眼以“白”字命名的井泉,一日白沙井,一日白鹤泉。前者在城南门,后者在岳麓山。 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6月所填《水调歌头·游泳》,开头便赞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所谓“长沙水”,即湖南长沙古白沙井的泉水。白沙井位于长沙市南门口老龙潭附近,从前这里只有一口井,解放后经过整修开凿,如今已发展成为四个井眼,都砌有花岗岩石栏保护。每口井长约二尺,宽约一尺,水深尺许,清澈如镜,一年四季不涸不漫,甘凉醇美,尘沙全无,故享有湖南民谣所说“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或日“常德,山山…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各类用地的绿当量和总绿当量,探讨了生态旅游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以评价其生态旅游环境。结果表明,目前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略低于最佳森林覆盖率,林地分布不均,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但其整体绿当量(1.13)高于最佳森林覆盖率对应的绿当量(1.00)。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合理,但林地分布不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措施,1)通过提高岳麓山脉以外地区的绿地面积,促使岳麓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理想水平;2)在符合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人文景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湖南大学陈谷嘉教授主编《岳麓书院名人传》(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合著《岳麓书院史略》(长沙:岳麓书社,1986),朱君独撰《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首章泛谈北宋湖南的书院与理学,能够征引王禹偁、范成大、陈傅良、欧阳守道(巽斋)及袁枚的话语,充实文章内容,但未留意周敦颐的道佛色彩。次章〈衡麓书院群的崛起和湖湘学派的形成〉注①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16日~22日,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年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从岳麓山下到鄱阳湖畔,从中原大地到江汉平原,来自全国的30个代表团、2000多家企业,高举"品牌、交流、合作"的大旗,汇聚农博会。  相似文献   

10.
以长沙岳麓书院、惠州丰湖书院、开封大梁书院为例,对书院征集藏书的办法、措施及其一般原则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细猛蚁亚科Leptanillinae隶属于蚁科Formicidae.该亚科全世界已知仅3属(Holldo-bler and Wilson,1990)。其中细猛蚁属Leptanilla全世界共有33种(Baroni Urbani,1977)。我国迄今还未见有本亚科及该属昆虫分布的报道。 1989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王振中先生在长沙岳麓山采集到一批细猛蚁(工蚁),由上海昆虫研究所转给我们进行鉴定,又承细猛蚁专家Baroni urbani,C.惠赠给我们有关文  相似文献   

12.
持耒俑     
目前所知持“耒”俑已发现于两个地区,一个是湖南长沙,一个是河南的灵宝县和南阳县。灵宝和南阳的持耒俑大体相同。这里想谈谈“耒”的有关问题。持“耒”木俑:此俑出土于长沙西汉后期第203号墓中,《长沙发掘报告》定名为“叉形器”。该报告说:“二式(203:162):叉形,叉端欠尖,长21.2厘米(图版捌捌3),这种叉形持物尚有8件,大小,形状都仿佛” (图一)。持“耒”陶俑:  相似文献   

13.
岳麓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阐述岳麓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旅游业对岳麓山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岳麓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1)保护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2)改变岳麓山森林群落较单调的现状;(3)减少人文景观、宾馆等的建设;(4)合理开发还未开发的地带,引种濒危珍稀植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些有利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韩鲜时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地方学校的书院,与社会特别是士林势力共同消长,紧密联系,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作用和机能等有不同表现。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书院,是由开始显露头角的士林势力所主导的。书院培养了大量士林,对于韩国16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初的“士林时代”,书院是其产生的母体,也是维持时代的核心机构之一。17世纪,书院滥设、滥享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进入18世纪,随着社会变动,“士林时代”落下帷幕,书院随着士林势力的衰退而没落。  相似文献   

15.
婺源茶亭联     
紫云亭婺源县浙源乡沱口村与秋口乡西坑村交界处 ,群山拥抱 ,有岭颇高 ,俗称九里十八折。岭顶有亭 ,为婺源思口乡樟村富商王氏所建。亭上书“紫云亭”三字 ,甚为苍劲 ,自出名家手笔 ,或谓为沱川乡名书家余绍祉所书。 (余有黄山诗为袁枚所赏 ,收入《随园诗话》)亭离西坑仅五里路市地 ,村人集资置田住人 ,长年设茶供客。亭上层峦耸翠 ,有一庵 ,颇幽静 ;有一池 ,甚清沏。传说当年有清华镇人出家 ,于此修行多年得道 ,有“半仙”之称。放干鱼入池变活 ,插筷子变竹成林 ,故名庵为“扦竹庵”。今道路变更 ,行人日稀 ,因无人住 ,庵已废 ,亭经维修 ,…  相似文献   

16.
杉松(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var.WulingensisS.C.Li)分布江西省武宁县石门公社马嘶坑一带,在海拔450米以上的山地有成片生长。针叶较马尾松短粗,千形通直,木材色浅似杉木,很受群众欢迎,通称“杉松”。安徽农学院李书春鉴定为黄山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陶文毅公全集》中之有关材材及陶澍修复岳麓书院内之"杉庵"和复制《麓山寺碑》等事迹,考证其幼年确曾随父陶必铨就读岳麓书院,从师罗典受业,是岳麓门生无疑,并与对此持异议的同志商确.  相似文献   

18.
闵正国 《农业考古》2002,(2):160-160
杯高 13.5厘米 ,底径 8.2厘米 ,直筒形、有把、有盖。杯盖上有四个隶书小字 :“香清味永” ,四周围之以波浪纹 ,纽上绘以柳叶纹。杯底正中钤一红字篆书阳文的“觉庵”印章。杯身一面彩绘花鸟 ,一面墨书诗文 ,诗云 :“秋菊多佳色 ,春石亦南山。倦矣林下鸟 ,悠然靖节间。”落款三行 ,分别为 :“乙酉仲夏月澹湖刘雨岑写于珠山觉庵。”另有“平氏”(阴文 )和“雨岑”(阳文 )两枚印识。花鸟图为菊花四朵怒放 ,绿叶数枝衬托。上下部各横斜出两枝红叶 ,红叶点点加上金菊灿放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所处的金秋季节。只见一支黑黄相间的小鸟悠闲地站在树枝…  相似文献   

19.
忠孝廉节堂     
书院的正厅,是古代讲学的场所,故名讲堂。左右两壁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每字高1.69米,宽1.22米。后人便因此把正厅取名为“忠孝廉节”堂。堂内两廊置放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是清乾  相似文献   

20.
中州大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河南省邓州市地处馥、鄂、陕三省交界处,更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三省雄关”之称。此地曾由历史名人医圣张仲景,忠烈名将张巡、铁弦,名相李贤,清康熙帝师彭而述等;唐宋三位名人韩愈、寇准、范仲淹皆曾任邓州知府,后人称为“三贤”,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在邓州城东南花洲书院写成,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