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有效防治药剂。【方法】2019—2020年采集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栝楼果实腐烂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35株分离物,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共分离纯化得到4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为栝楼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分别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辽宁刺盘孢C.liaoningense,分离频率依次为31.4%、8.6%、20.0%和4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和百菌清对F.fujikuroi和F.proliferatum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104 6~5.178 1μg/mL;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对C.fructicola和C.liaoningense的抑制效果较...  相似文献   

2.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引起国槐根茎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以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典型根茎腐烂病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了国槐根茎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根据24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所分离菌株均为镰刀菌。致病性测定表明,24个菌株均能侵染寄主树皮组织使其腐烂变黑褐色。在Gen Bank序列数据库中,24个菌株的DNA序列分别与多隔镰刀菌(Fusarium decemcellulare)、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F.keratoplastic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ITS序列同源性为99%~100%。  相似文献   

4.
为贵州火龙果采后病害发生规律研究及采后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对采摘于贵州罗甸、关岭、镇宁的火龙果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检测,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选择7种植物精油(肉桂精油、生姜精油、桔子精油、丁香叶精油、丁蕾精油、罗勒精油和香根精油)对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火龙果采后主要致病菌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 (Petrak)Alcorn〕、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7种植物精油中,肉桂精油对各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添加量为4μL时对链格孢和尖镰刀菌的抑制率为100%,添加6μL时对仙人掌平脐蠕孢和层生镰刀菌的抑制率为100%,对桃吉尔霉的抑制率为96.71%;肉桂精油熏蒸处理能有效降低无伤接种火龙果的腐烂率,减缓有伤接种病斑的扩大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引起北京昌平区食用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对采集自田间的食用百合腐烂发病的根及鳞茎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真菌分离物进行孢子形态观测,结合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发病组织上共分离纯化得到18株真菌分离物,经鉴定,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2株,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spp.)真菌分离物6株,室内与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为引起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的致病菌。【结论】造成北京昌平地区食用百合根及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6.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地区鲜食葡萄烂果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明确石河子地区鲜食葡萄果实烂果病的主要病原.[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及对具有典型烂果症状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对病原进行常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通过鉴定查明引起石河子地区葡萄烂果的病原菌主要有三种: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结论]石河子葡萄烂果的主要病原有3种,其诱因主要与8月上旬久旱遇雨和膨大剂用量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8.
进境百合种球中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日本进境百合种球中发现带有褐色、不规则病斑的种球,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以明确其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对该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该分离物接种百合种苗引起枯萎反应,ITS序列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序列相似性为100%,结合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和孢子特征将病原菌鉴定为层出镰刀菌。[结论]引起百合种球病斑的病原菌为层出镰刀菌。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桑椹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2017年从湖北省采集病果,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用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菌丝块针刺和孢子液注射接种健康果均可致病,形态学鉴定发现其形态学特征与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一致。在GenBank进行Blast比对,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与Botrytis cinerea和Botrytis fabae相似率最高为99%,用区分Botrytis cinerea和Botrytis fabae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检测,同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表明该菌为Botrytis cinerea。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桑椹腐烂病的病原菌为Botrytis cinerea。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引起深州蜜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的蜜桃样本中分离获得2种不同的病原真菌,共计6株,分别命名为H-1、H-2、H-3和T-1、T-2、T-3。根据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6株菌株,致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表明6株菌株均为深州蜜桃果实腐烂病致病病原菌。进一步通过病原菌形态观察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引起深州蜜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为2种类型:病原菌H-1、H-2、H-3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引起桃果实褐腐病;病原菌T-1、T-2、T-3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mamense),引起桃炭疽病。为了获得对深州蜜桃褐腐病和炭疽病病原菌具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利用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对2种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结果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JK-21对H-1、H-2、H-3和T-1、T-2、T-3的抑菌率分别为75.1%和70%;贝莱斯芽孢杆菌JK-47对H-1、H-2、H-3和T-1、T-2、T-3抑菌率分别为77.8%和59.7%。本研究为蜜桃果实腐烂病的识别与生物防...  相似文献   

11.
广东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一火龙果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火龙果新病害,命名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通过病原菌分离与纯化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引起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白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其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病原菌接种后,火龙果果柄出现白色菌丝,与自然发病果实症状一致。病原菌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与已有木贼镰刀菌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和rDNA-ITS基因序列鉴定结果,最终确定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四川成都平原豇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群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采集6个不同县(市)豇豆苗期和成株期的根部病样,通过组织分离与单孢纯化,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并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病组织共分离获得122株真菌单孢分离物,苗期105株,成株期17株;经病菌形态特征及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将这些菌株鉴定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其中尖镰孢菌(F.oxysporum)为优势菌种,分离频率为81.1%,但成株期病菌均为尖镰孢菌.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根接种结果显示,各菌种代表菌株均可引起豇豆发病,表现为植株萎蔫、落叶、倒伏,根部开始出现褐色病变,根系坏死腐烂,且维管束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13.
正一、发病症状番茄灰霉病为害果实,症状较多,病原菌能够引起多样性的果部症状。(一)残留花瓣侵染灰霉病菌从番茄残留花瓣处侵染后,在适合条件下(主要是温室的湿度)向果面与萼片夹缝内发展,引起萼片及果蒂部发病,进一步发展到番茄果肩部等。病果皮初呈灰白色软腐,最后落地腐烂。(二)柱头感染番茄果实的柱头感染灰霉病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向果的脐部蔓延,再发展到果实的其他部位。据田间调查,灰霉病菌引起烂果症状从这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引起阳山水蜜桃果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以阳山镇桃园采集的40个具有典型腐烂症状的‘晚湖景’水蜜桃果实为病样,对分离得到的51株真菌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分析了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结合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病原菌的回接试验结果,确定48株菌株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异名Galactomyces candidus),3株菌株为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2)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喹啉铜及代森锰锌对白地霉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其中33.5%喹啉铜悬浮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1 000倍液均完全抑制了白地霉菌丝的生长,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的抑制效果则均低于65.0%;此外,33.5%喹啉铜悬浮剂对桃吉尔霉的抑制效果最好,其1 000倍液的药剂抑制率达86.4%,而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效果则均低于65.0%。综上,施用1 000倍液的喹啉铜悬浮剂能同时有效抑制白地霉和桃吉尔霉的生长,可用于预防阳山水蜜桃成熟期的腐烂。该研究结果可为阳山地区水蜜桃果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防控草莓炭疽根腐病,本研究在调查全国12个草莓主产区的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的基础上,对导致草莓根部腐烂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鉴定、分离纯化与分子鉴定、多基因序列(ITS-ACT-GAPDH-CAL-TUB2-CHS)联合鉴定以及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09株草莓根部腐烂样品中有27.5%的样品是由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引起;胶孢炭疽菌复合种可分为3种生理小种,分别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隐秘炭疽菌(C.aenigma)与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3种炭疽菌致病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隐秘炭疽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炭疽菌。其中隐秘炭疽菌发病较快,引起的病症较重。综上,本研究可为草莓炭疽根腐病病害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从凤阳县不同的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茎基腐病病株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凤阳的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孢菌(Fusarium.axyspo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其中,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最高,达47.05%,串珠镰孢菌次之,达26.47%。通过菌丝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测定得出禾谷镰孢菌菌株QF12的致病性较强;品种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新种质(自交系)HZC15083、HZC15109、HZC15115、HZC15117和HZC15126达到中抗水平,13个新种质(自交系)为高感品种,1个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洋葱贮藏期干腐病致病镰刀菌的病原菌.【方法】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洋葱干腐病病原种类进行了鉴定,在CLA培养基上对两株典型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rDNA-ITS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两菌株的ITS序列分别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同源性均达99%,其片段大小分别为519bp和521bp.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菌均能引起洋葱干腐病,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力强于层出镰刀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3%戊唑醇对两种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结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是洋葱贮藏期干腐病的病原菌,由层出镰刀菌引起的洋葱干腐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江西省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寄主范围,从江西省南昌市和赣州市丝瓜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腐烂病病果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种类进行鉴定,并接种7种作物幼苗以明确其寄主范围.结果表明,从丝瓜烂果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株菌株,分别命名为SG-1和SG-2,2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菌落呈圆形,气生菌丝发达,有膨大的孢子囊,孢子囊萌发有泡囊产生,有性生殖还可见雄器和藏卵器.在以ITS、Cox2、β-tubulin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SG-1、SG-2和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上述结果,将此次采集的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鉴定为瓜果腐霉.将该病原菌接种葫芦科的黄瓜,茄科的辣椒、茄子,十字花科的白菜、西兰花,锦葵科的秋葵等代表性作物幼苗,结果表明其还可以引起幼苗猝倒病.  相似文献   

19.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症状、危害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严重危害我国北方枣树,并且逐年加重。本研究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经多年多地试验,查明此病的症状、危害及病原菌。结果显示:金丝小枣浆烂果病在河北、山东、天津的产区普遍发生,以河北泊头市发病最重。该病在枣果进入白熟期(8月20日左右)开始发病,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近圆形软腐病斑。1998—2000年3年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6.7%和26.9。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菌有性阶段鉴定为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obtuse,(Schw.)),无性世代鉴定为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经黑光灯诱导后,囊孢壳菌在室内PDA培养基上可形成子座与分生孢子器。有性世代的子囊壳与子囊孢子只发现于越冬后的病枣果中。  相似文献   

20.
梨树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和化学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梨树腐烂病的病菌种类,对采自中国河北、山西和安徽3省症状疑似梨腐烂病的树皮与病枝进行病菌培养和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选用22种常用杀菌剂,通过离体抑菌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分离纯化的6个菌株中有5个菌株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腐烂病病菌(Valsa mali var.pyri)形态特征相似;以这5个菌株菌丝接种梨树健康枝条后出现与田间相同的病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比对发现,这5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登录号JQ618018),且与意大利梨腐烂病菌株(登录号DQ241769)、陕西梨腐烂病菌株(登录号GU174590)、新疆梨腐烂病菌株(登录号HM013819)的rDNAIT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另外1菌株与内生菌巴西拟隐盘孢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的同源性达到99%;丙环唑等8种药剂对梨树腐烂病菌丝生长抑制力强,丁香菌酯等11种药剂对分生孢子抑制效果好,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20%丁香菌酯悬浮液165倍液与97%嘧菌酯原药15 000倍液对田间病斑治疗效果较好。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确定3省采样地区引起梨腐烂病的病原菌为Valsa mali var.pyri;咪鲜胺、嘧菌酯和丁香菌酯等3种杀菌剂可作为梨树腐烂病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