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在海南全省范围进行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分布调查和病原种类鉴定,共采集了14个市县62处柑橘种植点的不同柑橘品种样品1227份。用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和非洲种rpIA-rpIJ基因片段的通用检测引物A2/J5和柑橘黄龙病菌美洲种16S rRNA基因片段的特异检测引物GB1/GB3,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发现海南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为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检测样品中阳性率为79.01%,未发现柑橘黄龙病菌非洲种和美洲种。结果发现,柑橘黄龙病已分布在海南的琼中、澄迈、儋州、琼海等8个市县。同时选取海南澄迈、儋州、琼海等4个市县有代表性的甜橙、柚子、柠檬感染黄龙病的样品,扩增样品的rpIA-rpIJ基因A2/J5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序列比对结果发现,海南各地不同品种中的柑橘黄龙病菌rpIA-rpIJ基因A2/J5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87%,序列十分保守。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海南各地不同品种的柑橘黄龙病菌都与黄龙病菌亚洲种聚集为同一进化分枝,与黄龙病菌非洲种和美洲种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枝。本研究明确了海南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分布情况和病原种类,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伟 《江西植保》2012,(2):164-168
以柑橘黄龙病病原亚洲菌系β-操纵子的特异引物fA2/rJ5进行PCR扩增,依据是否有目标DNA片段的产生来检测柑橘黄龙病菌的存在与否。该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等特点,可用于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对控制该病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5年至2008年,对江西省吉安和抚州两地区共20个县、区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病样室内诊断,结果表明抚州地区目前尚无柑橘黄龙病发生,吉安地区的吉安、永新、新干、峡江、安福、吉水、水丰也无黄龙病发生,而吉安地区的遂川、万安、泰和3县则已发现了黄龙病。柑橘品种对黄龙病抗病性存在差异,椪柑最感病,而南丰蜜橘则抗病。  相似文献   

4.
快速检测单头柑橘木虱体内黄龙病病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采用简易的柑橘木虱制样方法,利用PCR检测技术在单头柑橘木虱体内检测到黄龙病病原,并利用XbaⅠ限制性内切酶将从柑橘木虱体内扩增的黄龙病病原16SrDNA酶切成520bp和640bp两个片段,证实了木虱体内黄龙病病原为亚洲种。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快速检测柑橘木虱体内黄龙病病原的方法,可为检疫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亚洲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唯一传播媒介,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以目前科技水平还不能解决柑橘黄龙病的防治问题。通过控制亚洲柑橘木虱发生,降低柑橘黄龙病初传播风险和次生传播机率,是提高柑橘黄龙病防控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亚洲柑橘木虱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获菌与传菌能力、带菌率与带菌量、成虫在果园的分布规律、对柑橘品种的选择性,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旨在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柑橘种植者防控亚洲柑橘木虱与柑橘黄龙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其病原是韧皮部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难养细菌, 我国发生的黄龙病病原为韧皮部杆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由于黄龙病菌未能实现纯培养, 难以进行传统的分子和遗传操作, 导致其致病机理研究滞后。近年来, 有关黄龙病菌效应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其与寄主靶标互作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黄龙病菌分泌系统特征、效应蛋白与寄主互作机制及抗病种质创制, 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对分别采自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郭屋坝果园和丰顺果园的各5份疑似柑橘黄龙病样品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2个青龙郭屋坝果园样品中检测到柑橘黄龙病菌,分别命名为DY-LAS01和DY-LAS02,其他8份样品中则未检测到该病菌。此结果表明大余县已有柑橘黄龙病发生,希望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柑橘黄龙病常规PCR检测技术研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范围具有毁灭性危害的柑橘细菌性病害,在我国大部分柑橘产区发生,严重制约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黄龙病病原物亚洲韧皮杆菌核糖体16SrRNA基因设计了1对PCR引物HLBF468/HLBR877,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常规PCR反应体系,确定了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表明该体系的检测灵敏度比先前报道的常规PCR方法有了明显提高。利用建立的PCR体系完成了对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果园柑橘黄龙病的抽样检测。本研究建立的常规PCR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应用于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湖南省柑橘黄化症状与柑橘慢衰病和柑橘黄龙病的相关性,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湖南省永州地区表现黄化症状的柑橘进行了两种病原的鉴定及分布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该地区柑橘黄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柑橘半穿刺线虫和黄龙病菌对柑橘的侵染。所检样本中,柑橘慢衰病平均发生率为82.1%,土壤中的半穿刺线虫群体密度最高达到3 077条/100mL。永州地区柑橘黄龙病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属类细菌亚洲种,平均检出率为64.3%。柑橘半穿刺线虫和黄龙病菌在柑橘园存在混合侵染现象,混合侵染率为53.6%。柑橘半穿刺线虫在永州地区柑橘产区分布广泛,是造成柑橘黄化症状的重要病因,重视并有效防控柑橘半穿刺线虫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柑橘黄龙病症状较为复杂,且因寄主品种、生长期、病程等因素而异。利用PCR检测其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是目前柑橘黄龙病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分析柑橘黄龙病症状与PCR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黄龙病的田间诊断准确率。本研究结果表明,与PCR检测相比,根据症状诊断柑橘黄龙病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8.20%)和假阴性率(50%);通过分析1 839个样品的症状与病原PCR检测结果发现,表现为斑驳型黄化、均匀黄化和"绿岛"这3种叶部症状以及"红鼻子果"和畸形果这2种果实症状的PCR病原检出率高;具有斑驳和黄化、黄化和"绿岛"、"绿岛"和花叶等复合症状样品的PCR检测"Ca.L.asiaticus"的阳性率最高;直径小于1 cm的幼果中的"Ca.L.asiaticus"检测稳定性低。这些结果为更准确地通过症状诊断柑橘黄龙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赣中南地区柑橘黄龙病发生概况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影响脐橙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害。本文系统介绍了江西省脐橙主产区兴国县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历史和发生现状,分析认为种植管理制度是影响柑橘黄龙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总结多年防控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柑桔黄龙病的鉴定和柯赫氏定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梢)病被认为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已超过一个世纪,但该病害的病原学至今还没有清晰地建立起来。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一组被称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ies"的难培养细菌被认为与黄龙病相关。然而,要确定"Ca.Liberibacter spp."是黄龙病病原的柯赫氏定理并没有真正完成。令我们担忧的是,近年来有些文献频频指出"Ca.Liberibacter spp."是黄龙病的病原,其实该细菌与柑橘寄主的直接病理反应还没有完全确定。我们建议,在黄龙病病原学清楚之前,文献报道在这方面需要有准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柑橘木虱是田间传染黄龙病的唯一虫媒。植株感染黄龙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防控,会引起病害的扩散和蔓延。本文就柑橘木虱的为害特点,分析柑橘木虱在岑溪市的发生规律,并提出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4.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柑橘果园柑橘黄龙病(HLB)传播蔓延最重要的途径。作者对广西永福县近13年以来的柑橘木虱发生进行调查,结合本县历年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发生为害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呈正相关性。欠管和失管果园面积增加、异常气候、控梢药剂乱用、果树冬季盖膜防冻、柑橘木虱抗药增强、果园天敌缺乏等6方面主要原因导致柑橘木虱暴发。据此,分析预计2023—2025年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仍将维持高位发生态势。提出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柑橘木虱以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包括做好柑橘产业规划、清除失管果园、增强果树抗性、设置物理阻隔、加强木虱监测和统防统治、改变化学农药的单一使用等模式。  相似文献   

16.
菌毛装配蛋白(Flp pilus assembly protein, PAP)是一种分泌蛋白,参与细菌菌毛的组装,表达量高。本研究以感染柑橘黄龙病的海南琼海市绿橙叶片为材料提取总DNA,用其菌毛装配蛋白基因(PAP)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该基因的目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海南琼海柑橘黄龙病菌PAP基因与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GenBank登录号:CP001677.5)PAP基因序列一致。功能预测表明它含有两个与分泌功能相关的CpaC和Secretin结构域。PCR产物通过EcoRⅤ和XhoⅠ双酶切构建重组载体pET32a-PAP。将pET32a-PAP载体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经终浓度为1 mmoL/L IPTG诱导,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经Ni~(2+)-NTA层析柱纯化,并作为抗原腹腔免疫小白鼠,获得效价在1∶500~1∶1 000的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AP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强;以田间样品总蛋白做抗原时,能特异性检测染病样品。本研究为PAP蛋白功能研究和开发柑橘黄龙病菌的蛋白检测产品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种PCR方法检测柑橘黄龙病菌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常规PCR、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大田检测中对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的检测效果, 首先比较了3种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菌检测的灵敏度, 结果发现: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依次为常规PCR<巢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运用3种检测方法对广东5个柑橘品种上的189个黄龙病疑似病样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黄龙病检出率依次为常规PCR<巢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常规PCR适合以较低成本大规模检测黄龙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最大的检测灵敏度; 巢式PCR检测技术同时具有前两者的一些优点, 但操作较复杂, 适合技术熟练的研究者使用。  相似文献   

18.
柑橘黄龙病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浙江省局部地区有发生。浙南山区景宁畲族自治县现有柑橘等芸香科植物1056.2hm2,普查发现有2个乡发生黄龙病,发生面积4.7hm2,占全县芸香科植物的0.44%。柑橘黄龙病为害严重,防治困难。幼龄树发病后一般2~3a就死亡,老年树发病在3~5a内枯死或丧失  相似文献   

19.
对柳城县所有柑橘果园进行普查,掌握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并通过采取"防木虱、砍病树、种无病苗"的综合防控措施,使柳城县柑橘黄龙病病株率由防控前的14.7%降下至4.0%。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我国围绕消除病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和取得的经验,分析了综合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财政上给予支持,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下,将黄龙病综合防控与柑橘产业的布局和调整相结合,加强综合防控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