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劳动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和土地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分析各自最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我国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目标的确定方法:应当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及粮食供给现状,合理平衡劳动生产率及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建立完备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3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户规模经营的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DEA方法就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淮安市两地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了不同农户类型之间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平均农业生产率为0.287,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地流转降低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少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过量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和资本投入不足,导致了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农地流转降低了土地生产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1.06%的农户处于规模递增阶段,适度的农地流转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适当规模的流转有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建议应完善金融体系和风险机制,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同时农地流转作为一项政策,也需要有合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根据2012年辽宁省昌图县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在户均经营规模2.01 hm2及以上时,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但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化对二者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当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明显的,因而选定劳动生产率最大化作为评定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衡量标准,然后运用修正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得出昌图县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昌图县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为3.00 hm2,其中七家子镇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最大,为5.04 hm2,双庙子镇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最小,为1.81 hm2。  相似文献   

4.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快速流入城镇,以及在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背景下,农地流转加快了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地流转模式也以最初以农户间流转为主,逐渐向以其他主体(企业、大户、合作社)流转为主的资本主导型流转模式转变。农地经营权与资本对接的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梳理有关研究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农地承包经营权不断推进土地资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地流转的加快推进,作为一种重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将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在分析我国农地流转动力源的基础上,对家庭农场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农场持续发展,应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对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加强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国家实时出台了规范农地流转、实行农地三权分置的意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实行农地三权分置的前提,通过所有权的行使可以防止和纠正其他权利的不规范使用,保证国家和集体利益。只有严格保护农户的承包权,才能让进城务工的农民放心流转土地,放活农地经营权才能成为可能。放活并平等保护农地经营权,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经营规模与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各省皆有分布,部分地区近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农户土地利用的决策逻辑出发,基于"工-农"收益持平的分析视角计算自己耕种和转入农地2种情况下的必要经营规模。只有保证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达到与进城务工者基本相当的收益,才能使农民不种地的想法得以阻断。为了让农民以更小的经营规模就能达到"工-农"持平收益的要求,提供农地流转补贴、调整种植结构都是可以考虑的支持政策。农地流转是破除耕地撂荒困局的必由之路,不仅要农地流转,还要达到农地集中具备一定的规模。政府应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9.
周来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7):227-233
在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利用2015年1月江西省丰城市和遂川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基于农地流转的视角,重新审视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地经营规模可通过土地市场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规模效应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实证结果则验证了理论假说。因此,应继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削弱土地细碎化对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同时,应鼓励农户异地从事非农就业,从而加速农户农地流转的参与,进而提高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46-147
"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体系"是确保农地"三权分置"有序实施需完善的基础工作之一,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政府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的大量配套。把握好农地流转、土地规模化生产的契机,创新政府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提高对农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强化财政资金的作用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呈现出波状起伏、落后于世界水平、依靠政府推动、区域不平衡等特点。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寅吃卯粮”、农村土地收益流向城镇、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耕地健康水平下降、土地政策基本取向难以实现等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必须有新思维:降低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农地流转新机制;实施耕地健康养护工程,保障安全食品供给;制定涉地指标省域内跨市有偿调剂和“地随人走”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块重复整理、河流淹没、建设占用、未扣除项目区内道路、田坎等线状地物造成的补充耕地数量不符合要求,违规将现状为林地、园地的新增地块重新整理并作为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系统录入与实际规模不一致等问题,造成的补充耕地数量基础数据不扎实,严重影响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效落实。该研究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GIS平台,对新增补充耕地储备项目(或已备案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审核,主要包括项目图斑及面积审核、项目重叠情况审核、现状库审核、遥感影像疑似判读、野外调查等5个部分,为摸清"家底"(补充耕地储备指标的数量),顺利、有效地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新增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审核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耕地流转和土地确权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河南省61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小麦种植技术效率进行测算,采用Tobit模型实证探究耕地流转、土地调整及二者的交互项等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用工具变量法解决了耕地流转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小麦技术效率为0.810,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且小麦技术效率异质性特征明显,不同农户之间差异较大。流转户的小麦技术效率高于未流转户。无论对于流转户还是未流转户,其土地未调整户的小麦技术效率都高于土地调整户。通过耕地流转和土地调整的联合检验发现,耕地流转对样本农户小麦技术效率有正向调节作用,土地调整对小麦技术效率有反向调节作用,耕地流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调整给小麦技术效率带来的损失。户主年龄、担任村干部、参加农业培训、离井距离、受灾等对小麦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一方面应推动耕地流转,加快农地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进程;另一方面应巩固土地确权成效,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农地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变迁的趋势。由于土地产权的可分割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农地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也必将继续下去。只有在坚持多样化这一前提下,在深化现有农地制度自身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改革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农地制度的进一步变迁。  相似文献   

16.
陕北的北部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类型为黄绵土,质地偏沙,土壤肥水保蓄性较差、农田综合肥力较低、多为低产田,“旱、薄、粗”一直困扰着农田单产的提高。为了满足粮食生产而不得不进行低产田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笔者根据北部吴起县域内的低产田现状和改良的必要性、可行性,对低产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归纳与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旨在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农田肥力,为保地增粮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农田研究进展的动态规律,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基本农田相关文献从载文量、文献来源及文献被引用情况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基本农田研究文献的年载文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化特征主要与中国的土地政策紧密相关;从基本农田研究内容来看,基本农田保护是研究热点;从基本农田研究方向来看,其所涉及领域很广,包括农业、土地、计算机科学、资源与环境等,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基本农田研究队伍来看,以高等院校为主,说明中国基本农田研究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新疆耕地利用与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人们为保证耕地的永久性利用和持续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所采取的措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耕地面临着迅速减少及质量下降等问题,耕地状况不容乐观.从新疆耕地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新疆耕地保护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补偿方式的合理设计不仅是补偿机制顺利展开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农户长远生计,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户利益的必然选择。依据河南省滑县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耕地禀赋对农户多元耕地保护补偿方式选择的影响,并探究非农就业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更愿意选择"资金补偿"或"资金+社会保障补偿"。耕地禀赋对农户多元耕地保护补偿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其中耕地规模、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细碎化具有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耕地禀赋影响农户多元耕地保护补偿方式的选择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据此,提出制定差异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方案、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耕地流转以及加大耕地保护补偿相关政策宣传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胡继魁  焦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96-18798
在综述土地由细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效率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的行为基础,并对农地由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经历的3个阶段中的各方行为及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耦合的第一阶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后,农民开始外出到城市打工,此时还没出现土地经营的合并,单个农户的地块没有集中,单个农户的土地总面积没有增加,农户总数量没有减少;在耦合的第二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刺激下开始事实上永久性住在城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始出现,"三资"开始进入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因为土地的规模化出现具备最根本的条件;在耦合的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完毕,农地产权或者经营形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集中,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障碍得到根本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微小,城乡人口流动不再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这个阶段在我国还没实现,是将来的农村状态。最后通过前人研究的2个案例验证了前2个阶段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农地经营方式转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