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植被生物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黎平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植被生物量进行定量对比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生物量较大,是与地退耕还林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亮叶含笑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最大;麻栎和马尾松林下枯落物生物量积累较多,能够发挥较大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3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乔木层采用平均木法,对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采用收获法获取生物量,同时对样地内的枯落物进行持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为59 654.7、1 027.38、02.7和3 393.0 kg/hm2,其中乔木层中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干材>树根>树皮>枝>叶。随着林龄的增加,尾叶桉枯落物的持水能力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地调查测试方法,分析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后基于人为经营和自然更新下林地枯落物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近5年苦竹+扁穗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林地枯落物储量达8.663 6 t/hm2,桦木+扁穗牛鞭草和杂交竹+扁穗牛鞭草林地枯落物量分别为1.953 2和1.997 8 t/hm2,此量已接近森林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储量,与原农耕地经营模式存在质的区别;退耕地枯落物最大持水深分别达到3.681 9、0.747 6和0.659 5 mm,已经相当于部分常绿阔叶林的枯落物储水量,初步显示退耕还林后植被系统的结构优势和系统水土保持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以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为研究区,调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生态特征,探究近自然、常规和对照3种经营方式对华北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和生物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以及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林龄的增长,近自然经营方式的林下草本多样性呈上升趋势,对照区呈下降趋势,常规经营方式无明显变化;常规经营在幼龄林阶段草本生物量更高,达1.0t/hm2以上,而中龄林和近熟林则为近自然经营优于常规经营和对照经营;常规经营在中龄林阶段枯落物积累更多,达到29.07t/hm2,拦蓄量也更高,达到58.86t/hm2,近熟林阶段则为近自然经营更有利于提高枯落物的蓄积和拦蓄效果,分别达到了39.27t/hm2和81.38t/hm2;林分土壤容重为近自然经营下最小,常规经营下最大,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综合来看,近自然经营模式更有利于林下草本植被的生长和枯落物的积累,特别是在林分趋于成熟时,对于提高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增强地表保水保土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枯落物对降水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贡嘎山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截留量及滞后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渗润阶段,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阔叶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针阔混交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②达到饱和时的时间,未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阔叶林的最短;成熟针叶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③在渗润阶段,同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的全分解层滞后时间最长,未分解层的最短;达到饱和时间,同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未分解层滞后时间最长,全分解层的最短;④在渗润阶段,4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的未分解层的截留量最小;在饱和阶段,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不同分解层的截留量表现的规律并不相同,未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未分解层截留量多,全分解层的截留量最少.  相似文献   

6.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 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 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应用物种丰富度、 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滇东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 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趋势; 乔木层的多样性先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 然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 群落总体的多样性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除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灌木层的多样性大于草本层外, 其余各阶段均为草本层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 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云南松作为乔、灌层的先锋种, 作用突出; 壳斗科植物则为乔木层的建群种.  相似文献   

7.
从林分垂直结构的角度入手,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6种天然次生乔木林的乔木层郁闭度、蓄积量、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适当时,林内植被生长状况越好,其林分持水能力就越大,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幅度在46.59~86.28t/hm2,有效持水量在24.87~55.29t/hm2;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变化幅度为3108.1~4061.8t/hm2,有效持水量变化幅度为2893.7~3736.2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越大,持水能力大的种类越多,对枯落物的储量的增加作用就大,使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也有所增加。不同林分结构不同郁闭度影响了林下植被的种类及数量,从而影响林下植被层的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原位实验和室内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围封条件下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沙芦草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和沙蒿群落)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被群落围封内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围封外,枯落物的蓄积增加了土壤的持水量,但枯落物的分解短期内对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及持水性能影响较小;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积累了大量腐殖酸导致了pH值降低,且土壤的pH值也呈降低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与枯落物pH值呈现一定的拟合效果;枯落物输入短期内对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有正效应。荒漠草原枯落物蓄积与分解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的水分运移与空间分布,并为土壤注入更多的有机质和养分元素,从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退耕还草""封栏封育"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地实施对荒漠草原植被与土壤的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小兴安岭东方红林场,设置6种抚育间伐强度(10%,15%,20%,25%,30%,35%)和对照试验样地,对不同强度间伐8 a后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灌草的生物量在间伐强度30%时最大,是对照样地的5倍,在间伐强度10%时灌草生物量最小,相比对照样地增加了22%,中度间伐时(15%、20%、25%)灌草的生物量几乎一致,与对照样地相比增加了一倍。间伐强度10%时枯落物层的生物量最高,相比对照增加了75%,间伐强度20%时枯落物层的生物量最小,相比对照样地减少了14.6%,间伐强度15%和30%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和对照样地近似相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密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间伐强度大于30%时,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碳密度的增加趋势下降。枯落物层的碳密度不受间伐强度的影响,不同间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间伐强度30%时有利于提高林下植被的碳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草地和柠条林地草本层物种共计25种,分属于8个科23个属。16a柠条林物种数最多(16种),随着林龄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减少,中亚白草和隐子草等多年生禾草开始出现,但是优势种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则随林龄增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草本层植被盖度、生物量与物种数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是灌丛的存在显著延滞了草本层植被经历春季干旱后的生长恢复速度,并以25a柠条林的生长节律变化最为突出。3)林龄显著改变了灌丛内外草本层植被盖度以及灌丛内草本层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林龄与季节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是林龄、季节以及空间异质性等因子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伴随人工柠条林的衰败,群落存在逐步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趋势,但是在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要优势物种情况下,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演替方向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松嫩平原典型盐碱化草地及其毗邻的羊草草原以及二者群落交错区3个生境进行物种、群落特征调查,采用以二元数据为基础的β多样性指数,对植被物种更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生境中盐碱化草地的β多样性最大,羊草草原最小,盐碱化草地物种替代速率最快;3个生境中盐碱化草地和交错带群落间β多样性最小,物种的相似性最大;盐碱化草地和羊草草原的β多样性最大,物种相似性最小。β多样性分析结果不能说明盐碱化草地和毗邻羊草草原在群落发生学上的关系,但在物种相似性上可以看出盐碱化草地的杂草、毒草及一年生禾本科植被的入侵对羊草草原的稳定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库布齐沙地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恢复状况,揭示人工生物结皮形成后高等植被群落演替过程。[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不同接种年份的人工生物结皮区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共发现42种高等植物,分属于31属10科,优势种为油蒿、沙蓬、绳虫实、猪毛蒿、羊草、披碱草。随着人工生物结皮发育演替时间的延长,高等植被的种类、数量、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也逐渐增大。[结论]在人工结皮区,高等植被群落的演替顺序为油蒿、沙蓬、猪毛蒿、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3.
对伊敏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情况的调查研究,目的是科学配置排土场植被,提出最佳的复垦植被类型,以迅速提高伊敏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覆盖率和利用率。结果表明,该地区自然恢复的草本植物主要有菊科、禾本科2种,主要优势种有北苔草、贝加尔针茅、沙打旺;已复垦排土场草本植物的平均盖度达到84.97%,植物以北苔草、贝加尔针茅、紫花苜蓿和羊草为主,北苔草和贝加尔针茅的重要值比较突出;未经过复垦的排土场,草本植物的平均盖度仅达到27.4%,植物以北苔草、贝加尔针茅、二裂委陵菜和羊草为主,其中,北苔草和贝加尔针茅的重要值分别为24.65%,16.58%。在排土场上种植沙棘并配置耐干旱的草本植物可较好地提高其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4.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和盆地乌柳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4、11、25和37年生)乌柳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菊科、藜科、豆科和禾本科为各阶段乌柳林下植被的优势科。4个林龄乌柳林下植被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不尽相同,赖草在各林龄乌柳林下植被中均为优势种。演替各阶段多年生植物种数占绝对优势且基本保持稳定,其单种重要值明显大于一年生植物。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中出现的一年生植物逐渐消失,小、半灌木开始出现在林下植被中。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演替进展,林下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物种多样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植被群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毛乌素沙地荒漠草原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与围栏对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牧干扰下,甘草群落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显著降低;3种植被群落土壤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均显著升高;甘草与赖草群落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亦显著上升。从土壤酶活性变化来看,放牧条件下,赖草群落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蒙古冰草群落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下降,而甘草群落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上升;蒙古冰草与甘草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下降。整体来看,不同植被群落土壤4种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放牧与围栏对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土壤养分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应根据群落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以利于植被恢复及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初步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水分生态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中旱生植物对群落初级生产力起主要决定作用,其次是旱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在羊草杂类草草甸群落中作用较大,而湿生植物只是个别类型的偶见种。中旱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生物量的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0.54和0.7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小麦族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猬草属和12种赖草属植物叶表皮进行光镜观察,发现叶下表皮呈现较丰富的微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长细胞形态、短细胞类型及分布、刺毛的有无、气孔器的形态与分布等;表皮微形态的性状组合特征与植物所生长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关联;叶表皮微形态具有区分物种的价值,但在属间或属内分组水平上的分类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宁夏盐池沙地土壤水分条件与植被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夏盐池沙地为对象,研究了沙地水分条件与植被分布格局的关系。通过对2002年和2003年样地调查数据的分析,运用烘干法和L 520型中子仪对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植被覆盖地段的30 cm和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比裸地低约10%,其变化幅度也由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耗水量的不同而比裸地剧烈,特别是植物根系密集的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决定了该区域的植物种类。选择的10块样地中,只有耐旱能力很强的苦豆子生长在含水量较少的沙丘顶部,主要伴生种只有沙蓬和赖草,赖草、沙蒿、猫头刺和柠条6块样地均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平地,主要伴生种有10种。土壤含水量与地表植被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沙地的水分条件决定了植被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宁夏封育的退化荒漠草原进行植被调查.对不同生境群落物种组成进行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排序.结果表明:在整个采样尺度上,不同生境群落植被组成存在差异,不同坡位导致植被类型在小范围内发生明显替代,这种替代来自于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之间;群落建群种为针茅、赖草、胡枝子等优良牧草;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杂类草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老瓜头、刺叶柄棘豆等荒漠草原退化的指示种在群落中的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20.
小麦族赖草属植物与近缘二倍体物种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族赖草属、冰草属、偃麦草属、澳冰草属、拟鹅观草属、新麦草属和大麦属7个属24个物种的酯酶同工酶和超氧化歧化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个属24个物种共出现24种不同的同工酶酶谱,电泳分离出迁移率不同的45条酶带;②Leymus chinensis与Leymus其他13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Hordeum bogdanii的亲缘关系较近,Psathyrostachys juncea与Leymus的亲缘关系很近;③相似染色体组的物种聚类在一起;④2种同工酶的分析结果与细胞学、形态学及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