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铃薯为粮菜兼用作物,陕西商洛常年播种面积在4.33万hm2左右。但由于受品种、气候、栽培等因素的制约,当地马铃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鲜薯单产在1 100 kg/亩左右徘徊,与全省乃至全国马铃薯生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进一步挖掘马铃薯增产潜力,探索高产栽培技术,近年来全市大面积示范推广马铃薯冬播高产集成栽培,产量水平较常规种植显著提高。据全市多点调查:马铃薯冬播覆膜平均亩产2 155 kg/亩,较春播覆膜增产14.8%,较春播露地增产52.8%,且提早上市20~25天,经济效  相似文献   

2.
《蔬菜》2016,(12)
正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柴守玺教授主持研发的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通过了联合测产组现场实产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技术较露地栽培667 m~2增产868.1 kg、增产率82.0%,较黑色地膜覆盖667 m2增产483.9 kg、增产率33.5%,适合在年降水量250~550 mm的广大旱作区推广应用。测产田位于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对照田为黑色地膜覆盖和无覆盖露地栽培。据介绍,测产示范田  相似文献   

3.
黑色地膜双垄覆盖对马铃薯干物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材,研究黑色地膜覆盖双垄沟播(FF)、黑色地膜覆盖双垄垄播(FR)和露地垄作(CK)对马铃薯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淀粉积累期至成熟期以FF处理最大,比CK显著增加了31.88%~31.98%。随着马铃薯生育进程的推进,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S"形变化趋势,成熟期FF、FR处理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比CK显著增加了28.49%和21.52%。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成熟期块茎干物质分配比例FF处理最高,比CK显著增加了6.21%。FF、FR处理的块茎产量分别比CK增产59.74%和46.11%,耗水量增加幅度为6.80%和10.0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57%和32.82%。综上,黑色地膜覆盖双垄沟播可以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显著,是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川西南冬季马铃薯种植区,开展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不同用量对青薯9号增产效应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 m~2施用60 kg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作底肥为最佳施肥方案,该处理的平均单株质量、商品薯率最高,平均鲜薯产量为2 114.0 kg/667 m~2,比对照(不施肥)增产1 063.5 kg/667 m~2,增幅为101.2%。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新鲜玉米秸秆在南方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单薯质量、商品薯数量比率、薯长径和长短径比有显著影响,其中单薯质量和薯长径对鲜薯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通径系数分别达到258.5和88.7。黑膜下覆盖3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薯长径、长短径比、单薯质量、鲜薯产量和商品薯数量比率分别可达82.95 mm、1.62、0.153 kg、20528 kg·hm-2和42.0%,黑膜下覆盖6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分别可达82.91 mm、1.62、0.157 kg、19369 kg·hm-2和41.5%,而黑膜下覆盖9 cm厚整根秸秆处理的则分别为82.36 mm、1.60、0.146 kg、15102 kg·hm-2和32.5%。与膜下覆土栽培处理相比,黑膜下覆盖3 cm或6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薯长径、长短径比、单薯质量、鲜薯产量以及单薯质量≥100 g的商品薯的产出均无显著差异,仅商品薯数量比率显著降低,而黑膜下覆盖9 cm厚整根秸秆处理的鲜薯产量、商品薯数量比率以及单薯质量≥100 g的商品薯的产出均显著降低。可见,黑膜下覆盖3 cm或6 cm厚粉碎秸秆的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产表现与常规覆土栽培无明显差异,通过机械化进行膜下覆盖3~6 cm厚新鲜粉碎玉米秸秆的马铃薯覆盖栽培可实现冬种马铃薯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大拱棚四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晓 《蔬菜》2012,(10):22-24
在马铃薯二季作地区采用四膜覆盖新技术进行早春保护地马铃薯高产栽培,可使马铃薯生育期比露地栽培提早近2个月,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4.2万kg,收入1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孙学保 《中国甜菜》2014,(2):46-47,58
研究了饲用型甜高粱在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全膜双垄沟灌栽培、全膜覆盖平作栽培、露地栽培)对土壤含水量、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的影响;单茬收割以及不同株高条件下2茬收割、3茬收割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水,使植株茎秆含糖率增加,显著增加株高和产量,尤其全膜覆盖平作处理较露地栽培水分利用效率高70.52kg/(mm· hm2),增产41.74%.收获两茬产量要比收获1茬高10.98%,比收割3茬高18.64%;在收割两茬的情况下,头茬株高150cm时刈割总产量比头茬株高200cm时刈割总产增产4.49%.在生育期只有150d左右的区域,饲用型甜高粱可选择两茬或单茬收割,头茬在株高150cm左右收割,二茬收割时间在早霜来临之前.  相似文献   

8.
婺春1号(原名407)是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1995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决审定名。该品种是1986年春季以80—1070与如皋麻十子杂交的F_2为母本,C—17为父本进行复交,经加代选育,于1988年春季F_4代定型,1988年秋季繁殖种子3.5kg。1989年参加省联鉴,平均亩产166.0kg,比矮脚早增产40.1%,比浙春2号增产17.2%。1990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165.0kg,比浙春2号增产6.7%。1990—1991年,在红黄壤地区巨州市进行区试,平均亩产114.5kg、124.5kg,比矮脚早增产5.0%和2.5%。1992年巨县杜泽镇长乐村红黄壤春大豆示范片,种植婺春1号43亩,浙春2号30亩,据抽样调查结果,婺春1号亩产109.0kg,比浙春2号增产13.0%;高产田块亩产137.7kg,比浙春2号增产9.9%。1993年在红黄壤地区进行生产试验,婺春1号平均亩产127.4kg,比矮脚早增产35.6%。经各地试种,婺春1号表现熟期较早,籽粒较大,产量较高,株高适中,株型收敛,耐肥抗倒,较抗病毒病,适宜作间套种大豆品种推广应用也可作菜用大豆(毛豆)种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克服旱地垄作容易干旱的缺点,实现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商品薯率显著提高,平均每667 m2 产量较传统平作栽培提高500~1 000 kg,增收500~1 000 元。该技术已在山西地区示范推广近133.3 hm2(2 000 亩)。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危害,筛选出马铃薯黑痣病有效防治药剂,试验选择适乐时、阿马士、唑醚·氟酰胺的不同施用方法防治马铃薯黑痣病。通过分析几种药剂的防效结果表明,施用阿马士(150ml/亩沟施)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到77.3%,对应其平均亩产量最高为1921kg/亩。  相似文献   

11.
奉贤县从1983年起,进行小环棚栽培西瓜的试验,获得良好效果。1987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0360亩,占全县西瓜面积的17.6%。平均亩产3187.5公斤。平均亩产值900元,比露地西瓜每亩增产500元,全年推广万亩小环棚双膜覆盖西瓜增加收入500万元左右。小环棚双膜覆盖栽培的作用:1.增加棚温、地温小环棚西瓜,棚内温度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锌肥在草莓上的适宜使用方式和用量,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验材料,在昌平区崔村镇和兴寿镇设计试验,研究锌肥不同用量底施及滴施含锌水溶肥对草莓生长、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底施七水硫酸锌1 kg/667 m2和滴施含锌水溶肥的处理都可促进草莓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增加和根系发育,从而改善品质,增加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含锌水溶肥处理比空白增产13.3%~13.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1.5 kg/m3,每667 m2增加产值4 325~5 325元,水分利用效益提高21~29元/m3。底施七水硫酸锌1 kg/667 m2比空白增产4.0%~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1.0 kg/m3,每667 m2增加产值1 325~3 150元,水分利用效益提高7~16元/m3。  相似文献   

13.
郭凤  陈松柏  罗小敏 《西南园艺》2013,(Z1):126-129
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1)‘渝马铃薯1号’、‘中薯3号’、‘南中552’、‘川芋4号’等品种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优选品种。(2)秋马铃薯的最佳覆盖物为稻草,稻草全覆盖最佳用量为1000~1300kg/667m2。(3)稻草全覆盖栽培秋马铃薯,采用密度9000~11000窝/667m2、尿素10~15kg/667m2、氯化钾15kg/667m2的栽培组合可获得较高产量。(4)稻茬稻草覆盖栽培秋马铃薯以净作产量最高,667m2平均产量可达1236.9kg;不同间套作模式马铃薯产量高低顺序为"马铃薯/油菜">"马铃薯/秋菜">"马铃薯/榨菜"。(5)稻茬秋马铃薯纯收益间套作高于净作,高低顺序为"马铃薯/榨菜">"马铃薯/秋菜">"马铃薯/油菜">马铃薯净作,表明稻茬秋马铃薯间套作栽培十分有利于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在旱地应用马铃薯一年两茬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高,种植效益较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上旬收获上市,平均每667m^2产量在3300kg;秋季实行露地栽培,10月底开始收获上市,每667m^2平均可产马铃薯3000kg。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属茄科属 ,喜光照 ,好冷凉 ,怕渍害。冬季采用地膜覆盖法栽培 ,在 1 2月中下旬播种 ,到第二年 4月中下旬便可收获 ,比露地栽培提早近一个月 ,667m2 的产量可达 1 5 0 0~ 2 0 0 0kg,比露地栽培增产 5 0 0~ 1 0 0 0kg ,加上上市早 ,667m2 的纯收入就可比露地栽培高出 40 0~ 60 0元 ,而其生育期正好是稻田的休闲季节 ,不会影响两季水稻的生产 ,所以这种稻—稻—薯的栽培模式 ,值得农村大力推广。笔者通过连续两年多的对比试验 ,已初步总结出一套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 选用良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应选择特早熟的品…  相似文献   

16.
桂林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龄果园行间空隙大,空闲时间长,用来种植马铃薯,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同时,可多收一季马铃薯,还能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抑制杂草生长。桂林市各县在稻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基础上,试验示范了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取得较好成效。全市果园套种马铃薯0.3万 hm2,经测产验收,折合平均每1 hm2果园产马铃薯29.25 t,比常规栽培可增产15%。  相似文献   

17.
在旱地应用马铃薯一年两茬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高,种植效益较好.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6月上旬收获上市,平均每667 m2产量在3 300 kg;秋季实行露地栽培,10月底开始收获上市,每667m2平均可产马铃薯3 000 kg.  相似文献   

18.
前言为更新我县早熟马铃薯品种,八一年引进“东农303”试种,到八六年累计推广5,600亩,总产952万公斤,平均亩产1,700公斤(最高亩产3,945公斤)比“红眼圈”品种增产一倍,早熟十天。六年增产400万公斤,增收100万元。自八四年以来已成为我县早熟马铃薯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小拱棚加地膜双膜覆盖栽培黄皮西瓜比露地栽培可提早成熟15~20d(天),一般平均667m^2产量3500kg,市场售价1kg比普通西瓜高0.1~0.2元,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大量元素水溶肥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能明显改善马铃薯的经济性状,比常规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84.0 kg/667 m2,增产率为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