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惠丽 《中国果树》2022,(4):128-128
“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亦步亦趋推动之际,人才是掣肘。而面向乡村的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又是其中关键环节。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人才队伍,需要国家政策倾斜、科技力量引领及社会力量参与,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产业振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面对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科技革命不断纵深发展,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支撑重大突破的基础前沿性研究储备不足;二是面向需求导向的技术研发不足;三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为此,提出牢牢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趋势和重点,深入实施"四大"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坚持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之路,加强"政"的引导作用,增强"产""用"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研"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3.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再次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申蓓阳 《中国果树》2022,(7):118-119
<正>近年来,国家政策指向持续聚焦“三农”工作。随着从“乡村振兴”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维度的跃升,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和乡村建设改头换面、蝶变新生的重要“变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支撑和乡村振兴的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如何为乡村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活水不断,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冯平平 《中国果树》2022,(2):128-129
<正>"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自实施以来取得良好开局,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民收入连年增长,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汇聚力量推进乡村建设,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校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也是区划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承担着为服务乡村发展和为乡村输送人才的光荣使命。因此,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农业科技进步对园艺产业兴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园艺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分析了科技与园艺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就如何利用科技发展加快园艺产业兴旺进行阐述,为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凤兰 《蔬菜》2022,(2):1-12
2020年7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为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服务主体(农技推广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市场化科技服务力量等)的科技服务能力对科技创新要素在社会化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各服务主体目前仍存在着科技服务动能不足、衔接不畅、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本期业界观察从分析各服务主体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的职责和作用入手,从其经典服务模式中总结经验,分析各主体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障碍,并提出充分释放服务主体农业科技服务动能的展望,以期带来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该体系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服务,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技创新等,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泰州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和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作者长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和乡村振兴工作,对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领导,构建高效的工作体系;二是强农固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三是实施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四是立足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五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电商”;六是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农村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围绕上海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的目标,上海食用菌行业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指导支持下,认真梳理部署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具体实施计划,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走出了一条对内带动、对外成果输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同富 《蔬菜》2024,(2):15-21
摘要: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和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化解农业风险、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7年开办以来已覆盖全市13个涉农行政区以及首农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经办险种60余个,为农林牧渔业提供了全面的风险保障,开办品种数量、质量及保障水平在全国领先,但仍然面临着个性化保障程度不足、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需求错配等诸多发展困境。为有效推动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农业保险的产品创新力度,提升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增加对农业保险的科技应用,建立定损和监管的统一标准,更好地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2.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农技推广的对象、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创新服务方式,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紧密结合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现状,立足服务京郊农业,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形成了“五个一”工作技术体系,即“一棚、一园、一村、一镇、一室”,具有技术推广精准、技术服务到位、易于操作执行等特点,切实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层层落实,助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高效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对“五个一”工作体系的内涵、技术体系架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以期对各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促进我国荠菜产业健康发展,从荠菜的产业规模、区域分布、生产结构方面理清了荠菜产业情况: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区域分布以我国中部和东南部为主产区,以中部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领先,生产结构仍以野生栽培种为主,但有反季节栽培、轻简化栽培等新技术的应用;从产品供给、消费情况、成本收益、流通销售、价格运行等方面分析了荠菜产业的产品供需情况,产品供给以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为主体,多见加工食品,销售渠道以批发市场为主,价格较高且稳定,收益可观;从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角度总结了荠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同时指出目前荠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如标准化程度较低、农机农艺结合欠佳、采后保鲜加工工艺欠佳、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意识不足等。作为特色蔬菜,荠菜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可通过挖掘乡村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在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韩家路黑藤茄为母本,以天元长茄为父本,杂交而产生变异杂合体,再通过系统选育方法选育成了绿藤长茄新品种——慈茄2号。其表现中熟,定植到采收40 d左右,自开花到商品嫩果采收18 d左右,全生育期130 d;茎、叶、果皮均为绿色,果实长条形,呈弯曲状;长势旺盛,耐热、耐寒、耐涝,连续结果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临薯2号紫薯新品种的种植推广,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采用“3414”肥料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临薯2号产量的影响,并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中的“3414数据分析”系统工具分析得出最佳施肥量及最高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氮、磷、钾肥对产量影响明显,其中氮、钾肥影响较大,磷肥次之。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施肥模型:每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 14.15 kg、P2O5 6 kg、K2O 24.13 kg,可得到最佳紫薯产量2 470.91 kg。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体现农户社会关系和交往能力,金融认知反映农户金融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结合陕西农户家庭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考察社会资本和金融认知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以期剖析农户融资行为差异性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友缘社会资本促进农户融资,而亲缘社会资本抑制农户融资,金融政策认知有利于农户融资,而金融便利认知阻碍农户融资。另外,户主年龄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呈倒"U"型,其拐点在52岁。为此,应着力于培育农户社会资本,宣传金融知识并提高金融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给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提供了方向,乡村振兴的助力下,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管理混乱等问题。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应该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势,强化科学技术支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富丰经营主体、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加强食用菌菌材林的培育以及食用菌废菌棒的处理和循环利用,助力贵州省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延庆区西甜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效益、经营方式、种植模式等方面总结了延庆区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而延庆区以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优势,与北京市西甜瓜主产区形成错季供应,有效弥补了7—8月北京自产西甜瓜市场的空缺,又加之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但存在产业规模小且产业链不完整、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劳动力缺乏且经验不足、科技队伍不稳导致技术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发展建议,如加强政策引领,补齐产业短板;培植龙头企业,完善机制,增强带动能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做好技术服务;加强营销体系及品牌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胡笛  周杰 《中国食用菌》2021,(2):110-112,116
发展食用菌产业,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也营造了生态宜居的发展环境。通过分析食用菌产业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理,提出优化产业基础、挖掘多元功能和完善发展业态等建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研究冀中南地区小葱氮、磷、钾最佳施用量,以“青叶1号”为试材,采用“3414”肥效试 验方案,研究不同氮(N)、磷(P2O5)、钾(K2O)配比施肥对小葱产量、可溶性糖和叶片SPAD值的影 响,并运用一元二次和三元二次肥效效应函数得出冀中南地区小葱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氮肥中等水平 的小葱叶片SPAD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最大,分别为26.3和20.0%;单种肥料对小葱的增产顺序依次为 氮>钾>磷,而产投比顺序依次为钾>氮>磷;氮、磷、钾施用量均为中等水平时,小葱产量达到最佳, 为63 860.3 kg/hm2 。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冀中南地区小葱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N 456.0 kg/hm2 、P2O5 158.3 kg/hm2 、K2O 233.3 kg/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