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6年生健康花椒植株和根腐病花椒植株为对象,采集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H,阐明根腐病花椒根际和非根际养分特征;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揭示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花椒生产和根腐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根腐病花椒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患病花椒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根际中显著升高(p<0.05),而pH在非根际中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氮、全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氮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全磷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根腐病花椒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呈现酸化趋势;建议通过施加有机肥,防止土壤养分的下降和酸化,同时减少硝态氮肥的使用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促进患根腐病后花椒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毛竹鞭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长期竹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毛竹鞭根根际土壤p H值、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p H值平均提高0.82、水解氮含量平均提高111.63 mg/kg、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0.57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提高92.33 mg/kg;毛竹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锌、有效铜、有效硼含量差异不显著。毛竹鞭根根际土壤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行鞭期较高,在孕笋期和出笋期偏低。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52个7年生家系生长测定,选取9个代表性黧蒴栲家系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对根际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黧蒴栲树高、胸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根际土p H值低于非根际土p H值,而有机质含量规律则刚好相反,且根际与非根际p H值、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黧蒴栲家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水解N以及速效K含量有极显著差异。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树高、胸径与全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 4、0.598 0;与水解N、速效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树高与水解N、速效K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7 8、0.630 7,胸径与水解N、速效K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 0、0.774 2;而与有机质、全N、全K、速效P呈较弱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人工输水影响下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距水面不同距离、不同土层的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面形成干扰,土壤溶液电导率、全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在距水面50m和250m处达到最大值,较平地距水面距离的各养分最大值向水缘推近了50m;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明显,总体上是表层的养分最高,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青土湖水面的形成,使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上移在土壤表层聚集;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速效钾、电导率间呈显著正相关;电导率和全氮、全磷、速效钾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油茶林地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油茶成林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在不同土层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在林地0~2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氮、全钾含量呈递增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反,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2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钾、速效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全氮含量相反,全磷、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反。  相似文献   

7.
以栽培龙丰苹果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在覆盖、生草、免耕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的土壤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覆盖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提高了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磷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钾含量;果实产量。免耕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全氮、全钾含量,极显著的提高了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8.
木麻黄无性系和实生林的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钙和镁离子含量均大于木麻黄实生林,有效磷含量则相反。与实生林相比,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有所下降,CEC值增加。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木麻黄实生林。脲酶除外,其余3种酶活性均是根际大于非根际。与木麻黄实生林相比,木麻黄无性系林根际环境得到改善,林地土壤营养贮量和养分供应能力提高,生长效果亦优于本地实生苗造林。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盆栽杉木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施肥对1年生(1 a)与2年生(2 a)杉木苗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营养亏缺的酸性黄红壤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1 a苗木盆栽土壤pH值、全钾含量下降,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增加,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变化不明显.由于局部尿素浓度过大直接导致幼苗受伤,影响了成活率.而2 a苗木的土壤则是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呈上升趋势,全钾、速效钾含量和pH值下降,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与pH值呈明显负相关,表明pH值下降导致闭蓄态磷活化,促进了2 a苗木的生长.在氮、磷营养亏缺条件下,施磷量的增加使得1 a苗木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增加,全钾、水溶性钙镁含量则下降,有机质、水解氮没有明显变化.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磷肥解除了1 a苗木磷素营养亏缺,显著促进了苗木生长;而对2 a苗木,施磷肥使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增加,全钾含量下降,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水溶性钙镁没有明显变化.对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磷肥对2 a苗木生长没有促进作用,而且使土壤营养平衡进一步失调,苗木仍处于营养亏缺状态.在氮素营养充足、磷素亏缺的营养条件下,随着氮磷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2 a苗木中的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施用氮磷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对速效钾的吸收利用,导致苗木的光合产物向叶和茎部转移.  相似文献   

10.
胡桃楸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中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非根际土壤相比较,研究了胡桃楸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中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及氮 、磷、钾等养分元素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分中,除胡桃楸纯林外,根际土壤的pH值均不 同程度低于非根际土壤;除混交林中落叶松根际土有机质含量略低于非根际土外,根际土壤 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存在氮的相对累积,磷和钾在根际则具有一定的亏 缺趋势,其程度与树种相关;各林分下,氮、磷、钾在根际中均得以活化,表现为根际土壤 速效氮、磷、钾含量偏高;混交林中落叶松根际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其纯林,而混交林中胡 桃楸根际速效磷、钾含量明显高于其纯林。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云南松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全磷、有机磷、有效磷、pH值、酸性、中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的全磷和有机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有效磷含量差异极显著.根际土pH值极显著地低于非根际的.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占总酶量的比例较大,碱性磷酸酶的较小.根际土的3种磷酸酶的含量极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的.根际活化磷的能力与土壤中的总磷含量、有机磷含量以及pH值和碱性磷酸酶的数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磷的活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林龄的云南松根际对磷的活化有一定差异,年龄小的云南松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的有效磷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分析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高于单种作物土壤。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58 7)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钾(r=0.524 7)和水解性氮(r=0.442 5)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77 9)、全氮(r=-0.619 7)和全磷(r=-0.638 5)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r=0.908 5)、速效钾(r=0.900 6)、全氮(r=0.843 5)、水解性氮(r=0.796 5)、速效磷(r=0.763 0)和全钾(r=0.676 4)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配对样地法,对连栽马尾松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N、全K、全Ca和全Mg含量2代低于1代,而有机质、碱解N、速效P、全P和速效K含量2代却高于1代,且有机质、碱解N和速效P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根际土壤全Al、全Cu和全Zn含量2代高于1代,而全Fe和全Mn含量2代却低于1代,且全Mn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非根际土壤除全Cu含量2代高于1代外,其余全Fe、全Al、全Zn、全Mn含量2代均低于1代,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2代均高于1代,且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11种不同树种菌材栽培天麻后窑内土壤微生物组成、理化性状及其相关性,以期探明天麻种植中菌材种类与土壤微生物、土壤营养和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1种菌材栽培天麻后,窑内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结构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栽培窖中菌材为南酸枣的土壤所含细菌数量最高,达到11. 17×10~7 CFU·g~(-1);栽培窖中菌材为白栎的土壤所含放线菌数量最高,达到34. 29×106 CFU·g~(-1);栽培窖中菌材为白栎的土壤所含真菌数量最高,为8. 82×10~5 CFU·g~(-1)。栽培窑内土壤中B/F值最大为南酸枣147. 84;B/F值最小为白栎26. 85。土壤理化性状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含量均以野漆树作为菌材的栽培窖中土壤为最高;速效钾含量以油桐作为菌材的窖中土壤最高,速效磷含量以白栎作菌材的窖中土壤最高。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率和微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 05);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土壤中速效钾和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 05);土壤中全氮含量和细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 05)。基于栽培天麻后土壤的综合指标,可以将11种菌材聚为三类,其中油桐、南酸枣对土壤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其它菌材。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森林经营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林龄(12a生幼龄林,27a生中龄林,40a生近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由5.76降到5.52,土壤酸性逐渐增强,速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4.67~7.64mg/kg,与pH值变化一致,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以及全钾含量在中龄林中最高,分别为39.02g/kg、2.32g/kg、130.56mg/kg和17.6g/kg,近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其中,全氮含量在各个林龄阶段差异显著(P0.05),全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全磷含量和碱解氮含量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各个林龄阶段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碱解氮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总的来说,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幼龄林和中龄林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特征,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和灌丛林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有机质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而全磷在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40~60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全钾在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在0~60cm剖面上的均值大小总体上均表现为: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灌丛林,全钾均值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速效钾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灌丛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质量评价表明,研究区4种林分生长主要缺乏磷素,特别是可供林木生长直接吸收的速效磷。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彦东 《林业研究》2002,13(4):269-272
在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中,采集林地土和根际土,测定了氮、磷、钾浓度,目的是探讨养分条件变化在混交林增产上的作用。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土全氮浓度和水解氮浓度与水曲柳纯林相近,但要高于落叶松纯林。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全氮和水解氮浓度与纯林中的相近,而落叶松在混交林中根际土水解氮浓度明显高于纯林中的。混交林林地土全磷和全钾浓度与两个树种的纯林相差不大。混交林林地土有效磷、有效钾浓度均高于水曲柳纯林,而且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的有效磷和有效钾浓度与纯林中的相比明显增加,分别高出44.1%~79.6%和13.5%~25.6%。这说明水曲柳在混交林中磷和钾的利用状况得到了改善。表2参15。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桂东、桂南、桂西、桂中4个区域试验点6 a生台湾桤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台湾桤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状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台湾桤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状均处于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偏向于较弱变异性。(2)不同区域台湾桤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其它指标均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p H值变化规律不一;不同区域台湾桤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状均处于中等变异程度以下。(3)广西不同区域台湾桤木6 a人工林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和持水能力比较协调;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存在缺乏或过量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营养状况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从广东省阳东县采集了3块不同健康状况样地的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桉树青枯病发病状况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在不同发病程度的样地间呈现健康林地<中等发病林地<严重发病林地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4个成分的含量可能是反应桉树林地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南亚热带红椎和湿地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红椎纯林、红椎—湿地松混交林和湿地松纯林的土壤肥力,并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体呈减小趋势,而pH值、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中无显著性差异;红椎纯林在综合评估模型中得分最高,土壤肥力最好,红椎—湿地松混交林次之,湿地松纯林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