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然丝栗栲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天然丝栗栲的生长规律,以及对丝栗栲树种的生长趋势进行预估,以福建南平延平区天 然丝栗栲解析木资料为基础,通过树干解析的方法和方程的拟合,对丝栗栲的胸径、树高、材积随年龄变 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延平区天然丝栗栲的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都随年龄的 增加而增加,天然丝栗栲的胸径、树高的最优生长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为 Richards 和Korf 2 个模型。树木生长前10 年,生长速度较快,在树高上反映较明显。幼龄树苗的成长最 为迅速。在培养时,应特别注重幼龄树苗的水、肥管理,以提高丝栗栲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2.
窄冠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冠福建柏人工林生长特征及规律,制定其有效经营措施,采用树干解析法及Richards方程对三明市沙县窄冠福建柏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窄冠福建柏人工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树高连年生长量有4个波峰,其中8年生时达到生长高峰,为0.85 m/a,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第16年首次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出现2次峰值,分别为0.76 cm/a(第8年)和2.44 cm/a(第24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28年生时相交,胸径快速生长期0—28年的生长量为26.08 cm,占总生长量的87.81%;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6年生时达到最大值,为0.0354 m3,至32年生时,窄冠福建柏人工林仍未达到数量成熟。Richards方程拟合窄冠福建柏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效果均较好,相应的生长方程为:H=22.47×(1-e-5.28)1.66,R=0.9832;D=1326.49×(1-e-2.13)1.45,R=0.9291;V=3.89×(1-e-2.51)3.90,R=0.9979。窄冠福建柏生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树高、胸径和材积三者生长率在0—10年内降幅较大,依次为45.31%、81.86%和52.4%,而10—32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年平均生长率降幅均较小,分别为0.47%、0.74%和1.47%。研究结果可为窄冠福建柏营林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南大别山引种鹅掌楸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南大别山引种鹅掌楸试验观察,鹅掌楸年生长过程中,树高有1个生长高峰,胸径有2个生长高峰;幼林阶段树高生长较快,前12a的年均生长量在1m以上,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4年,年生长量1.65m;胸径生长速生期为前10a,从第2年开始,即进入生长高峰,年生长量达到1.2cm以上,一直持续至第10年;在前18a,材积增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随树龄增大而加快,18年生时,还未见有减慢现象。鹅掌楸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呈Logistic增长。  相似文献   

4.
龙倩  毛红  石扬文  潘震  杨小红  陈波涛 《种子》2015,(3):71-73,78
对来自于贵州省黎平县国有东风林场杉木二代种子园的21个自由授粉家系进行了子代测定,结果表明:5~7年自由授粉子代的部分家系生长表现比1.5代种子园混系(ck1)差,多数家系生长量低于优良种源优树(ck2);5年、7年杉木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生长性状差异显著,6年试验林的树高显著而胸径和材积差异不显著;7年的树高、胸径、材积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490、0.448、0.449,生长性状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根据选择标准和综合考虑,评选出3个优良家系和2个劣势家系;3个优良家系7年平均单株材积为0.056 106 m3,现实增益比群体均值、1.5代种子园混系、优良种源单家系分别提高了27.1%、35.4%、14.4%,材积遗传增益分别提高13.0%、17.0%、6.9%;伐除2个劣势家系,种子园遗传增益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3年和4年杉木2代种子园优良无性系单交子代测定林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家系(组合)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生长性状受到中等强度遗传控制,主要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4~0.64,生长表现与立地交互作用明显.单交子代林总体生长表现优异,3年测定林参试家系平均树高3.63 m、胸径4.71 cm、材积0.004 167 m3;4年平均树高4.82m、胸径7.40 cm、材积0.012 86 m3.以胸径和树高生长表现对该子代林进行联合选择,所有单交子代均优于2代种子园混系,3年测定林初选出5个速生最优家系,材积遗传增益为67.9%;4年测定林初选出6个速生最优家系(组合),材积遗传增益为59.0%.筛选的优良家系是高世代种子园营建、优良无性系选育和造林应用的优良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性状选择技术,选出30个优良家系进入杉木第3代种子园.与杉木第2代种子园相比,第3代种子园在树高、胸径和材积方面分别提高了10%、8%和15%以上.按生长量指标、回归系数和遗传稳定度的入选标准,评选出速生、抗逆性、材性好优良的家系58个,家系的增益幅度平均在20%以上.按杉木无性系生长量指标和重复率的入选标准.评选优良无性系26个,无性系的增益幅度在100%以上.  相似文献   

7.
杉木多系授粉子代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4、5、6、16年多系授粉子代测定结果表明,家系间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生长性状受到中等到强度遗传力控制,通过再选择可取得较高的遗传增益.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各生长性状早-晚期的相关性也较强;速生优良家系早期选择使用树高和胸径为选择指标,可在3年生开始,而使用材积作为选择指标在5年生开始较为适宜.使用材积、胸径和树高对16年子代测定林进行联合选择,评选出5个最优家系,平均树高为10.9 m、平均胸径14.9 cm、平均单株材积为0.108 5 m<'3>,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比ck<,1>提高27.3%、比ck<,2>提高10.2%、比ck<,3>提高34.6%、比参试家系均值提高14.0%.  相似文献   

8.
不同抚育强度对华北落叶松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求不同密度株数对华北落叶松的影响,通过抚育管理提高华北落叶松年生长量,采用标准地平均生长量对比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24年生华北落叶松胸径、树高和材积年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抚育强度对华北落叶松胸径与材积的年生长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胸径、材积年生长量逐渐增加,当抚育强度为450株/hm2时,胸径和材积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而抚育强度对其树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冠长率与林分因子之间的生长关系,分析不同因素对冠长率的影响,对湖北全省杉木栽植区域进行标准地调查,利用181块调查样地的715株优势木和平均木数据建立冠长率模型。从树木及立地因子中选出与冠长率相关性显著的树高、胸径、高径比、每公顷株数和大于对象木断面积5个因子作为变量,利用Logistics方程构建冠长率基础模型,并以此建立关于样地的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模型所有参数及其组合形式均作为随机效应进行拟合,通过比较模型AICBIC和似然比显著性检验,与无随机参数模型相比,含有随机参数af的混合模型拟合效果最优。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混合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误差均有所降低,分别为-0.0095、0.1175,且残差范围变小。与基础模型相比,混合模型的R2由0.3231提高到0.5417,RMSEBias均有所减小。基于模型的拟合优度及检验指标,混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可以用于树冠长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对长白山区天然核桃楸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长白山区14块核桃楸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林分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核桃楸的生长指标与14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期揭示环境因子对核桃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组成的核桃楸林对核桃楸的生长影响显著,其中含落叶松的核桃楸林中径生长优于其他林分的核桃楸,而且郁闭度对树高影响显著(R=0.5049)。(2)坡向和坡位分别与胸径、材积(P<0.05)和树高、胸径、材积(P<0.01)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而坡度与其材积呈显著负相关(R=-0.5016)。(3)海拔与胸径和材积呈显著正相关(R=0.4918、R=0.5203),经度与材积呈显著负相关(R=-0.5428)。(4)土壤厚度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其树高的影响均显著,作用大小为: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厚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对其胸径的影响均显著,作用大小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中碱解氮含量与材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4)。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不同林龄杉木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省级尺度上分析不同林龄杉木碳储量数据,以掌握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动态分配格局。本研究对江西省杉木林生态系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现有杉木生物量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范围为27.82~82.61 t/hm2,其乔木层碳储量占94.2%以上。杉木林和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而各龄林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各组分碳储量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在中龄林和过熟林中则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各器官碳储量大小排序为树干>叶>根>枝,而其他林龄中的排序均为树干>根>枝>叶。  相似文献   

12.
不同仿生态栽培方式对铁皮石斛多糖积累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强  杨丛  张峥  周大寨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0):142-147
为充分发挥鄂西南天然林保护工程营林的综合经济效益,探讨利用天保工程混交林开展铁皮石斛仿生态栽培的可行性。采用5种不同仿生态栽培模式种植铁皮石斛,对采收的铁皮石斛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质量分数,多糖用盐酸水解得到单糖混合物,通过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进行柱前衍生,采用HPLC法测定多糖中的单糖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方式中,杉木栽培所产铁皮石斛根、茎含水量最低,其多糖含量最高,达33%;其余4种栽培方式所产铁皮石斛多糖质量分数为18%左右;对多糖中单糖组成分析显示,D-甘露糖和D-葡萄糖是5种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多糖组成中的主要单糖成分,甘露糖与葡萄糖之比为4.5~5.98,符合药典要求。在鄂西南天保工程混交林中,杉木栽培铁皮石斛较其他栽培方式具有更快多糖累积能力,充分利用混交林大树和林下丰富的苔藓资源发展铁皮石斛仿生态栽培在鄂西南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珊 《种子》2007,26(8):24-26
以贵州黎平杉木初级种子园混合种作对照,对8年生树木无性系试验林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个杉木无性系高径材积存在显著差异,5、20、11号无性系生长材积量居前3位。用系统聚类法将参试无性系分成Ⅳ类,Ⅰ、Ⅱ类无性系材积增益107.99%和107.66%,具有较大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杉木速生无性系选择与材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获得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并对其材质性状进行评测,进而给无性系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38个19年生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分析与筛选,同时测定速生无性系的树皮比率、各重要材质性状。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重复力均>0.85;共6个无性系入选为速生无性系(C08、C17、C21、C23、C24、C35),树皮比率均<6.5%,木材干缩率皆<群体均值(PM),C08、C21和C35木材基本密度在PM值之上,C17、C23与C24木材吸水率均>PM,而C17、C21和C23心材比均>49%;各速生无性系材积现实增益均>35%,而在材质性状上,则增益情况有所差异。以材积为选择指标,对无性系的速生性进行选择显然有效,材质性状分析结果可为无性系的综合评价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林分格木人工林目标树生长性状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格木人工林中个体间的差异,给格木个体选优提供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白云试验场及哨平试验场的1982年定植的格木人工林中目标树为研究对象,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以及林分中个体的分类等级,分析各林分中个体之间在各个测定指标中的离散系数和4个林分之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4个格木林分中优势个体的分类等级及枝下高的离散系数较大,最高达到:0.220,0.360,树高和胸径的差异相对较小,分别达到:0.151,0.127;哨平试验场的格木的树高及枝下高生长分别极显著和显著大于其他3个林分,胸径生长与白云1相差1.71 cm,与其他2个林分无显著差异,分类等级无显著差异,说明哨平试验场的格木人工林在4个林分中生长最好。因此,加大格木林个体选优工作以及无性繁殖研究力度对解决格木个体生长差异大和资源稀少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构建胸径生长估测模型,以便快速掌握行道树的生长状况,提高行道树调查效率。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了北京城区主要行道树白蜡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叶面积等生长指标,根据胸径等级进行分类,利用5种单因素变量模型构建胸径与多项生长指标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径级的行道树白蜡分布最为广泛,占总数的63%以上;白蜡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最高,其余依次为冠幅、叶面积、枝下高,其指数估测模型H=98.2399-28.0859D+2.8115D2-0.0743D3,相关系数达0.9967,系统误差为0.3299%,相对其他模型效果更优;而白蜡胸径与多生长因素的估测首选模型为:D=0.5595H2-9.6656H+2.0172h2-9.2454h-1.0413W2+12.4859W-0.0188S2+1.4996S+6.2011,其均方根误差只有1.0242,而精度高达95.61%。本研究建立的白蜡胸径生长估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行道树白蜡调查,为北京市行道树白蜡的生长状况、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的监测提供快速调查与数据更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低温、NaCl和PEG胁迫对杉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低温、NaCl和PEG处理对杉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杉木第3代种子园收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低温处理,0.025 M~0.3 M的NaCl溶液和5%~30%的PEG溶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起始萌发时间、萌发时间、幼苗苗高、以及幼苗干重鲜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杉木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干重鲜重比,缩短了起始萌发时间和萌发时间,但对种子发芽势和幼苗苗高作用不明显;浓度不小于0.025 M的NaCl和5%的PEG溶液均会显著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0.2 M的NaCl和20%的 PEG溶液分别是杉木种子萌发极限浓度,即大于此浓度时杉木种子完全不萌发;0.025 M~0.1 M的NaCl和5%~15%的PEG溶液处理均会显著延长种子起始萌发时间,缩短萌发时间,降低幼苗苗高,增加幼苗干重鲜重比。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特征影响,将江西大岗山天然次生林分别采伐更新为马褂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在比较分析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几种更新林分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层间分布特征。在0~40 cm的剖面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降幅分别为:马褂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与其他更新对象相比,马褂木林作为更新树种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幅降低,不利于土壤碳储量的增加。但与桤木混交后,却可以明显减少有机碳含量降幅,显示出良好的混交效果;分别建立的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性质的回归方程显示出较高的回归精度,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法处理显示,土壤全氮量、有效铁含量和碱解氮含量是导致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60Co-γ辐射剂量对杉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杉木第3 代种子园收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时间、出苗率以及诱变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 Gy辐照明显促进发芽,随着剂量的增加发芽率逐渐降低,80 Gy是致死剂量;辐照剂量20~60 Gy之间时,随着剂量的增加发芽时间会逐渐延长,出苗率会逐渐降低;γ射线辐照处理获得的诱变苗株高、地径和分枝数同样受剂量效应的影响,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表现在植株矮化,地径变细,分枝数先升高后降低,尤其是40 Gy的辐照剂量能够显著促进分枝。根据辐照剂量与发芽率、出苗率可以初步确定,γ射线辐射杉木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在40~60 Gy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