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彩色棉产品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纺织过程中可减少污染、降低成本。因此,彩色棉品种选育成为棉花育种界热门课题之一。我们在进行彩色棉改良的同时尝试选育低酚彩色棉和杂交种,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彩色棉研究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我国彩色棉研究进展 据目前所知,我国各省各自分散开题立项开展彩色棉选育和产业化研究的单位有河南、四川、甘肃、湖北、湖南、浙江、山西、河北、江西等省10多个单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其中已有不少单位在彩色棉选育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如中国农科院棉花所1987年用陆地棉标准系TM-1作母本与棕色纤维的半野生种系Richmondi杂交,于1995年培育成彩色棉新品系"棕絮1号”.  相似文献   

3.
彩色棉育种进展及其产业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几个主要彩色棉种植大省湖南、湖北、浙江、四川、新疆的彩色棉育种进展情况,针对彩色棉育种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彩色棉产业优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彩色棉产业的思路:以彩色棉新品种选育和纤维色泽创新为技术支撑,建立隔离条件下的彩色棉良种繁育与生产基地;选择与有实力、信誉好的科研、生产、加工、纺织、成衣和销售部门(单位)多方合作,使产业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4.
对15种彩色棉资源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育种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彩色棉铃重低、衣分低,纤维品质差。彩色棉采用系统选效果较差,采用杂交选育效果较好。并对彩色棉育种提出了解决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彩色棉育种的基本策略,选育成了标记型彩棉亲本和杂交种,建立了彩棉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6.
张燕 《中国种业》2012,(8):73-73
新彩棉20号是由农五师农科所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棕色棉新品种,于2008年参加新疆自治区彩色陆地棉品种预备试验,2009-2010年通过新疆省彩色棉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2012年5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新疆彩色棉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纤维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等特点。1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该品种是2003年配置的组合,以早熟、抗病、高产棕色棉品系97-2作母本,以优质、早熟品系系9为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结合海南加代,对纤维品质、抗病性和产量性状进行定向选育而成的常规天然彩色棉。生育期130d左右,较早熟,属早熟品种类型。植株松紧适中、健壮,呈塔形,株高65~70cm,叶片中等偏5.8g  相似文献   

7.
天然彩色棉浙彩棉2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彩棉2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天然彩色棉新品种,1999-2005年各地试种,表现为性状优良、纤维品质好、颜色较深、适应性强、高抗枯萎病等特点。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成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第1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天然彩色棉新品种,适宜在浙江省各棉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新彩棉8号(原代号垦绿1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1999年引进的一批种质资源中系统选育出的优异单株,经定向培育、南繁加代选育而成。2002年参加自设品系比较试验,表现突出。2003年、2004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彩色棉品种区域试验,并进行生产试验。2005年2月,通过新疆农  相似文献   

9.
周桃华  张海鹏  周琴 《种子》2007,26(3):76-79
试验于2003~2004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场进行,比较研究了彩色棉与白色棉的生育特性、成铃特点及若干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与白色棉相比,彩色棉品种(系)表现为生育期偏长、单株成铃少、单铃重小、衣分低,其主要生理原因是叶面积小,干物质积累少,尤其是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明显较低。但不同彩色棉品种(系)问有差异,淮杂椋品种(系)产量最高,接近一般的白色棉品种。  相似文献   

10.
运彩N8283是以早熟的苏联棕棉为母本,高产抗逆性强的晋棉25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3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棉品种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彩色棉新品种生产试验.2005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饱和酚法提取了棉纤维发育突变体胚珠的全蛋白以及种子水溶性蛋白,比较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棉花胚珠蛋白含量的变化。通过对野生型和纤维突变体全蛋白的SDS凝胶电泳图谱的比较分析,在二倍体棉种的突变体及其野生型间找到了三条可能与表皮细胞分化相关的差异蛋白条带,在种子水溶性蛋白中则发现了五条差异条带,为进一步研究与棉纤维分化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计算机辅助识别进行棉花有色纤维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色彩识别技术,对以白色棉冀851和棕色棉ZYS20作为亲本的杂交后代F2群体的棉花纤维颜色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计算机辅助色彩识别技术获取棉花纤维红绿蓝(RGB)数据,适合对棉花有色纤维的颜色鉴定,获取的数据客观可靠可重复,值得在彩色棉育种中应用。对本研究的F2群体的分析表明,棉花纤维颜色的:RGB值的百分数在该群体中分离状况符合正态分布,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有色纤维基因遗传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用5个不同来源的有色纤维陆地棉材料(3个棕色棉、2个绿色棉)与2个白色棉配制10个杂交组合,分析其后代的纤维颜色遗传情况。试验表明,陆地棉有色纤维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采用经测验具有良好等基因性的两对近等基因系,研究有色纤维基因对产量、品质等共15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纤维基因对皮棉产量、衣分、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抗病性有负效应,对子指有正效应,影响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子棉产量、铃重、单株成铃、株高、果枝数等性状无明显不良反映。但结合有效选择,通过杂交、回交等方法对原有色棉亲本的产量、品质性状可有一定程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缩合单宁与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白色棉为对照,采用香草醛法测定了4种天然棕色棉种皮细胞和棉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发育时期棕色棉纤维中缩合单宁的平均含量是白色棉的4.35倍,在4个棕色棉品种中,棕色棉成熟纤维色素与发育过程中棉纤维中缩合单宁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各发育阶段棕色棉种皮中缩合单宁平均含量是白色棉的1.44倍,且在棕色棉品种中,颜色越深,种皮中缩合单宁的含量越高;不论是棕色棉还是白色棉,种皮中的缩合单宁含量都大于相应的棉纤维细胞中的缩合单宁的含量.成熟纤维中色素的含量与20-25 DPA棉纤维中缩合单宁的含量、棉纤维中缩合单宁总平均含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IAA和GA3对棉花短纤维突变体纤维长度的离体诱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棉花等基因系超短纤维突变体(Ligon Li1)及其野生型(Ligon li1)为材料,用胚珠离体培养方法,研究IAA(生长素)和GA3(赤霉酸)与纤维细胞伸长的关系。研究表明:(1)在含单激素IAA或GA3培养基内,离体诱导突变体胚珠产生的纤维长度分别约为1.86 mm和2.1 mm,比在对照(不含激素)培养基内的纤维长度分别增长86%和110%,说  相似文献   

17.
利用转基因抗虫棉sGK9708与7个常规棉、7个优质棉、8个转Bt基因抗虫棉和6个彩色棉品系分别配制杂交组合,对其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常规棉、优质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类型的子棉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也起较大作用,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加性效应。(2)彩色棉类型的子棉产量性状以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纤维品质等性状的遗传变异受显性和加性效应共同控制。(3)转基因抗虫棉类型的衣分和铃重具有极显著的显性效应,常规棉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导,优质棉和彩色棉类型由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决定。(4)彩色棉类型的子棉产量性状具有负向群体超亲优势,纤维长度和强度具有一定的正向群体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赵向前  王学德 《作物学报》2005,31(4):456-462
植物非光合色素主要由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组成,但彩色棉纤维中色素种类及其结构尚不清楚。经测定,棕色棉(X008)、绿色棉(S029)和白色棉(徐州142)成熟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424 mg/g、3.846 mg/g和0.375 mg/g,没有检测到类胡萝卜素。通过盐酸-镁粉反应、四氢硼钠还原反应、碱反应、醋酸铅反应、氯化铁反应和紫外光  相似文献   

19.
With increased concern to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 the modern society,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to textile industry and cotton production.Brown is the most common fiber color in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s.Traditional genetic analyses revealed that brown fiber was controlled by 6 loci (Lc1-6) in cotton.  相似文献   

20.
以棕絮1号、陇绿棉2号和对照品种普通白色棉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彩色棉胚珠表皮细胞的形态变化、纤维的早期发育及色素沉积过程,旨在明确彩色棉与普通白色棉的纤维分化发育差异及彩色棉纤维色素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胚珠中部的部分表皮细胞均于开花前1 d开始分化;开花当天,胚珠纤维细胞均有突起;开花后1 d,纤维细胞突起增多,体积增大,其中鲁棉研28的纤维细胞已有伸长的态势;开花后3 d,纤维细胞均已伸长。除分化程度在各供试材料间差异不显著外,突起数量、发育和伸长程度,均以鲁棉研28最优,棕絮1号次之,陇绿棉2号最差。在纤维发育过程中,棕絮1号与陇绿棉2号纤维色素的形成时间及在纤维内的沉积部位均存在差异。陇绿棉2号的纤维色素形成时间较棕絮1号早,且沉积于纤维中腔和次生壁内层,而棕絮1号仅沉积在纤维中腔内。上述结果表明棕絮1号和陇绿棉2号的纤维品质差,可能与彩色棉纤维早期发育过程中,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时间相对较迟、数量相对较少和色素在纤维中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