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我国主要造林和庭院观赏树种,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也是石质山区阳坡造林的先锋树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适应性变异,形成了当地的自然类型。为了解侧柏地理种源变异规律,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种源,并为区划种子的调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由北京林学院主持进行了全国十二个省区的侧柏种源试验。我场作为一个试验点参加了此项工作。现将我场1983年开始的育苗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河南试验点上第2次侧柏种源试验的13个种源,197个家系种苗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性状在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大于种源间的变异,苗高种源间变异大于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国内进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种源试验始于1982年。当时,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种源108个、家系306个,在38个试验点进行了2次分布区的种源试验,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负责山东试验点的全面试验。平阴县的大寨山林场是其中试验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侧柏自然分布区范围内23个种源在甘肃两个试验点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幼林期的生长量、结实期及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种源与立地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种源的高生长与年龄呈极显著正相关;种源的生长量基本趋于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生长逐渐〔漫的规律。根据种源生长速度、适应性和形态特征等性状的变异表明:西北部种源适应性强,生长慢,侧枚密生,树形美观,可主要用于荒山造林和城市绿化;东、南部种源生长快,树冠较窄,主干明显,宜营造用材林。  相似文献   

5.
侧柏种源幼林阶段(5年)高生长的地理变异模式表现为南北纬向渐变型,南方种源大于北方种源。其中以山东尼山、云南文山种源表现突出,具有高生长快,树干圆满通直,冠型窄、冠高比值小,耐寒等特点,是当地可以推广的优良种源。文山种源抗旱性较差,应注意选水利条件好的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侧柏种源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项研究收集我国侧柏自然分布区内(17个省市)102个采种点的种子,分别在山东省有代表性的石灰岩山地建立了3处试验点。通过苗期和造林对比试验,证明侧柏群体遗传变异模式属由西北到东南斜纬向渐变型,山东、河南、河北和江苏部分地区是高生长量和适应性强的最佳种源区,并提出了山东省的优良采种点。  相似文献   

7.
侧柏原产我国,对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寿命长,种子、木材、叶、皮、根均为人民生活和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华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北部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 侧柏长期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变异模式。探索侧柏种源及家系的变异规律,是今后进行种子区别、筛选最佳种源和育种的重要依据。国家于1982年将侧柏种源研究列入重点攻关课题,责承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林科院林  相似文献   

8.
侧柏种苗性状地理变异趋势及其气候生态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全国侧柏种源试验种子性状和苗期观察结果,利用统计分析技术,研究侧柏地理变异,探论引起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侧柏种源间种子和苗木性状差异明显,种源选择有很大潜力;种苗性状地理变异的总趋势是:偏东南比偏西北种源生长量大、种粒小、发芽早,适度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调种可提高侧柏林分生产力;生长性状地理变异模式属梯度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但纬向变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3个试验点连续9年(1981~1989)对美国39个湿地松种源(包括2个不同树种)研究表明:不同种原、树种间生长、形态性状变异显著.但变异与种源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而与造林地的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变异主要来源于林分和单株.7年生时优良种源高、径生长量遗传增益为19.14~85.38%.初选优良种源4个(S_(14)、S_(11)、S_(17)、S_1).分布于佛罗里达州北部、德克萨斯州东部和北卡州南部.  相似文献   

10.
16年生白桦种源变异及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6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的调查,研究其地理变异规律,进行种源区划分,为各种源区选用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定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实验林场与内蒙古金河林业局的16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为对象,调查18个种源在每个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性状,进行单点、多点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然后对各种源生长性状与其产地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进行优良种源选择及种源区划。【结果】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性状在各试验点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以各地点参试种源单株材积均值排序分别选择出各自的优良种源,在帽儿山试验点选出清源、草河口、帽儿山、辉南、小北湖和东方红6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23.23%;在草河口试验点选出草河口、清源和天水3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22.14%;在金河试验点选出莫尔道嘎、乌伊岭和绰尔3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105.00%。地理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帽儿山和草河口2个试验点,参试种源的生长性状均与纬度呈负相关,并且与年均温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说明位于低纬度并且年均温较高地区的种源在这2个地点生长较好;而在金河试验点参试的种源生长性状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位于高纬度且年均温较低地区的种源在金河试验点会生长较好,而来自较低纬度、年均温较高产地的种源因适应性差其生长表现较差。从总体来看,参试白桦种源的生长量与产地纬度、年均温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参试白桦生长量主要受温度与纬度调控,属于"冷-暖"型地理变异趋势,符合北方树种的以温度为主、水热因子相结合作用、随纬度渐变型的地理变异模式。依据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将18个种源分为5个种源区,其中3个分布在东北地区,2个分布在西北地区。【结论】分别在3个试验点进行优良种源选择,其中帽儿山试验点选出优良种源6个,草河口试验点3个,金河试验点3个。相关分析表明参试的18个种源属于"冷-暖"型地理变异趋势,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划为5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源侧柏的光合特性和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种源间生理变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树木生长变异的生理基础,为育种提供依据。在研究种源生理变异中,有关种源间光合作用的差异国外有一些报道。Sor-ensen对不同种源花旗松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干物质积累的种源关系上做过详细研究,发现种源的干物质积累与光合作用效率是密切相关的。另外,已有文献报道不同种源光合作用对温度、光照、水分亏缺等因子的反应存在遗传差异。种源间抗旱性变异可用于选择适宜的种源在干旱地区造林,提高成活率。国外近几年对同种不同种源种子萌发抗旱性的研究略有报道、我们在研究侧柏地理亲本群变异与子代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对侧柏的一部分种源进行了光合特性变异及其种子萌发对水分胁迫反应变异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两次育苗试验的结果,对侧柏33个种源的性状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苗高、地径、分枝间距、根系生长等存在着显著差异。1年生苗高生长快的种源比生长慢的种源高3.3倍,2年生苗高优劣种源间仍有两倍以上的差距。苗木生长与纬度、海拔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温、年降水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结果将参试种源划分为优良种源、一般种源和较差种源三类。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侧柏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项试验收集全国79个侧柏种源,在山东省的东、中、南部设3处试验区,分析检验了各种源2年生苗木高度的差异显著性,测算了各种源抗寒旱性。结果是,各种源苗木生长量的差异呈现出典型的由北到南、自西至东递增的规律;山东、河南是侧柏良种集中产区;山东泰安、沂水、滕县、微山,河南确山、浙川、灵宝,江苏徐州为适合山东的较佳种源;除少数南方种源受寒旱外,大多数种源能适应山东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 近两年,我们在河南省郏县林场三个地点开展了侧柏全分布区种源造林试验和种源与家系两个水平的造林试验,对侧柏种源间以及种源内家系间造林成活率的变异进行分析,为选择优良种源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供试种源51个;种源与家系两个水平造林试验供试种源11个。每个种源含家系11~  相似文献   

15.
侧柏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我省稷山县参加了自1982年以来,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侧柏种源试验和分布区区划的研究”专题。根据稷山县第一次侧柏种源试验的数据,对7年生幼林的高径生长及保存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在树高,地径,保存率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地理变异趋势是侧柏高径生长量由北至南,由西到东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979和1983年设置的两批、四个试验点的油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全分布区内油松的地理变异规律和不同种源在我省不同地区的生长和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试点的不同种源间在生长量和适应性上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与种源所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本研究依据各种源的生长量和适应性两个指标,为我省各试验点所在的地区选出了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7.
木荷苗木性状的种源变异和地理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来自7省区36个木荷种源在浙江淳安和福建建瓯两试验点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其苗木生长、根系特征和叶片形态等12个性状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主根长、侧根长和叶片颜色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性状的种源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种源苗木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苗高、叶片特征(叶片数、叶片宽、叶片厚)及秋末嫩叶颜色等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产地温度则是造成这种纬向变异模式的主要环境作用因子。与北部种源比较,南部种源生长快,叶片数量多,但叶片较薄较窄,其秋末嫩叶颜色变化对寒冷信号反应敏感。影响木荷种子性状表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产地的年降水量。以苗高为标准,分别在两地点初选出优良种源10个,它们多来自25°N左右的木荷自然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侧柏地理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具有明显规律性的代表性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侧柏分布区划为7个种源区:即西北种源区;北部区;东北种源区;中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西部种源区;南部种源区。并对各种源区的概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1981年在我国3个气候带7个试验点火炬松8a种源试验结果:①对不同种源火炬松的树高、胸径生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②火炬松种源(树高、材积)×地点的互作显著;③火炬松种源2、4年生树高、胸径和至8年生高、径生长相关显著,为早期选择提供依据;④根据生长快、适应性强两项因子,综合评选出一批适合我国不同气候带及自然类型区的国外松树种及火炬松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0.
侧柏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华东、华中部分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我省太原市林场参加了自1986年以来,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侧柏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区划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