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长春 《农业考古》2001,(2):99-101
中国茶文化 ,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里所绽放出的一朵绚丽奇葩 ,而小说中的茶文化描写 ,则又使之更加艳丽夺目、魅力无穷。在明清小说中 ,关于品茶生活的描写比比皆是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都记载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 ,这既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又是中国茶文化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具体表征。上述诸名著中的茶文化描写已有不少文章和专著所论及 ,而清代小说《镜花缘》中的茶事记载则较少有人研究。其实 ,《镜花缘》中有着大量的茶文化描写 ,其内容涉及…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一桩茶文化公案浙江湖州市江晚秋笔者在《(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载《陆羽茶文化研究》第二期)一文中,曾提到该书第八回的“枫露茶风波”,乃是《红楼梦》茶文化的“一大公案”,当时因限于篇幅,一笔带过。本文将作进一步的阐述,揭开这桩公案,这对于...  相似文献   

3.
唐代茶文化与陆羽《茶经》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朱乃良唐代中期,饮茶习俗蔚然成风,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的陆羽《茶经》,是盛唐茶文化的结晶,又推动了茶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试就唐中期茶事活动的概貌、《茶经》...  相似文献   

4.
文献资料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前人的著述是当代发展的借鉴,历史的积淀是未来社会的根脉。──摘自《〈中国茶文化经典>前言》一千二百年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茶著——唐代陆羽的《茶经》诞生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开山之作,《茶经》曾被后世的中外茶文化研究者奉为经典,陆羽也被誉为茶圣。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由高级农艺师、著名茶文化专家陈彬藩教授任主编、著名茶文化研究专家余悦研究员和香港企业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关博文先生任副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奉献给海内外…  相似文献   

5.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222-224
《深圳商报》侯军先生是我天津的同乡,他写的《拚命陈郎》中:“在中国茶文化界,你如果说不认识陈文华先生,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文化’,至少说明你对茶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欠着火候。差不多的意思换到陈文华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你说你喜欢茶文化,可是你连我的《中国茶文化》杂志都没读过,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茶文化的了解很有限。就我个人而言,足以验证他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6.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5,(2):335-336
自从《农业考古》在1991年开设每年两期《中国茶文化专号》(每期60多万字)以来,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或茶文化的爱好者不断增多,近些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茶文化热。《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不仅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同样,推动了国人重新认识茶文化、体悟茶文化、爱好茶文化。本人作为一个研究茶文化20多年的学者,现作为《农业考古》的主编,在对中国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研  相似文献   

7.
贵州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茶韵》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贵州茶文化学家罗庆芳的文论集《文化力量与黔茶发展》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如何用文化产业来促进黔茶产业发展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喝杯好茶》是一本阐扬茶文化的书,作者范增平先生,为台湾茶文化的发展奔走呼号了20多年,这是他著作出版的第4本书,将中国茶文化从古至今,具体而微的精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周甘训宾女士于今年旅美期间读到这本《喝杯好茶》,随即有感而发,写了这篇共鸣,愿分享给我国爱茶人。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为纪念陆羽《茶经》问世1220周年,澳门茶艺界在今年4月15至24日,于 于花城公园举办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 《茶经、茶书、茶具展》:展出《茶经》各种版本、陆羽生平简介、各种茶文化书刊、历代茶具。时间从4月15日至4月24日。 “茶缘茶会”暨茶艺示范:来自澳门、台湾、香港、广州、珠海五地的茶艺爱好者,举行露天茶会。时间为4月15日下午3时开始。 陆羽《茶经》专题讲座:由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和香港茶艺专家叶惠民两位教授主讲“《茶经》对中国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茶经》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11.
蔡襄《茶录》的茶文化艺术──再论蔡襄和他的《茶录》福建农业大学软科学研究室林更生一、蔡襄是一位杰出的茶文化艺术专家蔡襄是一位政治家。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他从仙游到福州参加乡举考试,得中乡举,转而赴江苏江阴拜葛惟明为师,进一步研习诗文。[3]天...  相似文献   

12.
正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一《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丁文新著《大唐茶文化》即将出版(本刊讯)陕西知名作家丁文先生,继《中国茶道》之后,又一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作《大唐茶文化》即将出版。该书以唐代大文化为背景,详论大唐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大唐茶文化的历史基础及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茶事;茶艺;茶神及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茶文化的内在追求就是审美 ,而且是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性的审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就是中国文人从唐代以来不断审美的过程。因此 ,中国茶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文人审美的过程 ,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 ,以陆羽的《茶经》的写成并流传于世为标志。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国品茶经验的总结和中国茶艺进行规范的专著。也许《茶经》中还看不出多少陆羽的审美取向 ,他在《茶经》…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曹进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事业,撰写了一批研究茶文化的论文,受到海内外茶文化界的重视和好评。同时,曹进副教授创办湖南医科大学“茶与健康研究室”,在“茶防龋的研究”、“茶抗癌的分子机理研究”、“砖茶型氟中毒”、“冷速溶茶的研制”等领域都取得出色的成就。最近,曹进副教授将他多年来发表过的论文结集出版,取名为《中国茶文化研究》。 《中国茶文化研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当代茶文化”、“紫藤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史探讨”、“雪域·大漠的呼唤”、“台湾问茶”和“附录”共六个部份…  相似文献   

16.
对《水浒传》的研究多从故事、艺术、版本或作者角度进行研究。本人试图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分析侠义文化对英雄性格的形成、发展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水浒传》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编、竺济法编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今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为该书作序——《"甬为茶港"与"杭为茶都"珠联璧合》。该书内容分别选自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于1999年10月20-23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多名茶文化工作者和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在会上做了题为《迈向新世纪的中华茶文化》的中心发言。王家扬会长在总结了十年来全国茶文化工作所取得重大成绩之后,对新世纪的茶文化工作提出5点要求:1、培养和造就一批茶文化名人。2、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全方位对茶文化理论进行系统研究。3、普及茶文化,增加茶文化的透明度,让更多人进入其中。4、发展茶文化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5、进一步发挥茶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论《茶经》的诞生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茶经》的诞生基础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寇丹中国唐代中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科学著作,并成为国际性的茶文化学术研究理论基础的(茶经)。120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经典之作的影响还在延伸和发展之中。尤其是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检测,《茶经》不仅没有失去...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博览丛书》(一套 5本 )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茶文化博览丛书》分别以《中国茶韵》、《中国茶饮》、《中国茶馆》、《中国茶典》、《中国茶疗》各一册 ,完整清晰地描绘了茶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丛书由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研究员担任主编 ,同时组织了一批爱好茶文化的青年学者担任编著工作。丛书共 5本 ,大 32开本 ,12 8万字 ,书前有彩页共 2 0页 ,全套定价 14 0元。内容分别是 :1、《中国茶韵》(余悦著 ) 本书从茶俗、茶艺、茶道入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