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XAD2吸附法和GC/MS法,对急尖长苞冷杉球果、枝条及小果垂枝柏球果中所含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从急尖长苞冷杉球果中共检测到13种挥发性物质,其由10种单萜、1种酚、2种醇组成。并以ɑ-蒎烯、月桂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4种化合物为优势组分,其中又以β-水芹烯的含量最高,且该成分在急尖长苞冷杉枝条和小果垂枝柏球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中没有。急尖长苞冷杉枝条所含的挥发性物质由6种单萜、1种酚组成,且其酚的含量最高。小果垂枝柏球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相对简单,由5种单萜组成,其优势成分为香桧烯和柠檬烯,而柠檬烯在急尖长苞冷杉球果所含的挥发性物质中未检测到。由此推测,在冷杉顶小卷蛾选择寄主植物及其危害的器官时,急尖长苞冷杉球果中所含的大量β-水芹烯挥发性物质对该虫起有引诱作用,而另两种器官所含的柠檬烯挥发性物质则对该虫起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XAD2吸附法和GC/MS法,对喜马拉雅落叶松、华山松、小果垂枝柏、丽江云杉和滇柏球果中所含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从喜马拉雅落叶松球果中共检测到7种挥发性物质,并以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3种化合物为优势组分,其中月桂烯含量较高,且该成分在其他4种针叶树球果所含挥发性物质中检测到的含量极少或未检测到。由此推测,在丽江球果花蝇选择寄主植物及其危害球果时,喜马拉雅落叶松球果中所含的大量月桂烯挥发性物质对该虫起到引诱作用,而异油松烯和高含量的柠檬烯、香桧烯对该虫起到趋避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普洱市景谷县思茅松林研究基地内思茅松球果螟的危害与球果挥发性物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得出了思茅松球果中挥发性物质以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石竹烯和异长叶烯为主。通过分析得出了β-石竹烯是引诱思茅松球果螟危害思茅松球果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挥发性物质与球果花蝇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分析了球果花蝇(Strobilomyiaspp)的危害与落叶松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关系。落叶松球果与枝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萜烯类,其中以α蒎烯、β罗勒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水芹烯为主。球果挥发性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与枝叶的不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球果挥发性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大,在发育初期,无绝对优势组分;在发育中期,以上述6种烯类为优势组分。被害球果挥发性物质中6种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未受害球果。不同无性系或同一无性系不同植株之间挥发性物质的百分组成不同,球果的被害率亦不同。在月桂烯、水芹烯相对含量都较高时,球果被害率低,反之球果被害率高;在β蒎烯、月桂烯、3蒈烯和水芹烯相对含量都较高时,球果被害率最低。在枝叶的挥发性物质中,6种主要组分相对含量很低时,球果被害率低;随着β蒎烯、3蒈烯相对含量的增加,球果被害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松果梢斑螟成虫的寄主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期,采用顶空吸附法和CC-:MS分析,研究虫害后油松球果萜类挥发物成分的变化.油松虫害球果(枝)单萜挥发物的释放呈现昼夜节律,并且特异性挥发组分为1R-(+)-α-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梢斑螟成虫为夜出性害虫,因此产卵期晚上的球果(枝)挥发物更有意义.油松和华山松球果的触角电位(EAG)测试表明:虫害球果与健康球果相比,梢斑螟(雌雄蛾)对油松虫害球果的EAG反应更明显;而对华山松虫害球果和健康球果的EAG反应差异不明显.Y-型嗅觉仪的趋向试验表明: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性明显高于雄虫,油松球果提取液的引诱作用高于华山松球果,而当年生针叶提取液、虫害球果及其提取液挥发物对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均高于健康球果;挥发物标准品测试显示,1R-(+)-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组合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虫害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可显著刺激雌成虫产卵,表明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组分中存在着雌成虫的产卵刺激物;华山松球果提取液的存在明显抑制了雌虫在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滤纸上的产卵,表明华山松球果提取液中可能有产卵拒避剂.  相似文献   

6.
影响松果梢斑螟寄主选择的植物挥发物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乙酸天竺葵酯,以及大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9种;球果受害后,倍半萜含量显著下降;但非寄主华山松健康球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主要组分有8种,其组成和含量与油松球果显著不同.成虫产卵选择期,油松健康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特异性组分是α-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与健康果和虫害果相比,针叶挥发性萜类的特异成分为α-蒎烯、乙酸龙脑酯、莰烯、β-蒎烯、对-薄荷-1(7),3-二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幼虫选择和趋向试验表明: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油松球果而不选择华山松球果;在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试验中,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虫害球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检索对昆明林区的健康云南松、衰弱云南松和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云南松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及松褐天牛的幼虫和成虫的粪便、松褐天牛雌、雄虫的后肠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健康木和衰弱木的韧皮部以及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与健康木相比较,衰弱木和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中,α-蒎烯的相对含量减少,而β-月桂烯和3-蒈烯的相对含量增加;此外,衰弱木韧皮部的β-蒎烯的量也相对增加,并且发现含量很高的柠檬烯。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幼虫粪便、雌虫后肠均含有1-甲基-2-异丙烯基-环丁烷乙醇,表明该化合物与松褐天牛产卵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8.
经GC-MS分析,思茅松新鲜针叶和衰弱针叶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具有很大差异.新鲜针叶挥发性物质中α-蒎烯和柠檬烯的含量远大于衰弱针叶,而在衰弱针叶的挥发物中未检测出在新鲜针叶中含量最大的β-水芹烯;另两种挥发性物质α-蒎烯和月桂烯在新鲜针叶挥发物中含量较低.室内饲养在具备思茅松新鲜针叶条件下,松实小卷蛾雌蛾可顺利产卵;而在衰弱针叶存在或没有针叶的条件下,雌蛾不产卵.新鲜思茅松针叶的存在与否,是松实小卷蛾雌蛾产卵的必要条件.据此推测,思茅松针叶中所含的α-蒎烯、柠檬烯和β-水芹烯3种挥发性物质对松实小卷蛾雌蛾的产卵可能具有刺激作用,而α-蒎烯和月桂烯则对此行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GC—MS联用仪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对健康云南松、逍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树干的韧皮部及云南切梢小蠹后肠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云南松树干和受蠹害树干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健康树干相比较,受蠹害树干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中的α-蒎烯的含量大大减少,而月桂烯和3-蒈烯的相对含量增加;此外,蠹害木树干韧皮部挥发性物质中还检测出异松油烯、4-烯丙基苯甲醚存在。从云南切梢小蠹雌、雄虫的后肠挥发性物质中,都检测出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醛、桃金娘烯醇存在;而马鞭革烯酮只存在雄虫的后肠挥发性物质中。根据分析结果,列云南松和云南切梢小蠹互作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伴生菌诱导的云南松挥发性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基于HS-SPME-GC/MS前期的分析结果,用8种云南松主要挥发性成分作为气味源,用多臂嗅觉仪测定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反应,筛选有较强引诱力的4种化合物测定不同气味组合对云南切梢小蠹引诱力,研究伴生菌对云南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伴生菌间诱导云南松韧皮部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组分有差异,α-蒎烯和β-月桂烯的相对含量增高,β-蒎烯、4烯丙基苯甲醚、金合欢烯的相对含量减少,Ophiostoma canum能诱导云南松产生3-蒈稀、β-石竹稀,Leptographium conjunctum、O.ips和O.Abietinum能诱导云南松产生莰烯。嗅觉实验表明,8种挥发性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能力存在差异,其中4-烯丙基苯甲醚、金合欢烯、α-蒎烯和长叶烯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力最强。气味源组合3213(即:α-蒎烯2 mg/ml、金合欢烯1 mg/ml、4-烯丙基苯甲醚0.5 mg/ml和长叶烯2 mg/ml)对云南切梢小蠹有较好的引诱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云南切梢小蠹引诱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松尺蠖是危害云南松、华山松的主要害虫之一。1985至1986两年松尺蠖(Abraxassp.)在海口林场危害近30年林龄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人工纯林,受害面积3300余亩,植株年死亡率2~3%。为保护好华山松林,避免连年受灾,我们在1985年1月17日~1986年7月间,每隔15天到受害林地做一次调查,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虫口密度,对各虫态做了室外观察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挪威云杉幼树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C-MS测定挪威云杉幼树主干上部与下部韧皮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挪威云杉幼树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茨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β-水芹烯7种单萜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β-水芹烯的含量在上部韧皮与下部韧皮有明显差异,其中上部韧皮部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的含量明显高于下部主干韧皮部,这为解释松树皮象的取食习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南亚季风区的一种常绿针叶树种,以云南高原为起源和分布中心,是云南主要的用材和造林树种。现将几年来研究云南松个体类型的情况报告如下。一、与个体类型有关的云南松生物生态学特性与地植物学特点 (一) 生物、生态学特点云南松是风媒传粉植物。小孢子叶球散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6)
【目的】掌握横坑切梢小蠹危害与细叶云南松应激响应规律,探讨其与抗性有关的代谢挥发物关系,以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以广西乐业县雅长林场不同危害程度细叶云南松嫩梢为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细叶云南松诱导抗性挥发物质。SPME萃取优化条件为:在75℃固相萃取仪上平衡15 min,用75μm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15 min。【结果】重度危害检测出最多挥发组分,主要为萜烯类、醇类。细叶云南松主要代谢挥发产物与其受危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α-蒎烯、3-蒈烯、β-石竹烯、β-毕澄茄烯的含量随之增加,β-蒎烯含量逐渐减少,且仅对照含有少量长叶烯成分。重度危害类型中β-蒎烯含量最低仅为对照的47.85%,而3-蒈烯升高幅度最大,高于对照62.83%。单萜类及倍半萜类含氧衍生物总量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含氧化合物增多其抗虫性减弱。【结论】3-蒈烯、β-蒎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β-毕澄茄烯含量差异是导致细叶云南松诱导横坑切梢小蠹虫抗性的主要原因。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适用于松针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并为细叶云南松小蠹诱导抗性物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陇南花椒挥发性成分,利用SPME-GC/MS方法从陇南3个花椒品种(武都大红袍、武选无刺大红袍和武都小红袍)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物质。武都大红袍的挥发性物质共41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前5种挥发物分别为:罗勒烯(23.13%)、右旋萜二烯(15.4%)、G-萜品烯(14.4%)、芳樟醇(8.79%)、G-榄香(6.47%)。从武选无刺大红袍中共检测出28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前5种化合物分别为:罗勒烯(22.85%)、右旋萜二烯(17.17%)、4-蒈烯(12.40%)、芳樟醇(8.82%)、G-萜品烯(7.74%)。从武都小红袍中共检测出41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前5种化合物为:3-蒈烯(23.69%)、β-蒎烯(7.44%)、1,2,4,5,6,8 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5.74%)、β-水芹烯(5.71%)。武都大红袍和武选无刺大红袍共有的挥发性物质14种;武都大红袍和武都小红袍共有的挥发性物质13种;武选无刺大红袍和武都小红袍共有的挥发性物质10种;3个品种共有的挥发性物质8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多脉含笑、绢毛含笑和黄兰3种含笑植物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多脉含笑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百分比为97.54%,主要成分为α-金合欢烯、β-橄榄烯、大根香叶烯B和朱栾倍半萜等;绢毛含笑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百分比为98.47%,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α-蒎烯、β-芳樟醇和二甲基-2,6-辛二烯醛等;黄兰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95.93%,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B、β-芳樟醇、罗勒烯、石竹烯、桉叶醇、β-榄香烯和异丁酸苯乙酯等;3种植物叶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在3种含笑属植物叶中均含有很多高生物活性的物质,在香料工业及医药方面都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17.
华山松大小蠹对9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醛、壬醛、三氯乙烯、二氯甲基甲醚和顺-3-己烯-1醇,4种寄主挥发性化合物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和(+)-α-蒎烯,应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初步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这9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和趋向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三氯乙烯、(+)-3-蒈烯和β-石竹烯,雄虫对壬醛、二氯甲基甲醚、(+)-3-蒈烯和(+)-α-蒎烯有明显的EAG反应;β-蒎烯、(+)-3-蒈烯和(+)-α-蒎烯对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三氯乙烯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且显著高于对雌成虫的引诱率。试验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行为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长叶烯(longifolene)是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的一种倍半萜烯(sesquiterpenes)。自1928年在印度长叶松(Pinus longifolia)的精油中发现,1953年由Moffet等人确定了它的结构后,历经30年,对长烯的化学结构、有关反应及其应用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其为基础合成了长叶烯酯、长叶烷酮、长叶烷醇等一系列名贵香料,这些香料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黄皮果实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以8种黄皮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从8个黄皮品系的果实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99种,主要含有单萜烯类、单萜类、倍半萜烯类、类倍半萜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和其他类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分别为β-水芹烯、D-柠檬烯、石竹烯、α-水芹烯、α-金合欢烯、1H-3a,7-亚甲基薁等成分;8个品系黄皮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均以单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物质为主,二者均占各品系黄皮果实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0%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鸡心黄皮单独为一类,其余品系聚为一类。对其香气值(OAV)的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系黄皮果实中均含有β-金合欢烯、α-水芹烯、β-水芹烯、D-柠檬烯、2-辛酮、α-蒎烯和石竹烯等特征香气物质,且α-水芹烯、β-水芹烯、D-柠檬烯对各黄皮品系香气的贡献均较大;8个黄皮品系间果实的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鸡心和其他品系间的差异最大;α-水芹烯对各黄皮品系中果实香气成分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思茅松松节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C-MS联用仪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对分布于云南的思茅松的松节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确定了其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确认出思茅松松节油的19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物质为α-蒎烯(41.07 %)、β-蒎烯(38.19 %)、3-蒈烯(10.85 %)、β-水芹烯(4.95 %)、异松油烯(1.24 %)、月桂烯(1.0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