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流行特点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病犬临床表现为双相热、鼻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后期发展为非化脓性脑炎。犬瘟热的流行有明显的品种、年龄及季节性特征。犬瘟热在夏初秋末发病较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养犬人数的增多,犬类运输与交流的频率增加,犬类免疫率不稳定导致该病的流行呈常态化,发病周期不明显。在发病犬中以断奶期到1岁左右的犬发病率最高,大龄犬和哺乳犬也有发病,但数量不多。从发病犬的免疫情况来看,大部分发病犬缺少必要的免疫接种。户主忽视对烈性传染病免疫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对该病进行免疫。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以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该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和组织。  相似文献   

2.
犬瘟热的流行及发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感染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犬瘟热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是单股的RNA病毒,外面有一脂蛋白囊膜。犬瘟热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感染犬临床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也常见神经症状。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是当前世界养犬业乃至毛皮动物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犬瘟热主要危害幼犬,其病原是犬瘟热病毒。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但犬瘟热与犬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却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4.
犬瘟热对养犬户来说是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在江苏省淮安地区,尤其是狼犬更易患此病,主要危害幼犬,其病原是犬瘟热病毒。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但犬瘟热与犬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却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5.
犬瘟热是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养犬业的发展.病原与传播:病原体为犬瘟热病毒.病犬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向外排毒.因此,病犬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被病毒所污染的环境和各种用具都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犬瘟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健犬与病犬的直接接触,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犬比较集中的地区多发,一旦犬群中有犬发生本病,其他犬很难避免感染.哺乳仔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发病,通常以3~12月龄的犬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6.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类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兽以呈双相型发热、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呼吸道炎症等为主要特征。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空气或食物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幼兽尤其易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县为貉、狐、貂养殖大县,年存栏近500万只,犬瘟热病时有发生,现将1例貉犬瘟热的诊疗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是一种主要危害幼犬的严重犬类疾病。其病原体是犬瘟热病毒。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 1 病源与传播途径及对象 犬瘟热病毒是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与该属的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有着密切的抗原关系。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鼻、眼分泌物和尿液。主要传播途径是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空气或食物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同室犬一但有犬瘟发现,  相似文献   

8.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型、肠炎型、神经型和眼型等。犬感染犬瘟热后,病毒经呼吸道黏膜上皮接触而传播,在扁桃体、咽后淋巴结和支气管淋巴结中迅速增加,在脊髓、胸腺和脾脏中也  相似文献   

9.
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犬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症复杂,致死率高,是危害犬类的第一大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均可感染,幼犬、纯种犬易感性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本病呈高度接触性传染,患犬为主要传染源,患犬的鼻液、唾液、泪液、呼吸道飞沫、组织器官、血液中有大量病毒存在并能通过尿液长期排毒。  相似文献   

10.
1流行病学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犬和肉食动物的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病毒大量存在于受感染和患病动物的鼻、眼分泌物及唾液中,也见于血液、肝、脾中,并从尿中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病犬和健犬直接接触,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结膜和胎盘传染。3-12月龄的幼犬易感性最高;2岁以上的犬发病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一岁以下的幼犬最易感染,冬春季发病严重,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气候变化明显、温差大时,犬瘟热发病率较高。此病毒存在于病犬的鼻液、唾液、眼分泌物、血液、脑脊髓、胸腹水、肝、脾、尿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常见于犬类比较集中的地方。本病死亡率为30%-90%以上,当发生继发感染时,常与犬传染性肝炎、犬细小病毒混合感染,死亡率则更高。  相似文献   

12.
<正>1流行特点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病犬临床表现为双相热、鼻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后期发展为非化脓性脑炎。犬瘟热的流行有明显的品种、年龄及季节性特征。犬瘟热在夏初秋末发病较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养犬人数的增多,犬类运输与交流的频率增加,犬类免疫率不稳定导致该病的流行呈常态化,发病周期不明显。在发病犬中以断奶期到1岁左右的犬发病率最高,大龄犬和哺乳犬也有发病,但数量不多。从发病犬的免疫情况来看,大部分发病犬缺  相似文献   

13.
犬瘟热也称硬胶垫病,犬瘟热病毒(CDV)在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是单股的RNA病毒,外面有脂蛋白囊膜.犬瘟热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感染犬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也常见神经症状.本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有无继发感染相关.大部分患犬感染3~4星期出现神经症状死亡,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犬传染病之一.据统计,宠物医院就诊的多数病例中,疑似犬瘟热占门诊病例13.9%,死亡率15.2%,治愈率84.7%.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犬瘟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病症复杂,致死率高,是危害犬类的第一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双相热型。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后期发生非化脓性脑炎。本病多发生于3~6月龄幼犬,青年犬也有感染。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治疗和验证认为,该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诊断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强心补液”。通过运用中药白头翁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该病40多例,对初中、期以消化道炎症为主的病犬治愈率80%,晚期患犬效果不佳。1流行…  相似文献   

15.
<正>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相热型发热、结膜炎、急性卡他性呼吸道炎和脑炎等。病犬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和脊髓等脏器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向外界排毒。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空气、食物而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有一定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6.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疫病。临床特征为双相热型、鼻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后期发生非化脓性脑炎。此病致死率为30%—80%,当继发其他感染时,则致死率大大提高。犬细小病毒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另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出血性肠炎或心肌炎,此病多常发生于幼犬,有时其感染率可  相似文献   

17.
<正>犬瘟热也称硬胶垫病、狗瘟。犬瘟热病毒(CDV)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是单股的RNA病毒,外面有一脂蛋白囊膜。犬瘟热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感染犬临床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也常见神经症状。犬瘟热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有无继发感染相关。大部分犬在感染3~4周出现神经症状死  相似文献   

18.
1犬瘟热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犬和毛皮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双相热,眼、鼻、消化道黏膜炎症,以及卡他性肺炎、皮肤湿疹和神经症状。病原为犬瘟热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在自然条件下,犬科动物(犬、貉、狐、豺、狼等)和鼬科动物(雪貂、水貂、黄鼬、水獭等)最易感,浣熊科动物(浣熊、白鼻熊等)也有感染的报道。幼犬发病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为30%~80%。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及带毒动物,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还可通过阴道分泌物传染。  相似文献   

19.
1流行特点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一岁以下的幼犬最易感染,冬春季发病严重。该病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今年春天,气候变化明显,温差大,犬瘟热发病率较高。此病毒存在于病犬的鼻液、唾液、眼分泌物、血液、脑脊髓、胸腹水、肝、脾、尿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常发于犬类比较集中的地方。本病死亡率为30%~90%以上,当发生继发感染时,常与犬传染性肝炎、犬细小病毒混合感染,此时病犬死亡率更高。2临床症状潜伏期通常为3~4d,急性病例常在出现症状后的1~2d内死亡。慢性以消化…  相似文献   

20.
貉子犬瘟热病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急性的一种疫病。1发病机理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经过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眼结膜或交配时接触传染。进入机体的病毒首先在血液中,然后在各种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最后又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