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对贵州省不同生态旅游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年变化:夏季>秋季>春季,且各季的空气离子评价系数均在 B 级以上,对人类健康十分有利,非常适合旅游、度假.(2)水体空气负离子浓度:瀑布>跌水>溪流>静态水,其中瀑布和动态水产生的负离子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3)不同植被类型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灌木>乔木>草地.(4)不同海拔空气负离子浓度呈单峰型曲线,海拔1400m 达峰值,海拔1000~1400m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升高而上升,海拔1500~1900m 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该文对北京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3 a的实测与研究.结果表明,从市中心向郊区空气负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单极系数逐渐减小;有林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无林地区,针叶林地区全年平均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阔叶林地区,但春、夏季节则阔叶林地区高于针叶林地区;有瀑布和溪流等动态水的地方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增加;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低于室外,但绿色植物可使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加;一天中白天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高于夜间,一年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3.
选取北京中心城区朝阳公园、近郊开发区南海子郊野公园、近郊浅山林区北京西山森林公园和远郊山地林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期定位监测的空气负离子和臭氧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夏季空气负离子和臭氧平均浓度均高于冬季,夏季和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分别呈现"单峰单谷"和"单峰"曲线,2个季节臭氧浓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单谷"曲线;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别在7:00—9:00出现峰值和15:00左右出现谷值,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峰值在12:00左右;夏季和冬季臭氧浓度谷值在7:00—9:00,冬季峰值在15:00,比夏季早2 h左右。空间变化上,城市污染梯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变化影响不显著,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变化表现为市中心公园远郊区公园近郊浅山林区近郊开发区,冬季也出现相同的规律变化;而臭氧浓度从市中心公园到远郊区公园逐渐下降,受城市污染梯度的影响大。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臭氧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臭氧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植物生长会影响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用ITC-201A空气负离子浓度测试仪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姥山林场柏木和杨梅2种植物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测定.以其结果来评价树种对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杨梅和柏木群落的环境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达到了1889.53个/cm^3和1305.70个/cm^3,最大值分别达到了5869.50个/cm^3和4573.50个/cm^3,2种植物群落的环境空气负离子含量均超过了具有保健功能的负离子含量的标准,可以作为构建游憩保健园林的供选树种;2种植物群落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在白天内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在测定时间内,早晨(9:00)和傍晚(17:00)前出现了2个波峰,11:00~16:00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环境空气的负离子浓度平均值、最大值,还是瞬时值,杨梅对环境空气负离子的贡献都明显高于柏木群落。  相似文献   

5.
以天山中部天然雪岭云杉林空气负离子为研究对象,利用负离子测定仪对不同海拔、不同林分、不同时段负离子浓度进行检测,并以乌鲁木齐、乌拉泊负离子浓度做参照,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其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山雪岭云杉林具有较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资源,平均浓度达1800个/cm3,是生态旅游开发和人居休闲的理想地区;天山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海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浓度在海拔2200m左右;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水平日变化规律不同,幼龄林浓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龄林和成熟林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都是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升高,一般下午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清西陵地区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TC-201A型空气负离子测试仪,在清西陵旅游区森林主要生长季节(4-10月份),对清西陵4种典型生境类型—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区、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内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生境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双峰型曲线,但各生境间峰值出现时期不同步;清西陵植物生长季节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生长盛期>植物生长初期>植物生长末期;各生境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值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多数生境春、秋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早8:00、晚18:00较高。午后14:00最低。夏季10:00和16:00时段较高,8:00、14:00及18:00时段较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变异系数春季为0.478、夏季为0.181、秋季为0.150;同一生境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不同。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呈三次曲线关系。旱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空气温度(6~29℃)的升高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9%~45%)的增加而升高;雨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温度(27~33℃)、相对湿度(46%~70%)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市不同林种的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峨眉山市4种不同林种的空气负离子水平变化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域内选取巨桉、杉木、杨树、苦竹进行负离子浓度的观测,将每日所测数据取平均值作为当日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值,绘制变化图,研究不同林种的负离子浓度的月、日变化特征。[结果]不同林种的空气负离子水平差异较大,阔叶树种(巨按、杨树)高于针叶树种(杉木),苦竹的空气负离子水平最高。4种林种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月份出现高值,5和10月份的数值较低;8:00~10:00出现峰值,14:00~16:00出现谷值。不同林龄的杉木空气负离子水平为: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结论]不同林种、不同林龄、空气湿度和太阳辐射与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研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天目山为研究对象:利用空气离子测量仪、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和温湿度记录仪,对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相对湿度和气温等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对空气负离子与可吸入颗粒物、相对湿度和气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8:00—17:00)和年变化特征;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1331个·cm^-3)〉紫楠Phoebesheared(1223个·cm^-3)〉银杏Ginkgobiloba(960个·cm^-3)〉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701个·cm^-3):空气负离子与可吸入颗粒物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2,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0,P〈0.01),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676,P〈0.05),瀑布、溪流等动态水体能明显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负离子浓度变化规律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空间变化特征以及空气负离子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每年提供的负离子实物量及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空旷地;林内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波动明显高于空旷地负离子浓度;内蒙古大兴安岭每年提供的负离子1.58×1026个,其价值为6.25×108元·a-1.本次研究不仅为进一步开发和充分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空气中的负离子资源提供参考依据,还为森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冬季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6年1月份连续7 d,对龙岩国家森林公园5类游憩地15个检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实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为7 108.06个/cm3,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具有保健效果的浓度;(2)园内林地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基本为双峰式,在07:00—09:00出现第1次峰值,在13:00—15:00出现第2次峰值;次生林在13:00—15:00达到1 d中的最高值;茶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整体呈现从07:00—17:00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态水的峰值出现在09:00—11:00,15:00—17:00 2个时段内;(3)园内日均负离子浓度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旁、茶园、次生林、空旷地、天然林;(4)气象因子与负离子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幼树冠层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四川盆地北部低山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为研究对象,对冠层顶部不同年龄针叶光合作用、叶片温度以及冠层顶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测定针叶叶绿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年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叶片温度除了在12:00~14:00略高于气温外,其他时间均低于气温;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相同,最大值出现在14:00;空气相对湿度呈“U”型变化;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在8:00~16:00逐渐减小,并在18:00开始回升。1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始终低于当年生针叶,而前者叶绿素质量分数低于后者。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气孔导度是引起湿地松光合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图3表1参17  相似文献   

12.
开展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对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主干道周边绿地的滞尘效应,以太原市森林公园西侧紧邻滨河东路南北长600 m,东西宽100 m的针叶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林带最西侧与道路交界处设对照点(0 m),由西向东垂直于路面在林带内分别设置20、40、60、80 m 4个监测点,用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100 L/min)在各点对PM2.5进行日间采样,分析林带内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计算林带对PM2.5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1)林带宽度影响其对大气PM2.5的净化效率,从20~60 m的净化效率逐渐提高,80 m处略低于60 m;2)林带对局部空气PM2.5净化效率与区域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当空气质量为优良时,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PM2.5,当空气质量为中重度污染时,林带20~40 m宽处会聚集较高浓度的PM2.5;3)林带内分时段净化效率显示,9:30-11:00的净化效率最低,12:30-17:00净化效率较高,且15:30-17:00林内PM2.5质量浓度最低,提示该时段适宜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林蛙人工池塘孵化与越冬技术。[方法]2005~2007年,在牡丹江自然保护区内挖人工池塘12个,分别设置不同水温进行林蛙孵化试验,计算孵化率和变态率;设置3个越冬池进行越冬试验,计算林蛙存活率。[结果]孵化池水温在10~12℃、12~14℃时的孵化率可达到97%以上,且明显高于其他温度下的孵化率;胚胎在8~20℃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变态率达91%左右;越冬池放养密度为40只/m2左右,林蛙的越冬存活率可达95%。[结论]人工池塘孵化的最适温度是10~14℃,水深保持在2m左右;林蛙越冬的放养密度建议控制在40只/m2左右,并每月换水1次,水温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14.
选择6处不同的遮荫环境(4处为植物遮荫环境,2处为建筑遮荫环境),通过实地监测样地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等数据,揭示不同遮荫环境对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8:00-18:00各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其最高或最低值出现在12:00或14:00。6种遮荫环境下,遮荫度越高,样地内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但建筑遮荫环境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植物遮荫环境,而下垫面类型或植被种类的差异对THI没有明显影响。6处样地日间平均THI由大到小为稀树草地(26.1±0.09)、疏林草地(25.8±0.07)、铺装场地(25.2±0.06)、草坪(25.1±0.06)、阔叶林(24.6±0.05)、针叶林(24.5±0.05),THI越高,人体越不舒适,表明夏季气温偏高引起了人体的不舒适,但是与其他环境相比,遮荫度较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舒适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遮荫度与THI、空气温度之间具有极强负相关性(-1.0<r≤-0.8,P<0.01)。遮荫度每提高10%,空气温度降低约0.5 ℃,THI下降0.35。因此,提高环境的遮荫度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与THI值,从而改善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及其斑块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1997和2005年3个时期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并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3个时期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矢量图和属性数据库,选取基质比例、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和斑块密度变化率等指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87—1997年及1998—2005年两个时段的景观格局及其斑块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基质,且比例有所提高,处于稳定状态。林地和裸岩石砾地斑块稳定性最高,灌木林地和水域次之,草地稳定性较低;耕地与建设用地稳定性最低,这与1998年以来保护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密切相关。草地斑块的稳定性对保护区的景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应对中小尺度的斑块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仙人洞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土壤、固定CO2和释放O2等方面的功能。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机会成本法等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由此得出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8267.54万元/a。其中林产品价值为152.17万元,涵养水源为40.64万元,保持土壤为3058.0877元,固碳制氧为130.77万元,净化空气为385.8877元,游憩价值为450077元。  相似文献   

17.
森林公园中的空气负离子能够有效缓解现代人因长期待在室内导致的“空调综合症”,对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亦至关重要。对寨场山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公园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夏秋高于冬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一天当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上午开始下降,14:00-16:00最低,随后回升。2)森林公园中在地势较低且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以及在不同水体周围,空气负离子浓度更优。3)公园中不同绿地类型以及不同水体中空气清洁度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乔灌草>阔叶乔木>灌木丛>草坪,瀑布>河流>溪流>水库>小湿地。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导致小气候环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