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轮作顺序为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和玉米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处理为免耕、灭茬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玉米试验圃(前茬为大豆)处理包括免耕、直播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结果表明: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3.38℃和2.6℃,玉米圃(前茬为大豆)免耕和直播处理同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1.93℃和1.39℃;春季播种期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9.3 %和4.8%,玉米试验圃(前作为大豆)免耕和直播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16.0 %和12.6 %;此外,免耕模式的5~2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和0~25 cm的土壤机械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是均未达到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抑制的阀值;免耕和灭茬/直播还田模式前期的耕层低温并未对产量构成不利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并未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热状况及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辽宁省中西部地区春旱频繁及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用1∶2轮耕、1∶1轮耕、铁茬垄侧播种、铁茬茬间播种、铁茬茬间播种覆盖、保墒蓄水耕作及灭茬后原垄播种(对照)等耕作措施,研究其对玉米苗期土壤水热状况及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耕作措施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其中铁茬茬间播种覆盖更加明显;不同耕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温度从整体上表现为留茬覆盖<留茬<灭茬;1∶2轮耕的幼苗干物重最大;铁茬茬间播种处理的幼苗性状明显优于其它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雯  衣莹  侯立白 《玉米科学》2007,15(5):096-099
比较研究了不同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12.0%、13.6%和7.8%。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株高均表现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期低于传统耕作,在拔节期以后逐渐赶上并超过传统耕作,其单株干物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留茬覆盖>留茬免耕>灭茬免耕,平均株高整齐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灭茬免耕>传统耕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不同,其中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的优势表现在授粉15d以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均优于传统耕作,其中又以留茬覆盖方式最佳,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0.85和1.4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层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4种耕作方式创建的耕层构造即免耕全实耕层、翻耕全虚耕层、留茬深松虚实并存耕层、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玉米植株形态优于其他3个耕层的处理,其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实提高8.37%和14.18%,气生根条数比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增加16.8条,净光合速率较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提高16.76%,4个处理在茎粗上差异不明显。留茬深松耕作方式创造的虚实并存耕层结构能够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不同耕作处理(常规垄作、平作留茬免耕、平作灭茬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作灭茬覆盖对播种前表层土土壤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大,这与平作灭茬覆盖处理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有关;平作留茬免耕和平作灭茬覆盖对玉米生育期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较大,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小;平作留茬免耕对收获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影响较大。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土壤磷酸酶活性无规律。  相似文献   

6.
姜岩  王兴礼  李超 《玉米科学》1993,1(1):035-040
玉米不仅粮食产量高,秸秆、根茬的数量也很大。玉米的秸秆、根茬还田后在土壤中发挥着非腐解有机物的培肥作用,不仅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给源,而且使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物质得到更新,从而保持地力常新。这对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认为刨除根茬才算“精耕细作”的观念要改变,建立根茬还田(保留根茬)的农作制度,以充分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旱地玉米施用有机肥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玉涛 《玉米科学》2003,11(2):086-088
7年定位研究在旱地土壤进行.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增强保水性能,改善土壤结构;连年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玉米根茬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施用化肥配施有机肥并根茬还田,对增强旱地土壤供肥、保水能力、提高玉米产量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大豆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育条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模式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均主要分布于土壤剖面0~10 cm深度。在0~10 cm深度内,不同耕作模式之间的根体积密度、根干重密度差异显著,其中免耕模式最低。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模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最低,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占土壤剖面比例最低。土壤剖面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累加值亦表现为免耕最低,灭茬还田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灭茬还田模式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同时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的垂直分布与传统耕作间差异亦不显著。土壤机械阻力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阻力是限制免耕模式大豆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9年采用大区试验,在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方式下,自然条件下对夏玉米田进行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夏玉米产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339.5 mm,前茬小麦两种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在13%以上,并且两种方式不同土层平均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在夏玉米需水高峰期,相应的有效降水使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的需要。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下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 839.2、8 074.5 kg/hm2,差异不显著。因此,前茬小麦免耕可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底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斯拉夫的玉米种植面积达二百万公顷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在一般作物轮作中,玉米往往作为冬小麦的下茬。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的传统整地耕作包括收后浅耕(10~15厘米)、秋深耕(35厘米)和用圆盘耙等  相似文献   

11.
旱作条件下油菜根茬对玉米两种土传病害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多熟种植模式下油菜根茬对玉米土传病害的防治效应,在湖北襄阳和甘肃甘谷两地连续进行了两年的油菜—玉米、小麦—玉米轮作试验。通过对后茬玉米接种丝黑穗病原菌和纹枯病病原菌,考察两种种植模式下后作玉米土壤养分、微生物特性、土传病害发生率以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油菜根茬粉碎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在整个试验周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油菜茬后作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增加,而真菌减少。调查土传病害发生情况显示,油菜根茬生物熏蒸作用降低了后作玉米两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率。与小麦茬后玉米相比,油菜茬后玉米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在油菜—玉米种植模式下,油菜根茬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而且油菜根茬所具有的生物熏蒸作用对玉米土传病害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后作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研究了玉米关键生育时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免耕留低茬、免耕留低茬+秸秆覆盖、免耕留高茬+秸秆覆盖、免耕留高茬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强。在全生育期,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提高41.9%、470.1%、67.9%和65.7%,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5.0%、18.5%和57.3%,且此效应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粘壤麦茬玉米免耕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麦类作物》1998,18(2):43-46
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免耕制常使其产量降低,已成为在Ontrio地区减少运用免耕制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确定粘壤小麦后茬玉米在保持耕作和小麦残茬管理方面对其出苗、生长产量有益的条件。1994年1995年在Ontario两个地点评价了7种耕作与残茬管理体系(秋翻耕、深松耕串列式耙茬、带状耕作、免耕裸地、免耕秸秆打捆与不打捆覆盖)。秋季带状耕作作减少了土壤表面小麦残茬量。晚秋留在带状耕作、免耕打捆和不  相似文献   

14.
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免耕制常使其产量降低,已成为在Ontario地区减少运用免耕制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确定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在保持耕作和小麦残茬管理方面对其出苗、生长和产量有益的条件。1994和1995年在Ontario两个地点评价了7种耕作与残茬管理体系(秋翻耕、深松耕、串列式耙茬、带状耕作、免耕裸地、免耕秸秆打捆与不打捆覆盖)。秋季带状耕作减少了土壤表面小麦残茬量。晚秋留在带状耕作、免耕打捆和不打捆覆盖地上的小麦残茬量分别为3.1、4.0和7.1Mg/hm2。秋耕处理15cm土层早春含水量没有差异,但都低于免耕麦秆覆盖处理。采用秋季带状或秋耙改变的免耕制与秋翻耕或秋深松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没有差异,都比免耕麦秆覆盖处理增产5%~10%。免耕的产量潜势受到小麦残茬量的影响。全部去掉小麦残茬要比免耕麦草打捆和不打捆覆盖的玉米产量增加0.5Mg/hm2和0.9Mg/hm2。免耕打捆和不打捆覆盖处理20cm土层的微团粒比例最少,透性抗性最大,玉米生长最慢,产量最低。本文推荐在粘壤地上小麦茬后种植玉米采用秋季带状耕作或串列式耙地。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1~2015年采用玉米田间原位定位试验方法,探讨农户常规种植(根茬还田)、根茬+1/3秸秆还田、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还田(对照)土壤有机质年下降0.14 g/kg,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全部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年分别提高0.03 g/kg和0.26 g/kg。同时,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射菌、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总体数量。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年提高,是吉林中部黑土农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可行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黑土区37年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田,采用原位法比较常规旋耕灭茬起垄(CT)、旋耕留高茬行间深松-少耕(RT)、免耕(NT)和深翻(PT)4种耕作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测定土壤总碳氮、无机氮,微生物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间土壤呼吸呈单峰变化,开花期达最大值,生长季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RT > NT > CT > PT。4个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存在显著指数关系。不同耕作模式0~10 cm土壤温度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38.3%~67.9%,温度敏感性系数Q10范围为2.1~5.3;RT和NT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壤碳氮含量;RT处理在0~20 cm土壤中微生物碳含量均高于CT、NT和PT处理。RT处理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提高,RT和NT处理显著增加上层土壤总碳氮含量,利于土壤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T1(浅灭茬后直接播种)、T2(苗带深松后镇压)、T3(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T4(苗带行间全部深松)4种耕作方式,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的土壤三相比及土壤含水量均优于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根系总干重、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增幅分别为10.6%~55.7%、32.6%~43.6%、23.1%~38.9%,各土层间的根系分布更加合理化,提高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子粒干重和子粒养分含量,增幅均在15.0%以上(P<0.05)。综上,苗带深松后镇压和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两种耕作方式均有利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液相和气相比例,进而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其对更深层次土壤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解决甜高粱种植后地块根茬处理难的问题,促进甜高粱种植后根茬的有机质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深松拾膜、施肥灭茬、压实腐熟三步骤的甜高粱根茬处理模式,解决了甜高粱种植完成后地块的次年耕作难题,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土壤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耕作措施及施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及秋翻等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施肥种类和改变施肥方式,特别是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量可以获得高产高效;高产土壤的培育,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要注重20cm以下土壤的理化环境和养分环境状况的改善,应采用深施肥料和机械深松等土壤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1231”重迎茬大豆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和大豆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制。根据保护性耕作原理集成了以三年为一个生产周期的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土壤耕作制,配以精准施肥技术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调控,组建了"1231"重迎茬大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耕作条件下的重、迎茬大豆产量相比,"1231"重迎茬大豆模式中重、迎茬大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6.3%和11.2%;在耕作费用方面可节本三分之二左右;同时采用生态控制方法降低了病虫害的影响程度,改善了大豆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