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瘟又称腐烂病,在江油市一般于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由于此期间气温较低,病害零星发生,扩展慢.6月上旬是中心病团形成期,6~8月是姜瘟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时期,此时正值高温高湿天气,是姜块形成膨大旺盛期,病菌易侵入,侵染速度快,严重的可在半月左右造成全田无收.  相似文献   

2.
姜腐烂病俗称姜瘟,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且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一、发病症状 生姜的根、茎、叶均可发病,病菌大多从地上茎基部和根茎上侵染.病初,叶片卷缩下垂无光,而后叶片自下而上枯黄,茎基部由暗紫色逐渐变为水渍状黄褐色,继而根茎腐烂,植株枯死倒伏,扒出根茎,可见白色粘液,有时因受其他病菌侵染而发出臭味.  相似文献   

3.
<正>姜瘟病是危害姜的毁灭性病害,一旦感染姜瘟病,就会迅速蔓延,且无法治愈,造成重大损失。种姜带病是姜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只有加强对姜种的消毒,消灭吸附在姜种上的姜瘟病菌,才能减少姜瘟病的发生和危害。我们多年通过以下方法处理姜种后再种植,都没有发现有姜瘟病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正一、主要病害(一)稻瘟病稻瘟病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春天,病菌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可以多次再侵染,以致病害迅速扩展流行。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气候条件和肥水管理关系密切。品种之间抗性差异较大,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性亦有异,苗期(4叶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为易感期,成株期抗性高于苗期。气温20~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抽穗破口期天气条件对穗颈瘟发生  相似文献   

5.
姜瘟病俗称腐烂病、软腐病,是由黄极毛杆菌属所致的细菌性病害。随着我国生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姜瘟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已严重威胁着生姜的安全生产与发展,成为生姜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因而姜瘟病的综合防治是目前生姜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1.发生规律姜瘟病菌在土壤及生姜  相似文献   

6.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4,(13):34-35
一、稻瘟病稻瘟病曾是江苏省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抗病品种大量种植,本世纪初以来总体发生较轻,但在丘陵山区、江淮北部与淮北地区的籼稻及感病的粳稻品种上发生较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绝收。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次年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09,26(3):83-83
<正>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  相似文献   

8.
陈莉  高智谋  杨自保  丁祖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79-5479,5516
从安徽省姜主要种植区采集姜瘟病株,分离纯化出10个姜瘟病菌菌株,对其致病性、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等性状和生产上常用药剂对病菌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省姜瘟病病原为茄罗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 Yabuuchi et al],以生物型Ⅲ为主,也有生物型Ⅳ分布。在供试的8种药剂中,以40%爱诺.链宝对姜瘟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Kocide,克菌康和菌鲨在较高浓度(>100 mg/L)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腐灵、速补、敌克松即使高浓度下对病菌仍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受土壤酸化及集约化连作种植的影响,姜瘟成为制约生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但在重庆市荣昌区发现一些连续种植10年以上的姜田姜瘟发生较轻或不发生。为了解土壤因子对姜瘟的影响,采集该地区易发与不易发姜瘟22个田块的土壤样品,测2组土样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简称PLFA)法],以探究其与姜瘟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姜瘟的发生与土壤生物及非生物因子有密切关系,其中土壤含水量、酸碱度、微生物群落是影响姜瘟发生的主要因素,且有效磷、缓效钾、有效硼、全氮可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群及抑制有害菌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  相似文献   

11.
<正>1.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阳春市沙姜瘟的发生情况的调查,明确其田间病株典型症状;室内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证实,该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的;田间遮阴试验结果显示,畦面覆盖稻草后,再用竹篱笆或单层防晒网合理遮阴处理,能有效地控制沙姜瘟的发生,并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郭鹏 《吉林农业》2010,(9):69-69
近年来,生姜产区普遍发生姜瘟。该病一般于6月中下旬(挖取种姜后)发病,发病初期主要是死苗烂蔸,直到采收季节均有发生。发病轻者死蔸率达30-40%,重者死蔸率达80%,影响收成。姜瘟病菌可在种姜和土壤中越冬,遇适宜温度,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病菌从生姜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引起姜组织崩溃腐烂,最终导致整株死亡。文章对姜瘟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探明了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1.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  相似文献   

15.
<正>1.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  相似文献   

16.
姜也能连作     
<正>姜正常种植不能连作,连作时根茎腐病、姜瘟病、根线虫病、灰霉病等病虫害逐年加重,易造成减产,连作年限长则造成绝收。姜发病一般是种姜带病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年的侵染源。姜出苗时,土壤中病菌首先侵染幼嫩根茎部,导致根茎基腐病,随着姜苗生长,茎基部腐烂倒苗,病菌随雨水流动传播,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地块发病严重。姜根茎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病株,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姜瘟病在6月中旬至下旬开始出现病株,7  相似文献   

17.
<正> 稻瘟病(Rice blast)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刻颈瘟等。本病广泛发生于南北各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病田块水稻成片枯死,甚至颗粒无收。 1 病害症状 水稻从发芽到收获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其病菌侵害。根据侵染水稻生育期和危害部位的  相似文献   

18.
姜瘟又称姜腐烂病、姜软腐病,是生姜的常见病害.近年来,姜瘟发生较重,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认识姜瘟并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同时,进行及时有效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姜瘟又称姜腐烂病、姜软腐病,是生姜的常见病害。近年来,姜瘟发生较重,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认识姜瘟并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同时,进行及时有效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前沿动态     
<正>水稻识别稻瘟菌侵染机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稻瘟菌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稻瘟菌侵染水稻时可以分泌众多的蛋白到水稻质外体中。而植物对病菌的识别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对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征物质(PAMP)的识别(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对致病因子(effector)的识别(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识别PAMPs的受体基本上都分布于植物的细胞膜上。通过对稻瘟菌分泌蛋白的分离和转基因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