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箱上最常见的污着生物(fouling organism)有薮枝螅、笔螅、中胚花筒螅、藤壶、牡蛎,苔藓虫、海葵以及藻类等。它们给发展网箱养鱼业带来许多困难,造成颇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养殖贝类附着敌害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大连市长海县海域养殖贝类附着敌害生物的种类、附着方式、危害及防治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附着敌害生物共17种,其中植物6种:海带、裙带菜、鼠尾藻、鹿角藻、萱藻、囊藻;动物11种:紫贻贝、沙海螂、皮海绵、薮枝螅、细指海葵、才女虫、蛰龙介虫、麦杆虫、藤壶、柄海鞘、玻璃海鞘。  相似文献   

3.
黄斑海蜇的生态习性及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斑海蜇的螅状体及水母体的生存适宜温度、盐度及营养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斑海蜇移植放流的可行性,水螅体及水母体的存活的下限温度用逐步副近法测得,适宜温度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测得,同时对螅状体设5个营养级别观察其横裂生殖率。结果表明,黄斑海蜇水螅体10℃以下不能存活,30℃是水螅体存活的最适温度。水母体在温度18-30℃、盐度12-30可正常生长。用黄斑海蜇的水母体做为检验海蜇水母体放流效果的标志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次氯酸钠对双叉薮枝虫水母的抑制杀灭效果,在水温(28.8±0.7)℃、盐度为(7.4±0.7)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不同浓度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次氯酸钠对双叉薮枝虫水母作用3 h和24 h后致死试验。结果显示:当高锰酸钾浓度为2.0 mg/L时,3 h后双叉薮枝虫水母平均成活率为80.0%,24 h后成活率为40.0%,当高锰酸钾浓度为2.9 mg/L时,3 h后平均成活率为43.3%,24 h后平均成活率为0%;当硫酸铜浓度为0.3 mg/L时,3 h后平均成活率约为100%,24 h后平均成活率为56.7%,当硫酸铜浓度为0.6 mg/L时,3 h后平均成活率约为63.3%,24 h后平均成活率为0%;260 mg/L次氯酸钠浓度作用3 h后,双叉薮枝虫水母成活率仍然有93.3%,但当104 mg/L次氯酸钠浓度作用24 h后,成活率迅速降为36.7%。综合比较,硫酸铜终浓度为0.6 mg/L且作用24 h抑制杀灭水母效果最佳,生产上药物作用24 h后结合池底吸污操作,抑制去除育苗水体中水母效果好。本研究对培育鱼苗过程中如何抑制去除双叉薮枝虫水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七种洗衣粉分别对强壮水螅(Hydra robusta)和水丝蚓(Limnodrilus sp.)进行了毒理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洗衣粉能影响水螅和水丝蚓的正常生命活动,并可造成它们的大量死亡。48h对强壮水螅所测得的七种洗衣粉的半致死浓度(LC50):WB、AM、LB、QS、QQ、TZ、HL-28分别是:33.50、35.16、55.54、28.44、33.38和27.54mg/L;水丝蚓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2.41、64.86、89.13、82.22、98.17、60.26和102.33mg/L。  相似文献   

6.
直到Sars(1829,1835,1841)、Dxlyell和Siebold(1839)对几种钵水母的生活史进行(1836)研究为止,生物学家并未认识到刺门胞动物(Cnidaria)中水螅体阶段和水母体阶段之间的关系。在海月水母(Aurolia aurita)和霞水母(Cyanca capillata)的生活史中,发现了存在从前视为独立类群的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形态。Sars在其研究过程中也证明,  相似文献   

7.
营养条件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平 《水产学报》1990,14(3):206-211
用卤虫(Artemia)无节动体作为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螅状幼体的饵料,按不同投饵频次划分为7个营养水平,考察不同营养水平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条件不仅对螅状体形成足囊的数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足囊萌发也有明显的间接影响。在具备丰富的营养条件下,螅状体形成足囊活跃,个体大,易于萌发;缺乏营养则抑制足囊形成,即使形成足囊,个体也小,不萌发或萌发率很低。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症状此病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单缩虫、祟枝虫和钟形虫等)附在对虾鳃丝、体表、附肢等引起。发病初期,对虾体表长有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虾蟹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钟形虫、累枝虫和聚缩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污物、丝状藻。  相似文献   

9.
海筒螅(Tubularia venusta)又称筒螅,系筒螅科(Tubularidae)、筒螅属(Tubularia)的一个种。大量生长于近内海的定置网、纲绳、木桩、竹筒或礁石上。我国自广西至辽宁海区均有发现。因其生长迅速,常堵塞定置网网目,影响水流畅通,故每张网作业一段时间必须收起洗晒,将筒螅摔打除去。以往渔民视筒螅为敌害。  相似文献   

10.
刘青  赵铭武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2):19-20,26
对工厂化养殖车间患病观赏鱼进行了诊断,表明为累枝虫寄生导致。采用甲醛溶液和氯化钠两种药物组合对累枝虫进行离体和在体的杀灭治疗试验,通过治疗试验表明,30×10^-6甲醛和10‰的NaCl组合对患累枝虫病的热带观赏鱼的治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淡水白鲳累枝虫病的初步观察与治疗试验张元住,艾春香,纪庆丰(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甫昌330039)1994年12月,我们在进贤县水产研究所鱼类越冬池中发现淡水白鲳因病陆续死亡,经取样检查,观察到鱼体鳞片和鳍条上附生了大量累枝虫,因而诊断为累枝虫病。...  相似文献   

12.
通过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室内模拟实验,采用三因素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pH、入水负荷三因素在不同水平上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驯化的活性污泥在温度在15℃以上,pH值为弱酸性、入水负荷(以入水COD计算)小于600时.能保证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在低温弱酸性环境下,活性污泥剩余量少,更有利于污泥的后期处理.减少二次污染。本实验对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中原生生物量的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在15℃低温弱酸运行环境下.钟虫、檐纤虫、累枝虫为活性污泥的优势种;弱减环境下,漫游虫、累枝虫为活性污泥的优势种。运行环境能保持20℃时,原生生物量及种丰度明显增高,漫游虫在、钟虫、累枝虫、檐纤虫为活性污泥系统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sinensis)、湛江枝吻纽虫(D.zhanjiangensis)和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 chuspapillaris)因其在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上差异较小,致使其分类地位存在争议。基于28SrRNA基因序列及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对采自北海和湛江的3种枝吻纽虫进行分类地位鉴定,结合来自GenBank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华枝吻纽虫21个个体共检测到长度为1045bp的2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的4个个体的长度均为1038bp,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1个疣多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亦为1038bp。中华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1;而3种枝吻纽虫28S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098以上。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3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结果支持3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同时也表明3种枝吻纽虫并非单系,乃至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的2种枝吻纽虫也并非单系。  相似文献   

14.
海蜇是浮游性腔肠动物,世代交替生殖,水母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通过横列生殖产生水母体。通常说的海蜇是指水母体成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分,伞径一般300mm~600mm,最大可达1m,体重一般10kg~20kg。一、育苗工艺亲体采集与强化培育 → 室内水泥池产卵孵化、投放采苗器采苗、螅状体幼体培育 → 室外冰下越冬 → 蝶状幼体和海蜇幼体室内培育 → 海蜇出苗。二、物资准备l.育苗池 一般设计育苗水体为300m3~500m3。2.亲蜇 采捕育苗用亲蜇20个~30个,选择个体大、活动能力强、无创伤、无病症、伞径在30cm~55cm的海蜇作为亲…  相似文献   

15.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规程提供依据,我们就螅状幼体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干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长短对其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6.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水生生物物种之一,2002年3月被正式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桃花水母俗称桃花鱼,属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其伞径一般为8~25mm,身体透明,游动时体态婀娜多姿甚是美丽,出现时间又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故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7.
浙江沿海最新发现一种枝吻类纽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东部奉化市沿海的虾塘中发现了一种中间为肉红色,两端为橘红色的扁平且细,能在水里同蛇一样的侧泳动物.刺激该动物时,就会把乳白色、树枝状结构的吻喷出体外.吻结构和运动均同目前已报到的湛江中华枝吻纽虫、湛江枝吻纽虫、疣多枝吻纽虫有很大差别.暂定该纽虫为浙江枝吻纽虫,详细的分类地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但累枝虫病鲜有报道,仅有珠蚌累枝虫寄生于黄颡鱼鱼苗的首次报道。2014年9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首次发现的累枝虫寄生于黄颡鱼成鱼,现对黄颡鱼累枝虫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9.
累枝虫病通常对虾、蟹等甲壳类水生动物危害严重,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不大。但是近几年来,在鳜鱼苗种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累枝虫病危害苗种正常生长并造成苗种死亡的现象,给养殖业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在多年的鳜鱼苗种生产过程中对累枝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有一些体会和经验,现总结如  相似文献   

20.
厦门膈膜水母(Leuchartiara hoepplii Hsu)隶属于腔肠动物门水螅水母类,该类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曾把同一种类不同世代的水螅体和水母体分成二个种,产生双重分类的混乱现象,给分类工作造成困难。近年来,已逐步通过生活史的研究,为水螅水母类建立统一分类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