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研究对辽宁4家刺参育苗场患“化板症”的稚参进行了病原学分析,从患有“化板症”的稚参体表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Aj2010072802A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细菌能使稚参发生厌食、萎缩、降低附着力、溃烂、死亡等现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此次“化板病”的病原菌.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 yticus.这是副溶血孤菌导致海参感染的首次报道.此外,本研究针对该病原菌进行了药敏学测试,证实所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的2种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抗原,分别制备兔抗血清。以载玻片为介质,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交叉反应、阻断试验和吸收试验结果均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对人工感染实验中的养殖水体及发病刺参溃烂组织检测,可以检出水体和患病刺参溃烂组织中的相应病原菌,病原菌被染成明亮的黄绿色,检测灵敏度2.4×104cell/mL。冰冻切片检测结果显示,在刺参肿胀嘴部与溃烂肌肉处有大量染成黄绿色的细菌颗粒。结果表明:采用IFAT可以对刺参腐皮综合征2种致病菌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该方法的建立对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龟的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截止1999年第26卷第6期,本刊专题讲座栏中连载的“罗氏沼虾的养殖技术”和“集约化水产养殖动物的非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两篇文章,已经全部结束。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编辑部决定自2000年第27卷第1期起连载“龟的疾病及其防治”和“暗纹东方鱼屯的养殖技术”。“龟的疾病及其防治”一文需连载3期,内容有:龟颈溃疡病、烂板壳病、白眼病、肠炎病、溃烂病、肺化脓病、急性传染性肝炎、口腔炎、肤霉病、钟形虫病、龟血簇虫病、阿米巴痢疾、龟椎虫病、蜱螨病、水蛭病、钩虫病、绿毛秃斑病、绿毛衰败症、冬眠死亡症、中毒症、水肿病。“暗纹东方鱼屯一文连载4期,内容包括:概述、暗纹东方鱼屯的生物学特性,暗纹东方鱼屯的人工育苗,鱼苗培育及成鱼养殖,池塘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牛蛙“白内障”病病原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福建省厦门市养殖牛蛙“白内障”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疫苗免疫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确认引起牛蛙“自内障”病的病原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hacter oalcoaceticus),该病的治疗宜采用硫酸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疫苗免疫是防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21世纪以来,刺参养殖在我国蓬勃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之一。但随着刺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病害频繁发生[1]。刺参养殖主要的病害有腐皮综合征、化板症、烂胃病、盾纤毛虫病等,其中腐皮综合征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腐皮综合征又称“溃烂病”“烂皮病”“化皮病”,多发生在1—4月,其中2—3月为发病高峰。幼参到成参均可发病,幼参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2013年春季,福建漳州地区池塘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感染不明病原而患病。病参表现出排脏、身体萎缩、体表溃烂等症状,俗称为"腐皮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从患病刺参病灶部位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FJY001,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细菌为刺参的病原菌。经形态、生理生化、16S rRNA序列分析和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等多项指标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塔式弧菌(Vibrio tubiashii)。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福建省福安地区大面积养殖鱼类出现的主要病害类型,重点介绍了暴发性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和罗非鱼溃烂病等防治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养殖河蟹“抖抖病”的病原检验与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自中华绒螯蟹养殖主产区的患“抖肢”症病蟹的病理、病原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蟹的肝胰腺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至空泡化,乃至组织坏死,并有大量颗粒细胞浸润;鳃组织坏死、水肿,棒状化。临床表现为肝性水肿、肝脓肿与糜烂症状;鳃颜色异常,鳃丝溃烂;胸肢抽搐、颤抖与痉挛。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疾病发生与养殖密度、管理强度成正相关,而与养殖品种、水源和地域无关。该病可基本排除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其病害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黄颡鱼细菌性体表溃烂病可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11年8-9月我县石庙渔场发生黄颡鱼细菌性体表溃烂病,由于准备充分,发现  相似文献   

10.
欧洲鳗鲡养殖都以淡水养殖为主,海水池塘养殖一般在盐度低于20‰的养虾塘,而海水网箱养殖是近三年来新发展的养殖模式,因海水网箱养殖欧洲鳗鲡的发病率低,5m的标准网箱,网衣较干净,未见海葵、海鞘等大量附着生物。二、症状网箱内有部分病鱼挂在无遮阳的饲料台上,鱼体体表背侧、尾柄有溃烂点,吻端发红或溃烂,下颌和胸鳍略有充血,病鱼在水中缓慢游动并贴靠在网衣上,不时见病生虫感染。伤口处未见附着生物。鳃上皮肿胀,粘液层细胞排列紊乱,鳃丝末端溃烂,部分软骨外露,鳃丝有分散状出血点,血细胞浸润。鳃丝可见大量的三代虫,且较多聚集于鳃丝近…  相似文献   

11.
养殖户老黄最近发现池塘网箱养殖的青斑生活习性反常,于是打开中国鱼病会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按照界面要求填上了病情描述:“病鱼游动缓慢,独游,摄食停止;眼溃烂长瘤,膘胀气,肝土黄色”。同时还提交了养殖面积、水深、个体大小、水环境等资料,然后点击“诊断”。  相似文献   

12.
甲鱼综合病症状成因及治疗人工养殖甲鱼,由于改变了甲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技术、饵料等原因,各种疾病时有发生,特别是综合症现象很普遍。今春我所对养殖甲鱼患红底板病、皮肤溃烂病、红脖子病和萎瘪病综合症进行了治疗,效果较好。现作一介绍,供各养殖单位参考。一、基...  相似文献   

13.
网箱养鲤溃烂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溃烂病症状典型的鲤体中分离到μ-1,μ-2两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鲤溃烂病的病原菌。通过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用13种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杀星,通过治疗实验,证实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细菌病1.脓疱病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病原菌为河流弧菌。该病流行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地区,夏季发病频繁,死亡率高达50%~60%。病鲍足肌上有多个微隆起的白色脓庖,脓庖破裂后流出大量白色脓汁,并留下2~5厘米不等的深孔,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联合使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或氟哌酸进行药物防治效果较好。此外采用河流弧菌Ⅱ疫苗或噬菌体防治脓疱病,明显提高了成活率。2.脓毒败血症皱纹盘鲍脓毒败血症的病原菌为坎氏弧菌,存在于血淋巴液中而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分泌胞外酶,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而致鲍死亡,该…  相似文献   

15.
从病鳖肝脏,颈,腿部皮肤溃烂处分离得到菌株m-3,m-6,J-8,J-10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这四株菌为鳖皮肤溃烂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了J-8,J-10,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ira)M-3,M-6O为摩根氏菌(Morganellamorganii)。  相似文献   

16.
技术交流     
《海洋与渔业》2012,(7):59-59
调水改底治疗“气泡病” 天气炎热的夏季,有珠三角养殖户反映,池塘养殖的加州鲈、生鱼、黄骨鱼等容易出现鳍条基部充血、溃烂,眼眶周围或肠道内聚集许多小气泡。这种病来得突然,严重时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养殖户颇为头疼。利洋水产药店将此类病鱼样品带回总部实验室检测,肉眼可见病鱼心脏大量充血,镜检发现鱼体静脉血管内有气柱,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没有发现有害细菌存在。  相似文献   

17.
汪开毓 《科学养鱼》2001,(11):40-40
随着集约化养鲤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大,鲤鱼养殖上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以鲤鱼体表局灶性溃烂和穿孔为特征的疾病,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群众称之为“穿孔病”。日本也曾有报道,称为“洞穴病”。一、病原日本曾从病鱼体表溃疡处分离到柱形屈桡菌和气单胞菌。国内对该病的研究尚少,据四川农大汪开毓等报道1993,从病鱼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到气单胞菌。二、流行情况国内该病的发生近年来才日趋严重,特别是鲤鱼主要养殖区多有发生。四川是集约化养鲤的高产省之一,也是该病的高发区,据内部资料,成都市青白江区流水养鱼场、…  相似文献   

18.
正4月份,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气温乍暖还寒,冷暖骤变,南方地区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湿气候交替出现,对我国水产养殖造成较大影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将有所上升。根据近几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监测数据,4月份需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病情预测四月份,水产养殖常见多发病主要有:水霉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及鳖溃烂病等。  相似文献   

19.
《内陆水产》2014,(8):62-62
1烂鳃病鳃是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的呼吸器官,鳃组织溃烂是引起海水养殖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用鳃呼吸的海水养殖动物易患的共有疾病之一,烂鳃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细菌引起的,有寄生虫引起的,也有真菌引起的,间接原因主要是由水质环境恶化诱发的。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烂鳃病的防治可从改善水体环境,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两方面来进行,完全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水龙 《内陆水产》2001,26(12):6-7
鳖穿孔病传染性强犤1,2犦,流行面广,时间长,发病率高,并能引起大批死亡,给养鳖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犤3犦。笔者对某特种水产养殖场的病鳖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以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病鳖采自某甲鱼养殖场。表现症状:病鳖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四肢、颈部、裙边、底板等处均有溃烂斑点,溃烂斑中间为灰褐色圆状凹陷,其外为灰白色烂斑,最外面为充血圈,三者呈同心圆状;溃烂处内容物呈脓汁状,并伴有腥恶臭气味。剖检变化:肝肿大,呈灰白色,边缘钝圆,质脆,肝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