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TCCA,强氯净)对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icatus)各期幼体的急性毒性。无节幼体和涵状幼体试验设6个质量浓度组(0.5mg·L-1、1.0mg·L-1、1.5mg·L-1、2.0mg·L-1、2.5mg·L-1、3.0mg·L-1)和1个空自组,糠虾幼体和仔虾设7个质量浓度组(1.0mg·L-1、1.5mg·L-1、2.0mg·L-1、2.5mg·L-1、3.0mg·L-1、3.5mg·L-1、4.0mg·L-1)和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显示,24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48h LC50的95%置信区间分别是无节幼体1.47~1.78mg·L-1和1.34~1.46mg·L-1;泾状幼体1.67~1.78mg·L-1和1.23~1.36mg·L-1;糠虾幼体2.05~2.25mg·L-1和1.58~1.79mg·L-1;仔虾3.14~3.38mg·L-1和2.59~2.78mg·L-1。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是无节幼体0.30mg·L-1,溢状幼体0.22mg·L-1,糠虾幼体0.34mg·L-1,仔虾0.55mg·L-1。试验结果可为短沟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实例试验 1.1试验条件1.1.1试验池塘总养殖面积为35亩,全部为南美白对虾,选两个池塘进行对照,1号塘为耕水机塘,2号塘为对照塘。池塘为长方形土池,咸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3.
王艺  胡秀彩  吕爱军 《水产科学》2012,31(8):507-510
正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是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是体内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中心介质,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11种IL-1家族成员,包括IL-1α、IL-1β、IL-1ra、IL-18、IL-1F5和IL-33等[1],目前在鱼类中只发现了IL-1β和IL-18。研究表明,IL-1β在鱼类皮肤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4.
1预防措施 1.1彻底清洁消毒池塘(鱼缸) 1.1.1清洁对新建池或刚买回来的鱼缸,使用前要认真洗净,并盛满清水浸泡3~5天,特别是新建水泥池,  相似文献   

5.
王毅 《河北渔业》2010,(4):19-20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塘 利用锦州市淡水良种场3口面积1.33hm。的鱼池(12号-14号),壤土底质,底泥15cm,池深1.8~2.0m,平均水深1.2~1.5m。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基因与鱼类低温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Eco RI和Age1酶切构建plko.1-dusp1-sh RNA1,plko.1-dusp1-shRNA2,plko.1-negative control(nc),plko.1-EGFP的重组质粒,并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CMV-DR8.9.1、pCMV-VSVG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中,经293T细胞包装的病毒,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维样细胞(zebrafish embryos fibroblast like cell line,ZF4),RT-PCR检测表明dusp1成功被敲降。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将细胞于28℃培养(正常对照组)或经10℃低温处理10 d,使用annexin V-FITC/Propidium lodide(PI)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ZF4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dusp1敲降的细胞凋亡(dusp1-shRNA1敲降,dusp1-kd1;dusp1-shRNA2敲降,dusp1-kd2)比例较nc组显著上调,其中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比例dusp1-kd1显著高于nc组,并且dusp1-kd1活细胞数显著低于nc组(P0.05),进一步证明dusp1参与鱼类冷应激过程,并在低温情况下保护细胞。该研究为后期对斑马鱼细胞低温胁迫实验奠定了基础,其中dusp1基因沉默型斑马鱼细胞在10℃低温处理10 d凋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证明dusp1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为低温下研究斑马鱼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1β是一种典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本研究从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中鉴定到2个白介素-1β分子(分别命名为SaIL-1β1和SaIL-1β2)。SaIL-1β1全长cDNA序列为1 292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28 bp,编码275个氨基酸;SaIL-1β2 cDNA序列为1 33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60 bp,编码319个氨基酸。SaIL-1β1和SaIL-1β2编码的蛋白均含有IL-1保守的结构域和12个β折叠,具有结构上的保守性。组织表达分布显示,SaIL-1β1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脾脏和肝脏次之;而SaIL-1β2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头肾和脾脏次之。脂多糖(LPS)刺激后,SaIL-1β1和SaIL-1β2在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在头肾中,LPS刺激后6 h,SaIL-1β1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10.03倍(P<0.05),随后逐渐回落,在12、24、48、72 h分别为对照组的7.15、4.09、2.71、3.03倍(P<0.05);在刺激后6 h,SaIL-1β2表达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11.49 倍(P<0.05),最后逐渐回落,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72 h下降至对照组的0.29倍(P<0.05)。脾脏中,LPS刺激后6 h,SaIL-1β1表达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6.59倍(P<0.05),随后逐渐回落;SaIL-1β2转录水平表达模式与SaIL-1β2相似。综上,本研究在黄条鰤中鉴定了2种白介素-1β分子,并探讨了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白介素-1β分子在黄条鰤抗菌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池塘施肥时,不同氮磷比对生产力的影响,通过设定氮磷比分别为3:1、4:1、5:1、6:1、7:1、8:1、9:1和10:1试验组与对照组测定池塘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初级生产力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第八组(9:1)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对提高池塘水体初级生产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1材料与方法 1.1苗种中间培育和越冬 1.1.1暂养池塘处理暂养是采用2.4hm^2(36亩)池塘将稚贝装网袋吊挂。池塘边打木桩,架浮绠,间距3m,  相似文献   

10.
1常见疾病及其防治1.1烂鳃病1.1.1病原柱状曲桡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柔软、可曲桡,无鞭毛,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1.1.2症状表现花鲈感染后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头部尤其乌黑,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肉眼可见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严重时,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  相似文献   

11.
A3α肽聚糖对凡纳对虾幼体生长及抗病毒感染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含不同量的A3α肽聚糖(PG)(0.005%、0.01%、0.1%)的幼体饵料投喂凡纳对虾幼体,另在育苗水体中添加不同水平(0.005mg·mL-1、0.01mg·mL-1、0.05mg·mL-1)PG浸浴并以投喂不添加PG的幼体饵料的实验组作为对照,另设投喂活饵的实验组作参考,分别考察Z1-M1期、M1-PL1期、Z1-PL1期幼体的成活率,M1期、PL1期幼体体长,PL1期幼体体重,另外,PL1期仔虾经7d饲养后,检测体内酚氧化酶(PO)活性,并用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料投喂感染。结果显示:与投喂不添加PG幼体饵料组相比,在Z1-M1期,活饵组、0.01%PG添加量的幼体饵料组、0.005mg·mL-1PG的浸浴组幼体的成活率有极显著(P<0.01)提高,而在Z1-PL1、M1-PL1期,各实验组除0.05mg·mL-1浸浴组外均有极显著地(P<0.01)提高;各实验组除0.01mg·mL-1、0.05mg·mL-1PG浸浴组外,M1期幼体体长、PL1期幼体体重也有显著(P<0.01)增长,且各实验组PL1期幼体都有极显著(P<0.01)增长;各实验组仔虾PO活力均有极显著(P<0.01)提高;各实验组除0.1%PG添加量的幼体饵料组外,感染WSSV后仔虾的存活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性效应与氨氮浓度和中毒时间呈正相关,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4.36mg·L-1、28.99mg·L-1、24.68mg·L-1、20.31mg·L-1,对应的非离子氮分别为1.355mg·L-1、1.143mg·L-1、0.973mg·L-1、0.801mg·L-1,氨氮的安全浓度为2.031mg·L-1,对应非离子氮浓度为0.080mg·L-1。  相似文献   

13.
雷芳萍 《畜禽业》2011,(10):17-18
试验结果表明:萨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边寒F1、杜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这些性能比边寒F1、杜寒F1都要好,边寒F1、杜寒F1无明显差异。育肥屠宰结果表明:平均屠宰率、平均胴体净肉率萨寒F1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边寒F1、杜寒F1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比边寒F1、杜寒F1都要好,边寒F1又高于杜寒F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开放静水式对不同温度条件下(4~32℃)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uvier et Valenciennes)成鱼和幼鱼耗氧率进行了研究。封闭流水式的结果表明:成鱼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在32℃时最高,分别为80.51mg·尾~(-1)·h~(-1)和94.71mg·kg~(-1)·h~(-1),在8℃时最低,为17.20mg·尾~(-1)·h~(-1)和20.24mg·kg~(-1)·h~(-1)。幼鱼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成鱼有着同样的变化规律,在32℃时最高,分别为5.60mg·尾~(-1)·h~(-1)和112.00mg·kg~(-1)·h~(-1);在4℃最低,为1.01mg·尾~(-1)·h~(-1)和20.12mg·kg~(-1)·h~(-1)。开放静水式测得的成鱼的耗氧率:在32℃时最高,达136.77mg·kg~(-1)·h~(-1),在8℃时最低,为36.08mg·kg~(-1)·h~(-1);幼鱼的耗氧率在32℃时最高达到194.93mg·kg~(-1)·h~(-1),在12℃时最低,为81.18mg·kg~(-1)·h~(-1)。研究结果表明:鲢体重在45.30~1050g范围内时,随着体重的增加,耗氧量增加,耗氧率下降,温度对鲢成鱼和幼鱼的呼吸水平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杂种肉羊3月龄、6月龄的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表明:萨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德寒F1、陶寒F13月龄断奶重、6月龄育肥重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这些性能比德寒F1、陶寒F1都要好,德寒F1、陶寒F1无明显差异。育肥屠宰结果表明:平均屠宰率、平均胴体净肉率萨寒F1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德寒F1、陶寒F1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萨寒F1比德寒F1、陶寒F1都要好,德寒F1又高于陶寒F1。  相似文献   

16.
镉(Cd)是一种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重金属,其生物半衰期长,不易降解,水体中即使很低浓度镉也能对鱼类造成较大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co-activator-1,pgc1)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其通过激活PPARγ等转录因子活性而参与一系列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能量代谢、线粒体生物合成、抗氧化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阐明鳜(Siniperca chuatsi) pgc1基因序列特征、组织表达及重金属镉胁迫对其昼夜节律性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对鳜pgc1α、pgc1β基因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序列特征、组织表达以及水体镉暴露下鳜脑组织中pgc1α和pgc1β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鳜pgc1α和pgc1β启动子中存在NF-E2、IRF1等能量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pgc1β启动子上存在节律转录因子KLF9结合位点。鳜pgc1α、pgc1β基因都包含完整的LXXLL基序和RRM结构域,与斑马鱼(Danio rerio) pgc1α和pgc1β基因同源性分别为51....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中动植物蛋白配比水平对花(鱼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0尾5 cm花(鱼骨)幼鱼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2个重复试验,分别放养在10口规格4.0 m×2.5m×1.0 m的水泥池中,投喂粗蛋白水平约39%、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配比水平为0.5:1、0.75:1、1:1、1.5:1、2:1的5种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对比试验.经过55 d的饲养,5组鱼的饵料系数为2.25、1.50、1.43、1.43、1.45,相对增重率分别800%、1 181%、1 228%、1 257%、1 238%.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动植物蛋白配比0.75~1.00:1时,既能确保花鱼骨的生长性能和蛋白质利用率,又能降低养殖生产成本,饲料系数为1.43~1.50.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黄颡鱼生长和几种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新兴淡水养殖对象,其养殖技术和适宜饲料蛋白及维生素C磷酸酯的需要量等已有报道,但对包膜维生素C的生长和免疫反应目前尚未见报道,而维生素C是鱼正常生长和抗病的重要微量营养素。为此,在水温(22.0±3.0)℃下,将平均体质量10.0 g的黄颡鱼幼鱼放养在30个60 cm×60 cm×120 cm的微流水网箱中,投喂以鱼粉为蛋白源,粗蛋白含量40.0%和粗脂肪8.0%的半精制饲料,按300 mg.kg-1、600 mg.kg-1、900 mg.kg-1、1 200 mg.kg-1和1 500 mg.kg-1的剂量分别添加维生素C磷酸酯和包膜维生素C。经90 d的饲养表明,饲料中维生素C磷酸酯和包膜维生素C的添加量分别为1 110~1 200 mg.kg-1和659~900 mg.kg-1时,黄颡鱼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添加量为1 200 mg.kg-1和600 mg.kg-1时,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961 mg.kg-1和981 mg.kg-1时,溶菌酶活性最高;747 mg.kg-1和507 mg.kg-1时,淀粉酶活性最高;1 014 mg.kg-1和919 mg.kg-1时,蛋白酶活性最高。包膜维生素C的效果优于磷酸酯维生素C,这与其具稳定性且进入机体后缓释及蛋白酶活性和免疫力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南美白对虾淡水池塘高产精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玉坤 《淡水渔业》2002,32(5):24-26
利用原养鳗池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淡化饲养试验。育苗场应在出苗前约 1 0d内将育苗池池水的相对密度从 1 0 1 8逐步淡化到 1 0 0 7,使之与养殖池池水的相对密度一致。放苗时水温差不超过 2℃。虾苗入池 1d内保持池水相对密度 (1 0 0 7)不变 ,之后逐步淡化 ,直到完全成为淡水。试验中池水盐度的降幅分别为每天0 0 0 0 5、 0 0 0 1和 0 0 0 2 ,以缓慢淡化为好。本试验取得了产量 72 0 0~ 1 1 0 34kg/hm2 ,成活率 63 %~ 80 % ,投入产出比 1∶1 50~ 1∶1 78的效果 ,为推广南美白对虾的淡水池养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配制6组饲料,分别为对照组、添加1 g·kg~(-1)、2 g·kg~(-1)、3 g·kg~(-1)、4 g·kg~(-1)和5 g·kg~(-1)的海洋红酵母组,投喂初始均质量为(5.22±0.01)g的尼罗罗非鱼,实验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 g·kg~(-1)和4 g·kg~(-1)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1 g·kg~(-1)、3 g·kg~(-1)和5 g·kg~(-1)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 g·kg~(-1)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1 g·kg~(-1)和2 g·kg~(-1)组(P0.05),1 g·kg~(-1)、3 g·kg~(-1)和5 g·kg~(-1)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 g·kg~(-1)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 g·kg~(-1)、4 g·kg~(-1)和5 g·kg~(-1)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2 g·kg~(-1)和3 g·kg~(-1)组前肠和中肠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肝脏溶菌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尼罗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海洋红酵母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建议添加量为2~3 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