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地区马铃薯种植区开展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并对调查区域的马铃薯进行采样、监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中所含元素的含量基本与所种植的土壤环境相吻合,因此种植环境元素含量不同会影响马铃薯品质,选择含有适量必须元素的土壤种植马铃薯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与RS的贵州省芒果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各县主要气象台站1995—2014年的气候统计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气候、海拔、坡度等因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软件,确定芒果的种植区域,将不适宜芒果种植的地块屏蔽,完成贵州省芒果种植气候区划专题图制作。结果发现,贵州省芒果可种植区域划分为优势种植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一般种植区(次适宜区)。可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流域低热河谷地带。优势种植区面积为46 037.4 hm~2,占芒果可种植区域面积的98.86%,主要分布在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低热河谷地带海拔203~850 m的区域;一般种植区面积为531.07 hm~2,占芒果可种植区域面积的1.14%,分布在赤水河流域海拔210~400 m处。本区划可为贵州省芒果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RS与GIS的贵州省火龙果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贵州火龙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火龙果栽培种植的气象指标,利用贵州省各县主要气象站点46年(1960-2006年)的气象统计资料,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坡度、海拔高度等要素,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火龙果的种植区域.结合RS的图像分类技术,完成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将不适宜火龙果种植的地块屏蔽,将贵州省火龙果种植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3个等级.可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和黔北.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8 299.35 hm2,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边沿的低热河谷地带海拔200~400 m处;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16 933.72 hm2,集中分布在红水河谷、南盘江河谷和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400~600 m的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分布面积最广,共计22 874.19 hm2.  相似文献   

4.
贵州苦荞的营养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贵州省苦荞种植面积为1~3万hm^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地区,以威宁、纳雍、赫章一带最为集中,种植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地带,海拔1800~2200m,与马铃薯、燕麦构成这些地区的三大作物。  相似文献   

5.
根据木薯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海拔等要素的要求,结合贵州省各个县市主要气象站点1995—2014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选取贵州省木薯栽培的气象指标(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和日均温≤0℃最长连续时数),基于"3S"技术,建立木薯可种植区域热量指标与海拔的回归模型,明确贵州木薯的种植区域,得到种植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木薯适宜种植区面积126 642.3 hm2,其中优势种植区总面积为114 683.8 hm2,主要分布在南盘江流域、北盘江流域、红水河流域、樟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的17个县市;一般种植区总面积为11 958.4 hm2,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  相似文献   

6.
秋季马铃薯在贵州省桐梓县海拔800m以下地区,常年种植有2000.0hm2,也是贵州省桐梓县秋冬蔬菜的组成部分。该技术是充分利用脱毒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在县域海拔400、600、800m3个区域开展试验探索的初步总结,前茬作物为玉米、水稻或蔬菜。  相似文献   

7.
通常情况下,山地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比较广,以贵州省六盘水山区为例,要想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进行适宜性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规范化栽培技术,这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种贮藏方式下马铃薯品质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盘水地区选取广泛种植的威芋3号和会2号马铃薯块茎,采用室内堆放贮藏和田间原地贮藏方式,定期对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及呼吸强度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铃薯贮藏61d是临界贮藏时期;同一品种不同海拔地区贮藏的马铃薯品质表现为:高海拔地区>中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相同海拔地区,田间原地贮藏的马铃薯品质优于室内堆放贮藏;此外,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种群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为研究疮痂链霉菌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从云南省13个马铃薯种植区春冬两季分离得到的67株疮痂病链霉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不同区域、季节和马铃薯品种上的分离频率和种类,分析地理纬度、海拔、土壤pH、容重和孔隙度与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和种类的相关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影响疮痂链霉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调查发现,云南省疮痂链霉菌的种类和分离频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其中昆明和曲靖分别分离得到5种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分别为19.40%和17.91%;丽薯6号品种上分离获得的疮痂链霉菌种类为10种,分离频率为86.57%,而合作88品种仅分离获得S.enissocaesilis,分离频率为13.43%;春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为70.15%,明显高于冬季种植区的29.85%。春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及种类随纬度上升均呈下降趋势,与海拔存在二项式相关;冬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和种类在北纬24°~25°区域均最高,在北纬23°~24°和25°01′区域均有所下降,与海拔存在二项式相关性;在不同土壤物理条件下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和种类与pH、容重及孔隙度存在二项式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H、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的主要因素,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疮痂链霉菌种类的主要因素。【结论】马铃薯疮痂链霉菌分布受种植季节、马铃薯品种、地理纬度、海拔及土壤pH的影响较大,生产中可利用疮痂链霉菌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10年贵州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霜日、一月份平均气温、四月份平均气温、七月份平均气温共6个评价指标,利用AHP分析法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贵州省莲雾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贵州省莲雾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莲雾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莲雾种植适宜区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罗甸、望谟等地以及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分布较广,覆盖贵州中部、东部以及西南部等地区,而不适宜种植区则分布在贵州西部、西北部以及北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11.
曹建文  梁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73-15276,15285
轮南古潜山在经历了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积间断后,于中石炭世又再度接受沉积。依据地震构造解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轮古7井以东地区奥陶系可溶蚀地层及可溶蚀区域分布范围,依据印模法和残厚法,通过对研究区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对应关系的分析,以石炭系区域标志层——双峰灰岩底至奥陶系潜山面填平补齐沉积厚度,运用印模法和残厚法,恢复该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从而进行古地貌识别。划分了岩溶高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峰丛谷地等地貌单元,为下一步的储层预测工作提供目标备选区域。  相似文献   

12.
谭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15-9617
在贵州省的黔中高原上选择连续性灰岩和连续性白云岩的2个小流域,利用TM遥感影像在GIS软件上提取石漠化及坡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流域的石漠化整体较严重,但强度石漠化状况要好于白云岩 其轻、中度石漠化集中在15~45°的坡度范围,强度石漠化在25°以上的坡度中高度集中。白云岩流域强度石漠化比例较高,其潜在石漠化的分布显示其生态环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隐患;流域中石漠化形成的人为作用明显,带有低坡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土壤的抗蚀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洋毅  周运超  段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11-9313,9317
对贵州省中部喀斯特地区4种典型成土母岩(灰质白云岩,石灰岩,长石石英砂岩,白云岩)发育的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将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2个指标压缩为3个最佳指标。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4种岩性土壤抗蚀性为:灰质白云岩(43.42)>石灰岩(5.49)>白云岩(2.72)>长石石英砂岩(-34.49);15°、20°、30°3个坡度下的抗冲性显著不同,随着坡度的增加,4种岩性土壤抗冲性显著差异也逐渐增加;4种岩性土壤抗冲性变化规律与抗蚀性吻合,土壤抗冲性强弱与抗蚀性强弱趋于一致。土壤的抗蚀性与抗冲性与成土母岩的性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湖南省1996-2007年期间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湖南省14个市(州)中,具有水稻区域比较优势的有9个市,具有油菜区域比较优势的有7个市,具有大豆区域比较优势的有7个市,具有甘薯区域比较优势的有8个市,具有烤烟区域比较优势的有5个市,具有苎麻区域比较优势的有3个市,具有棉花区域比较优势的有3个市.为此,要合理调整农作物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鼓励和扩大苎麻、水稻、油菜和烤烟4种优势农作物的生产,稳定和适度调整甘薯、棉花和大豆3种弱势农作物的生产,提高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贵州马铃薯生产种植区域条件与引进示范农机具技术的现状和适应性分析,探索出了农机与农艺配套作业及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的措施,并提出了不同区域条件下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的优化配套技术和作业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新品种毕薯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新品种毕薯3号系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于2009年6月12日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薯块经济性状好、商品薯率高.历年品种鉴选共26点次试验,总平均产量为2094.9kg/667m2,比对照米拉(1 611.3kg/667m2)增产483.6 kg/667m2,增产率为30.0%.区试、生产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适宜贵州省海拔高度在750~2530 m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脱毒马铃薯投放大田后重新感染病毒病.其重新罹病的程度、速率和大田连续种植代数、海拔高度等密切相关.在海拔2000m左右的地区,脱毒薯的有效种植年限至多为3代;当海拔升至2400~2700m,到第3代时,病情指数低于5%,可保持高产,若连续种植5~6代,则病情剧增,丰产性丧失;在海拔2800m的农区,重新感病速率接近于零.因此在高寒农区设置原种繁殖基地,并建立梯级循环繁种供种体系,是保持其高产势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0年环境一号卫星影像提取东洞庭湖湿地植被分布图,依据同时期的MODIS13数据合成增强植被指数(EVI)年最大值图与年平均值图,结合东洞庭湖高程,讨论东洞庭湖湿地植被及其生物量空间分布,并从水文因素及植被生长特性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推论出芦苇与湖草等植被的最适宜生长区域.结果说明,东洞庭湖植被及其生物量分布与高程及水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高程30 m以上且远离水域区域,主要生长着对水分要求不高的防护林;芦苇适合生长在27 m高程以上且靠近水域的区域,湖草适合生长在高程为23~27 m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