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抗蚜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亮  武天龙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326-333
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mura),属同翅目刺吸式口器,是大豆(Glycine max)的主要害虫之一。迄今已经筛选到了十多份抗蚜资源并定位到了12个抗性基因,并发现了3个不同生物型的大豆蚜虫。较禾本科作物抗蚜性遗传相比,大豆或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对蚜虫抗性的遗传规律相对简单,多为单基因显性遗传,抗性基因多预测为经典的抗病基因(R基因),具有NBS-LRR结构域,介导基因对基因抗性。目前,植物中已经克隆到几个抗蚜虫基因,也为NBS-LRR类功能基因。本文对以上研究进行了综述与总结,并对大豆抗蚜虫的遗传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许多源于PI88788抗孢囊线虫的大豆基因型同时也抗茎褐腐病。本研究目的是对品种Bell的抗茎褐腐病QTL进行定位和绘制图谱。Bell品种既抗茎褐腐病,也具有来源于PI88788的孢囊线虫抗性。最初的图谱是采用源于Bell与茎褐腐病和孢囊线虫敏感品种Colfax组合的93个F4衍生品系的群体绘制的。在2种田间环境和一种温室环境条件下,采用连锁群J的遗传标记评价了各品系的茎褐腐病抗性。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SMV抗侵染与抗扩展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海剑  盖钧镒  何小红 《作物学报》2005,31(10):1260-1264
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研究最早着重于系统病症,后来发现感病材料还存在发病程度上的遗传差异,抗侵染与抗扩展并不相同,从而鉴别出一批具不同类型抗性的抗源。本研究利用抗侵染和抗扩展品种(系)配置10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在分别接种Sa或SC8株系条件下,研究两类抗性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和抗扩展分属不同遗传体系,抗侵染由一对主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F2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91%~74.97% 和18.43%~37.04%,F2∶3代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46%~82.42% 和17.42%~39.93%,抗性大小依亲本而异。两类抗性都有育种价值。因中抗×高感组合的遗传率明显低于高感×高抗组合,抗扩展育种应尽量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作亲本。  相似文献   

4.
谷蠹磷化氢高抗性品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采自广东潮州、湖北沙洋和广东阳春等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分别对这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和一个敏感品系的谷蠹进行纯化后,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LCT方法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抗性亲本的回交(F1-BC)、F1代自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雄性的杂交(F12)的浓度时间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T-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对磷化氢有高抗性的谷蠹品系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显性,受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并在常染色体上而非性连锁。  相似文献   

5.
大豆根结线瘤(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SCN)抗性育种是大豆育种者的重要目标。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在根结线瘤压力较低的情况下,抗根结线瘤的大豆品种其产量比不抗根结线瘤的品种要低。有一个报道也支持这一观点,在引入抗性基因的抗性植株(PI)209332中,两个对产量具有抑制作用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与位于同一连锁群(LG)G上的抗根结线瘤的主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野生甜瓜PI414723抗性遗传规律,找到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以野生甜瓜PI414723和新疆哈密瓜农家品种卡拉克赛为材料构建BCr、BCs和F2,苗期接种甜瓜霜霉病进行抗性鉴定、统计分析,基于ICu GI已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应用集团分离法和1 090对甜瓜SSR引物进行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I414723对霜霉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引物DM0231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多态性片段大小为226 bp,遗传连锁距离为2.67 c 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在LG9上。DM0231可作为甜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的分子标记,也为进一步对抗霜霉病基因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前用源于与G.soja PI 468916杂交组合的F2衍生系群体构建了2个控制胞囊线虫PA3种群扰陛QTL的图谱,因为这两个QTL的座位与大豆中抗孢囊线虫QTL的不同,所以它们为新的抗性基因。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在驯化大豆背景条件下证实G.soja的大豆孢囊线虫抗性QTL,并对其进行定位。本试验采用AFLP标记和混合分离体分析法在含大豆孢囊线虫抗性qrL的区域鉴别出了其它分子标记。通过培育和测试几个回交群体来对各个QTL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8.
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大豆生产威胁很大。种植抗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腹地,具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河南省新育成的大豆品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以明确大豆新品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64个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接种,鉴定其对2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分离物PsJS2和Ps41-1的抗性。结果显示,对分离物Ps41-1和PsJS2抗病的分别有35个和16个品系,对Ps41-1和PsJS2为中间反应型的分别有16个和10个品系,其中对2个分离物均抗病的有16个品系,占鉴定品系的25%。使用抗疫霉病基因RpsZheng共分离标记WZInDel11进行新品系的基因型鉴定发现,对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均抗病的16个品系中有13个含有标记WZInDel11,对1个或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表现为中间反应型的5个大豆品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其为杂合基因型,这些品系中的纯合抗病单株可直接选育成纯合抗病品系用于抗病育种。综合系谱分析结果推测,有2个品系可能含抗疫霉根腐病基因RpsZheng,2个品系可能含RpsYD29,14个品系可能含有RpsZheng或其等位基因。表明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中含有优异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该研究结果将为病害防控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本研究中,我们测试了对几种叶锈病致病型具有抗性新基因的一个品系,并且确定了这些新基因的染色体位置。Lr53/Yr35的原始材料是用“中国春”(CS)育成的一个近等基因系98M71,系谱为野小麦(T.dicoccoides)479/4*CS//3*CS-S/3/(CS),CS-S具有与“中国春”相同的病害反应,是一个半矮性(RHT-B16)近等基因系,其系谱为Inia66/7*CS。研究发现,导入野小麦连锁的叶锈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使普通小麦幼苗避开了有关病原菌致病型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创造的光氧化(Photooxidation)逆境,在高光强(600μEM-2·S-1)、低CO2(5μmol/l)、低O2(350μmol/l)条件下,对492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il]品种资源进行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的抗光氧化特性,呈数量性状的分布模式,抗和敏感的较少,中间类型的较多。来源于低纬度地区的大豆,抗性较强,反之则较弱。共筛选出抗光氧化品种16份,对光氧化敏感的品种10份。  相似文献   

11.
用磷化氢对来自四川三台(SO-6)、广东湛江(SO-3)以及澳大利亚(SO-A)等3个品系的抗性米象进行抗性筛选,对来自海南通什的敏感米象(SO-2)进行单对筛选。分别用这3个抗性品系和一个敏感品系的米象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FAO方法(20小时)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敏感亲本的回交(F1-BC)。F1代混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雌性的杂交(F12)的浓度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磷化氢有抗性的米象的抗性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非性连锁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常染色体遗传。  相似文献   

1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相似文献   

13.
由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大豆疫霉病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已在我国大豆一些主要栽培区发生,并引起较大危害。培育和种植抗疫霉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筛选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疫霉病抗病品种和品系,为病害的防治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在大豆苗期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对126个栽培大豆品种和135份大豆品系进行接种,鉴定其对黑龙江大豆主要疫霉病菌株(8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有72个品种抗4个以上菌株,占鉴定品种的57.1%;84份品系抗4个以上菌株,占鉴定品系的62.2%。对品种的基因分析表明,有30个大豆品种含有抗病基因,其中有10个品种分别含有Rps1k、 Rps3a、Rps1c三个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14.
桔全爪螨抗辛硫磷品系的选育及多功能氧化酶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对桔全爪螨进行辛硫磷抗性选育,选育12代后抗性上升了18.6倍。比较抗辛硫磷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酶学特性及辛硫磷和增效醚(PBO)对该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桔全爪螨抗性品系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比活力和米氏常数(Km)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辛硫磷对敏感品系体内MFO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抗性品系,且MFO活性抑制率与药剂抑制浓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以PBO作用于桔全爪螨,相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MFO的活力均受到抑制,但对抗性品系的抑制效果强于敏感品系。研究结果说明桔全爪螨对辛硫磷的抗性形成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力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非转基因大豆品种黑农37及其3对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大豆抗性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室内生物测定法和田间鉴定法的相关性,探讨了光照和黑暗处理对生物测定法鉴定的影响,旨在建立简便快捷的抗性鉴定方法,为培育抗除草剂大豆新品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大豆对草甘膦更为敏感,而且可以用种子发芽过程中下胚轴的抑制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利用室内生物测定法分析对草甘膦非常敏感的大豆品种黑农37,其结果可以反映黑农37在田间条件下对草甘膦的抗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快速检测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可以反映大豆对草甘膦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重要病原,其防治办法主要依赖于遗传抗性。当外来资源的抗性基因被转移到优良品种中的同时,有害基因通过连锁频繁地与抗性基因一起转移了。在P1468916中鉴定出了2个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位点,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位点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旨在弄清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对大豆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我们对存在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分离的两个群体进行了测试,其中1个群体还同时存在大豆P188788孢囊线虫抗性位点帕1的分离。分析了各群体与孢囊线虫抗性连锁的遗传标记,并在低到高程度孢囊线虫侵染水平的多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其遗传效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徐建龙  赵新立 《作物学报》1996,22(2):129-134
以全生育期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早粳G38为抗源供体,以成株期抗性的晚粳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转育出全生育期抗白叶枯病的晚粳品系D601、D602和D603。遗传研究表明,3个晚粳品系都聚合了来自双亲的xa-5和Xa-3抗性基因,聚合的抗性基因可能具有抗性累加效应,其抗性水平和抗扩展能力强于双亲,抗谱宽于秀水11。同时评价了3个晚粳稻抗病品系对我甸白叶枯病病原型的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认为D  相似文献   

18.
吴兆明  焦根林 《作物学报》1998,24(6):723-730
应用中子活化分析(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和磷钼蓝的比色法,分析了不同品系小麦种子中的锌和磷的含量。从种子中的P/Zn比,分析了不同品系小麦之间对缺乏磷肥反应的敏感性关系。实验证明了18个不同品种小麦对缺磷有不同的敏感性,其中80-55品系小麦对缺磷最为敏感,其种子中的P/Zn比为63:1。从分析结果发现小麦种子中的P/Zn比有两种类型,即128:1和66:1。P/  相似文献   

19.
用一系列大豆(Glycine max L.)老品种进行的研究发现,自从在加拿大开始种植大豆以来,每年大豆种子产量的遗传改良率大约为0.5%。有人对玉米的研究表明,在较高播种密度条件下老杂种和新杂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更加显著。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确定植株群体密度对短季大豆遗传改良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