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引进的‘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等5个杏品种1年生休眠枝为试材,经低温处理后,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越冬枝条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同一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间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不同,表明各品种间抗寒性差异显著。不同品种抗寒力排序为:‘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引种观赏竹对低温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其抗寒能力,以期为竹资源在北方的推广提供科学指导。以山东省聊城市百竹园的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黄纹竹(Ph. vivax 'Huanwenzhu’)、紫竹(Ph. nigra)3种引种观赏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引种观赏竹的出笋率及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抗寒生理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出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金镶玉竹、黄纹竹、紫竹。人工低温处理下,随低温胁迫的加剧,3种竹叶的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金镶玉竹的电导率最高;MDA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金镶玉竹叶片中渗透物质含量高于黄纹竹和紫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升高;金镶玉竹叶片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竹种;基于熵权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抗寒指标中占的权重最大(23.69%),其次为游离脯氨酸(22.56%)和可溶性糖(15.40%);TOPSIS评价得出金镶玉竹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黄纹竹、紫竹。  相似文献   

3.
以常见的串枝红、沙金红、兰州大接杏3个杏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下对其枝条中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3个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下降,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抗寒性差的品种MDA含量高于抗寒性强的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且抗寒性强的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抗寒性差的品种;3个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串枝红沙金红兰州大接杏。  相似文献   

4.
以小琴丝竹、青皮竹、粉箪竹、钓鱼竹、慈竹、罗汉竹、大叶凤尾竹、斑竹、硬头黄竹和苦竹为材料,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相应的生理指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竹种低温胁迫后,其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与抗寒性有较强的关联度,可以作为评价竹抗寒性的指标。根据与竹子抗寒性有较强关联度的生理指标对不同竹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很好地评定不同竹种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5.
几种生理生化指标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解质外渗率、细胞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以及丙二醛(MDA)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植物抗寒性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植株的抗寒生理特性,比较其抗寒能力。以3个橡胶树品种老幼态芽接无性系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低温胁迫(4℃对照、2℃、0℃、-2℃、-4℃)处理后,测定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6个指标,分析各指标随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无性系老幼态植株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的降低,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枝条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的趋势;MDA和H_2O_2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数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有幼态无性系相对电导率、H_2O_2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老态无性系;多数幼态无性系丙二醛低于老态无性系;多数幼态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老态无性系。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品种幼态无性系的平均隶属度都远高于老态无性系。参试的橡胶树品种幼态无性系的抗寒性都比老态无性系强。研究结果为橡胶树幼态无性系的利用潜力和栽培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引进的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等5个山东杏品种1年生枝条进行0℃、-25℃、-30℃、-35℃、-40℃等5个梯度低温和时间交互胁迫处理,测定各品种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等相关的生理指标,以研究经抗寒性锻炼之后的各品种不同胁迫时间和胁迫温度在生理方面对各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 )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 )含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高;5个优质杏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玉杏-41.65℃、红丰-35.33℃、凯特-34.38℃、红太阳-34.06℃、大棚王-31.40℃。抗寒力强弱顺序: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  相似文献   

8.
扁桃花芽的抗寒性测定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扁桃花芽抗寒性关键指标的鉴定参数,为选育抗寒性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以15个扁桃品种花芽为试材,采取人工模拟环境的方法对花芽进行不同低温(-15~-35℃)的处理,测定每品种花芽各个梯度的电解质渗透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以及CAT活性,电解质渗出率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其半致死温度,所有指标最后应用隶属函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扁桃花芽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电解质渗出率符合"S"型变化曲线,确定半致死温度在-11.4~-24.87℃之间,应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所得扁桃花芽抗寒性的强弱基本一致,野扁桃的抗寒性最强,综合评价抗寒性表现从强到弱依次为:野扁桃、美国引进品种、本地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9.
3种观赏竹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凤尾竹、孝顺竹、四季竹等3种观赏竹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岐化酶(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3个竹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叶片超氧岐化酶(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根据4项生理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能力强弱顺序为:四季竹>凤尾竹>孝顺竹。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低温冻害对杉木的影响、探索杉木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以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组培苗为材料,在4℃条件下进行低温处理,研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等与低温响应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 POD 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随着胁迫的进行其含量一直升高。说明了高活性的 POD 和高浓度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有助于杉木体胚再生植株抵抗低温环境,但低温会破坏细胞膜结构,因此产生大量膜脂过氧化产物-MDA。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在纬度水平上引种差异及其生理响应,以纬度依次相差3°的扬州(原产地)、聊城(引种地)、北京(引种地)3处金镶玉竹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经Logistic 方程拟合获得3个纬度梯度下金镶玉竹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生理指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下金镶玉竹叶片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及SOD酶活性随温度的下降而升高;2)金镶玉竹LT50、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及SOD酶活性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MDA含量变化与之相反;3)不同栽植地金镶玉竹的抗寒性综合排名为北京>聊城>扬州。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引种栽培,北京、聊城栽植的金镶玉竹抗寒性已显著高于扬州,高纬度地区引种栽植对金镶玉竹驯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11种常绿阔叶树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济南市常见的11种常绿阔叶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树种叶片的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种常绿阔叶树种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电解质渗出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表明膜透性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杨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和方法的基础上, 阐述杨树抗寒性研究的最新动态, 认为通过对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可溶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及保护酶系统、水分参数等指标的综合分析, 能够对植物的抗寒性做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 分析植物抗寒性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 提出进一步开展杨树抗寒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短期降温—回温过程中2年生盆栽银杏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Pro)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降低,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升高,Pro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温度的回升,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与降温过程相反,说明银杏对短期变温做出了快速反应,即银杏叶中上述渗透调节物质代谢的水平和途径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2)渐变过程升至25℃和骤变过程升至25℃时,上述4个指标值均高于变温前的水平,表明经过变温锻炼,银杏获得了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引种的9种多年生地被植物为材料,通过对其在华北高寒区自然生长条件下的越冬性与生长形态观测,以及人工低温胁迫下根系抗寒生理指标变化与株体生长恢复的实证研究表明,0~-18℃处理温段,9种地被植物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18~-36℃处理温段,桔梗、金娃娃萱草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仍保持上升而后再下降,而玉簪、荷兰菊、百合则呈持续下降趋势。结合越冬性与低温胁迫下株体恢复生长状况认为,9种地被植物在华北高寒区常年环境下均可越冬,其抗寒能力依次为:桔梗>金娃娃萱草>大花萱草>单瓣芍药>重瓣芍药>八宝景天>玉簪>荷兰菊>百合。  相似文献   

16.
为给春季核桃种质抗寒性的鉴定及核桃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甘肃省成县栽培的普通核桃(香玲、中林1号、辽核4号、陇南755、陇南15、强特勒、土莱尔、清香)、美国黑核桃及美国长山核桃等核桃种质展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将其叶片分别置于4、0、-4、-6、-8℃的低温冷藏柜中进行胁迫处理,以大田自然生长的叶片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核桃种质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却均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核桃种质抗寒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分别是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根据综合抗寒指标排序,供试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辽核4号>清香>陇南755>土莱尔>中林1号>陇南15>香玲,这与其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核桃种质可聚为3类: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强的种质;辽核4号、陇南755、土莱尔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强的种质;中林1号、清香、陇南15、香玲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差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对10个3年生香橼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苗之间的抗寒性有显著差异。春江7号和新世纪2号的抗寒性差,在田间-11℃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为3.25~3.40,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春江5号抗寒性较强,耐寒指数为2.17,半致死温度为-13.28℃。其余家系抗寒性中等,-11℃田间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为Ⅱ级,耐寒指数为2.33~2.86,半致死温度为-11.69℃~-9.91℃。在-3℃~-15℃低温胁迫下,家系子代苗叶片内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随处理温度降低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均呈负相关,MDA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呈正相关。一般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高,MDA含量低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低,抗寒性强;反之,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低,MDA含量高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高,抗寒性差。香橼各家系通过上述生理指标的综合变化来调节自身对逆境的适应性,增强抗寒性,减少逆境的伤害,为耐寒品种选育提供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温胁迫下银杏叶片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拟夏季高温条件下,研究了2年生盆栽银杏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叶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随着温度的回落,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说明银杏对短期变温做出了快速反应,即银杏叶中上述渗透调节物质代谢的水平和途径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对变温较敏感,对前期升温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可溶性糖和Pro对变温的敏感性较差,但对后期高温的渗透调节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