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疆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新疆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方法]2016年对新疆某水库10个采样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体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种(属),其中优势种(属)10种。种类组成上,由春季的金藻-硅藻型转变成夏季硅藻-绿藻型再到秋季蓝藻-硅藻型。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32 mg/L,生物量季节变动显著,春季高于夏季,秋季最低。垂直分布方面,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表层均高于中层和底层,秋季各水层间差异不显著。PCA分析显示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春季到秋季的显著梯度变化情况,入库水流与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敞水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组成与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存在状态。通过围隔实验,模拟水库春季发生的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放养的干扰,分析在这两种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变化,并通过以丰度与生物量为变量的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分析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加富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变化和演替更为明显,营养盐加富与鱼类添加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符合中度干扰理论。在优势种优势度变化较大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在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丰度与生物量为变量的两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结果对实验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57-8258,8333
[目的]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水厂水源水及生物监测池中的变化过程,为饮用水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8月7~23日对水厂水源水取水口及生物监测池内浮游植物进行采集并鉴定和计数。[结果]从种类的变化来看,二者浮游植物种类基本相同,受草食性鱼类牧食影响不大,硅藻门均占绝对优势;从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看,生物监测池中浮游植物均高于水源水。[结论]浮游植物对栖息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能及时地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浮游植物的监测,可实现对水源水的有效监测,从而保障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4.
林启存  徐玉裕  许宝青  蔡丽娟  刘凯  沈理  戴瑜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26-13528,13542
[目的]了解贴沙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2009年,按月对贴沙河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全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82种,以硅藻门、绿藻门种类为主,分别占41.46%、35.37%;浮游植物密度变化为0.40×104~2.33×106ind./L,以2月最低,7月最高,年均值为7.80×105ind./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超过2。[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贴沙河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为水源区水质生物监测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4~6月,对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结合浮游植物种群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该河段共有浮游植物5门114种,丰度为0.90×104~303.35×104ind/m3,平均丰度是27.20×104ind/m3;生物量为0.008~5.890 mg/m3,平均生物量0.641 mg/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0.36和0.55。SPSS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浮游植物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3.8+115.5x-11.1x2+0.35x3(n=18,R2=0.952,F=92.665,P0.01)。[结论]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透明度是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4~6月,对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结合浮游植物种群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该河段共有浮游植物5门114种,丰度为0.90 × 104~303.35×104 ind/m3,平均丰度是27.20 × 104 ind/m3;生物量为0.008~5.890 mg/m3,平均生物量0.641 mg/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s多样性指教分别为1.59、0.36和0.55.SPSS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浮游植物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3.8+ 115.5x- 11.1x2 +0.35x3(n=18,R2=0.952,F=92.655,P<0.01).[结论]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政变,透明度是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7年4个季节(3、6、9、12月),设5个采样断面15个采样点对西江浮游植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4种,其中绿藻门58种,硅藻门19种,蓝藻门14种,金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各3种;浮游植物种类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种类数最多,为73种,秋季种类数最少,为48种;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4个季节平均值分别为4.88×10~7 cells/L和12.11 mg/L,4个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秋季生物量和密度均高于其他3个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中的TN、TP、NH_3-N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不同时空格局均以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为主;西江在不同季节共发现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群为17种,不同季节差异明显;利用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西江水质,水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级,定性评价水质为优;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DO、NH_3-N、COD、pH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水质良好,适合长江江豚生存与繁育。  相似文献   

10.
2012年4~5月对丹江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为5门、36种(属),密度为0.05×104~39.2×104个/L,平均密度为17.65×104个/L,生物量为0.55~0.000 015 mg/L,平均生物量为0.21 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改善惠州西湖水质的有效途径。[方法]于2007年5~10月对惠州南湖(西湖子湖之一)生态修复中试区的水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工程区水体中总磷和总氮含量分别降低54.47%和52.67%,叶绿素含量也降低78.59%。水体由浑水态转变成清水态,透明度由原来的30 cm厚提高到150 cm厚。营养指数下降28.5%,营养盐含量大幅度降低,生态链的多样性提高2~3倍。沉水植物增长迅速,其覆盖率达50%~60%,其中苦草生物量为2.2 kg/m2,黑藻生物量为9.6 kg/m2,说明工程区有向原生演替的趋势。[结论]沉水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西湖水质的关键。恢复并建立相对复杂的水生态系统,是解决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洞庭湖鱼种类情况、鱼类生物量情况、优势鱼类情况以及鱼类多样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洞庭湖各区域鱼类物种数量均相差不大,其生物量最多的是鲤鱼。洞庭湖优势种鱼类比例依次为鲤科、鮠科、鮨科、鳅科。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11,丰富度(R)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51~2.584,Pielou(J')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81~0.879。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与丰富度(R)指数、Shannon-Wiener(H1)指数与Pielou(J')指数均呈高度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精养鱼池浮游生物及其鱼产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精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促进池塘高产技术的推广。[方法]对喀什地区渔业检测中心精养鱼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其对鱼产量影响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0属,隶属5门,总生物量为80.57mg/L,优势种群为蓝藻门和绿藻门。检出浮游动物8属,隶属4门,平均生物量2.19mg/L,优势种群为萼花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该池塘浮游生物总量为82.76mg/L;总鱼产力为1603kg/hm2。[结论]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组成不尽合理,要防止蓝藻大量生长,减少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影响,并适当增加鳙鱼的比例,以合理利用浮游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巢湖万年埠沿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沿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1~12月在巢湖西半湖万年埠进行了浮游植物统计和相关环境因子监测分析。应用CANOCO 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RDA分析,并作出了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3属63种,群落组成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主,月藻类密度为1.51×106~200.00×106个/L。RDA分析表明,1~4月,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TN和NO3-N的影响,而5~10月,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T、p H、TP、PO4-P、DTP和TN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巢湖水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的多样性及主要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的浮游藻类群落构成、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开展了逐月监测,分析浮游藻类多样性及水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结果]2007~2011年,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属的多样性呈略微上升趋势,近岸区域属的多样性低于远岸区域;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近岸区域呈降低趋势,远岸区域呈略微升高趋势;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结论]该研究为滇池蓝藻水华控制及各项治理工作的成效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巢湖水质现状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分析巢湖全湖水体生源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监测巢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及多样性。[结果]巢湖氮磷比仍较适宜蓝藻生长,巢湖水域共鉴定出7门42属93种浮游植物,其中绿藻门为优势种(50种),浮游植物密度在1.48×10~7~17.44×10~7cells/L,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浮游动物4门35属70种,其中轮虫种类数最多,占浮游动物总种类的45.71%,巢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性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巢湖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水体的质量状况。[方法]于2014年对鄱阳湖区域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季节性调查。根据湖区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利用指示生物法和藻类多样性指数法(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从鄱阳湖的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共5个门36个属62个种。鄱阳湖浮游藻类群落组成中,绿藻门和蓝藻门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据优势,其次为硅藻门。根据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来看,鄱阳湖水体已经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结论]调查结果为鄱阳湖的水体质量评价及后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分灌溉对退化高寒草原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2007年在玛多县鄂陵湖边的高寒草原进行灌溉与非灌溉试验,并进行植物种类及生物量的调查。[结果]灌溉后高寒草原植物种类组成增加,物种丰富度高于非灌溉区;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比非灌溉区明显提高,灌溉区平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83.5和2 112.2 g/m2,比非灌溉区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增加13.4和594.7g/m2。[结论]灌溉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群落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