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选择了以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旱灾面积9项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遂宁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化肥施用和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始终很小。最后通过分析各影响因子,提出可供参考的关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的不同影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以及粮食平均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变化,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增产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中国粮食2007年以来连续6年总产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理论及实际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粮食增长潜力的因素很多,预测到我国粮食增产有较大潜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等提高粮食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特征,将1999—2015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划分为两个时段,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个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农业支出占比地位重要但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粮食增产作用很大,有较大提高利用率空间;宏观层面上,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其次政策、自然因素。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粮食绿色生产,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是增加江苏省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房丽萍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施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施用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掌握化肥的增产效应从指导农业生产及确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10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18,贡献率达20.79%,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和贡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有所减少,但化肥投入仍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1999—2017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划分为2个阶段,对2个时段的粮食产量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利用SAS统计软件实现灰色关联分析的数据处理,为提升陕西省粮食产能、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第一重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就业人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有较大提升空间。宏观层面上,自然因素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第一因素,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最后是政策因素。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药化肥精准施用减量增效,推广粮食绿色生产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河南省粮食生产变化特征,探析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小波诊断技术对1978—2012年河南粮食产量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产量波动存在5、10、20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并以10年和20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综合3种尺度下的时间特征,河南粮食生产周期逐渐增大,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河南粮食生产目前正处于相对丰产期,但随后就会进入新的粮食减产期。所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均是正向的,他们的增加均会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但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大小不同,按影响程度次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乡村农业人员数量>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  相似文献   

8.
谢飞 《中国种业》2014,(11):38-39
蓝田县农业以旱作为主,耕地总面积4.1万hm2,其中旱地2.9万hm2,水浇地1.2万hm2,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7万hm2左右。为了分析研究农作物品种在蓝田县粮食增产中的潜力,强化种子管理职能,我们对全县历年来小麦、玉米品种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增产经验及存在问题,以便从种子管理角度探索粮食单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措施,实现蓝田县粮食产量大提高,农业生产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粮食安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焦点多集中在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方面,而忽视了复种指数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多熟制种植制度是该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性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对国家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取得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研究表明:1979-200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粮食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比、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下降7.0、7.2个百分点,通过对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产量变异系数的计算与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较为明显。研究认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黄炎  张驰  陈红  田霖漪 《种子科技》2020,(3):24-24,26
主要研究了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和播种面积4个方面分析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及主要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利用1991—2010年安徽省78个县(区)粮食产量、农业经济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和各县粮食单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年变异系数较大,以及2000年之后的10年较前10年变异系数增长的区域均是粮食增长率不高的地区。运用系统聚类中的欧氏距离平方和最远邻远法,并结合地理特征将安徽粮食单产变化类型划分为四区。各区粮食单产变化趋势、波动幅度和产量高低差异较大,单产最高的是Ⅲ区,为5957 kg/hm2,最低的是Ⅰ区,为4255 kg/hm2,Ⅱ区和Ⅳ区居中,分别为5089 kg/hm2和4905 kg/hm2。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首要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等,农用薄膜和农药用量等因子的影响较小。而各区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因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依据济南市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济南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8—2004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至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0.055hm2。(2)1978—1999年粮食总产量总体以增长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3)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1979—1982年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1983年以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变小,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但是,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制约,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宝鸡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要:根据宝鸡市1995-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口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7年,宝鸡市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其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高度一致,而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年变化率趋势并不完全同步,粮食单产的提高抵消了因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而且可以使粮食总产量出现较大增长,但耕地数量仍是稳定粮食总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了1995年和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情况,并对粮食单产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粮食单产及总产都表现为由中部高值区向四周不断减少的格局,2010年与1995年相比粮食单产的高值中心由中部向西北部移动,粮食总产高值区域范围变大。从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粮食单产降低区域,受灾比例升高、有效灌溉比例下降及单位面积农业劳动力升高是引起粮食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粮食单产升高区域,受灾比例下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增加及单位面积农业劳动力降低等都对粮食增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耕地的数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为保障三峡库区粮食战略安全及民生稳定,保护耕地是关键。笔者以库区巫山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耕地面积模型,综合分析人口、粮食单产、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预测2010年、2020年巫山县耕地需求量及有效耕地供给量。分析得出,巫山县2010年、202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33428.57 hm2、33391.25 hm2;耕地可供给量分别为41102.82 hm2、40205.62 hm2。结合县情及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确定巫山县2010年、2020年的耕地保护规模分别为41200.00 hm2、40400.00 hm2。通过对耕地供需平衡分析得出,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可供给量大于耕地需求量,能够满足未来粮食生产目标。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保障耕地数量及粮食安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区域日益突出的人口与粮食矛盾问题,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红三角"经济圈耕地所受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0年耕地压力呈上升趋势,2003年和2008年出现2个明显峰值,韶关市、赣州市和郴州市3地变化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受农业内部调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而导致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区域耕地压力上升的另一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因此,为遏制其恶性发展,确保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1)控制人口增长;(2)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3)改善农田条件,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4)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5)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增加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