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喷灌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喷灌均匀度作为衡量喷灌质量的指标,对农作物的合理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分析影响喷灌均匀度的不可控和可控条件,并考虑不同算法对计算喷灌均匀度的影响,为研究喷灌均匀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茶叶喷灌试验,研究探讨了喷灌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喷灌较好地改善了茶叶的灌溉及生长条件,喷灌能提高茶叶的产量和改善品质,茶叶实施喷灌后,增产28.7%,节水31.1%,省工66.67%。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喷灌设施的优缺点比较,竖立式微喷灌和人工浇灌的效益比较,竖立式微喷灌和传统的大田漫灌的用水比较,得出我区种植户可采用竖立式微喷灌或喷水带微喷灌等设施,不仅投资少,节水效能显著,还能增加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闽南旱地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田间群体温湿变化及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扬花期的日温变化峰值分别是:喷灌33.1℃、滴灌33.2℃、漫灌35.6℃,喷灌和滴灌比漫灌分别低2.5℃和2.4℃,温度峰值低,变幅小,有利于甜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相对湿度日变化峰值分别是:滴灌50.1%、喷灌52.0%、漫灌49.6%,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0.5和2.4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44.9%、喷灌45.6%、漫灌43.0%,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1.9和2.6个百分点,相对湿度提高增强了甜玉米生长高峰期的水分需求及抗旱能力;光截获率日变化峰值是滴灌55.7%、喷灌54.6%、漫灌52.8%,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2.9和1.8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34.9%、喷灌34.1%、漫灌32.3%,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2.6和1.8个百分点,光温效应得到改善;(2)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是滴灌24.1℃,喷灌23.8℃和漫灌24.4℃,滴灌和喷灌所处的温度范围更有利于甜玉米授粉灌浆和干物质同化;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滴灌48.3%、喷灌49.4%、漫灌46.4%,滴灌和喷灌相对湿度较有利于甜玉米的水分代谢和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平均光截获率是滴灌39.6%、喷灌40.2%、漫灌36.2%。滴灌和喷灌改善了光分布条件;(3)滴灌和喷灌均能取得显著增产,滴灌对甜玉米的株高、穗长、穗重和根重影响较大,而喷灌对甜玉米的成穗率、秃尖长和绿叶数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1979年夏季,对茶园喷灌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茶园喷灌后,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日变幅明显减少,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差异缓和,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大。 喷灌茶园的降温增湿效应,喷灌期间比喷灌结束后明显,白昼比夜间明显,晴天比阴天明显,接近地表的土壤和空气比远离地表的土壤和空气明显。 大田试验结果,喷灌比不喷灌增产11.2%,小区试验增产4.0-38.9%,喷灌可增进茶叶品质,氨基氮增加19.91—39.51mg%,水分增加2.1—4.5%,芽叶纤维素减少0.39—0.98%。  相似文献   

6.
不同喷灌次数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大豆蒙豆12号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的不同生育期进行喷灌处理,研究不同喷灌次数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喷灌次数对大豆生育期、生长特性、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灌2~3次可以使成熟期提前4d,并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喷灌3次对产量的影响最明显,增产率达到了89.6%,其余农艺性状也都明显好于其他处理;2次喷灌的影响虽不如3次喷灌,可相对于对照和1次喷灌的农艺性状的影响还是显著的,增产率39.8%;1次喷灌除了产量与对照有差异外,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从结果可见大豆喷灌1次对大豆各项指标无较大影响,在整个生育期至少应喷灌2次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 c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8.
喷灌均匀度是喷灌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以单喷头测试数据为基础,按照单喷头水量分布叠加计算原理,通过单喷头喷洒区域的虚拟扩展,利用Surfer 11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通过组合喷灌典型代表区域上各相关喷头喷洒水量的提取、合并和转换,利用Excel统计公式计算出组合喷灌均匀度,并就算例中不同喷头间距下喷灌均匀度、平均喷灌强度和单喷头控制面积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喷灌技术能够节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它是如何实现节水的呢?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喷灌技术是如何实现节水的。喷灌是否节水的疑问早在80年代初即被提出,因为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喷灌节水和从灌溉工程的角度看喷灌节水确实有不同的理解和依据。实际上喷灌是否节水的问题比其字面的意思要复杂得多,节水是指管道输水比渠道输水渗漏少,而喷灌的喷洒灌溉方式引起蒸发损失反而会废水。另外,喷灌还有耗能多、投入大、管理要求高的问  相似文献   

10.
喷灌是农业节水工程措施中一项主要技术,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灌设备生产水平,喷灌技术的节水效果和影响灌溉效率的因素,对喷灌系统与改进的地面灌溉方法进行了多种因素比较,同时分析了喷灌发展条件和目前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都市型万亩示范方核心示范区以小麦为试验作物,设置滴灌(T1)、微喷(T2)、小地龙(T3)、滚移式喷灌(T4)和中心支轴式喷灌(T5)5个灌水方式处理,以半固定式喷灌为对照(CK),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小麦耗水规律和产量变化,并从成本效益及与农机作业的适应性入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灌溉方式下总耗水量表现为:喷灌(滚移式喷灌和中心支轴式喷灌)微喷灌(微喷和小地龙)滴灌,但均小于对照(半固定式喷灌);(2)不同灌溉方式产量效益表现为:中心支轴式喷灌(T4)微喷(T2)滴灌(T1)滚移式喷灌(T4)小地龙(T3)对照(半固定式喷灌);(3)从适应性角度来讲,中心支轴式喷灌(T5)更适合规模化粮田使用;微喷(T2)、小地龙(T3)和滴灌(T1)受限于铺设长度和铺设间距,不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云南农业》2010,(3):18-18
<正>喷灌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1管道式喷灌管道式喷灌是指以各级管道为主体组成的喷灌系统,按照可移动的程度,可分成固定式、移动式和半固定式三种。1)固定管道式喷灌。它由水源、水泵、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e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14.
<正> 喷灌技术在烟草生产上的应用,为改革传统的烟田灌溉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1978年国家科委在郏县建立了烟草喷灌试点,对烟草喷灌的经济效益及其喷灌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开创了烟草喷灌试验的先例.一、烟草喷灌的经济效益试验研究表明,烟草喷灌具有明显的增产省水效果.以1978年为例,沟灌试区烟草大田生育期每亩灌水334立方米,喷灌试区烟草大田生育期每亩喷水139立方米,比沟  相似文献   

15.
辛海峰 《农技服务》2014,(3):178+180-178,180
<正>喷灌系统是一种适应性很广的给水系统,而园林喷灌系统更有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一般由灌水器、管网、首部和水源组成,按其主要组成设备的组装方式和移动方式分为固定式喷灌系统、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半固定式喷灌系统三种类型。固定式灌溉系统在灌溉季节甚至常年都是不动的,虽然单位面积投资较多,但管理方面节省人力、工程占地少,地形适应性强。移动式喷灌多用于运动场、赛马场等特大型规模草坪或育苗繁殖基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揭示微咸水喷灌下作物生理生长响应机理,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喷灌试验,研究了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矿化度(2、3 g·L-1)微咸水灌溉和不同施氮量条件(高氮275 kg·hm-2,中氮225 kg·hm-2,低氮175 kg·hm-2)下2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采用矿化度3 g·L-1微咸水喷灌会导致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7.0%~106.8%;2 g·L-1微咸水喷灌高氮和中氮处理的Gs、Pn与淡水喷灌无显著差异,且拔节期高氮处理的叶片Pn略高于淡水喷灌处理5.0%.2 g·L-1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3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密度造成不利影响.2 g·L-1微咸水喷灌3个处理冬小麦产量与淡水喷灌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3 g·L-1矿化度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比淡水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25.9%.综上所述,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咸淡混合水喷灌适用于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田间灌溉,添加适量氮肥会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卷盘式喷灌机主要由3部分组成:卷盘动力驱动系统、卷盘机架及皮管、喷灌小车。在卷盘式喷灌机工作时,压力水经卷管输送到喷灌小车,由喷枪或喷头雾化后喷灌,同时由卷盘动力驱动系统产生的动力带动卷盘,卷盘旋转带动水管并拖动喷灌小车,慢慢收回卷管和喷灌小车,进行移动喷灌。  相似文献   

18.
李淑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895-1897,1906
通过某校区园林绿地喷灌工程的设计实例,阐述了喷灌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喷灌工程的设计思想,可为其他设计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井灌地区大田农作物和蔬菜作为研究对象,从喷灌设计参数确定、管网布局及泵站选型等方面提出了提出半固定喷灌和固定式喷灌工程设计方案,可为节水灌溉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微喷灌技术主要应用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为了提高灌区灌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当加大微喷灌技术的应用范围,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微喷灌技术,根据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特征、规律,制定合理的微喷灌灌溉系统,并积极发展创新,进一步提高灌区作物的产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