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农户家庭饲养条件下的思南黄牛及其杂交F1代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尺、体重测定,并对饲养杂交牛的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思F1、安×思F1、利×思F1代牛的主要体尺指标、初生重以及各年龄阶段体重比思南黄牛均有极显著提高(P〈0.01);而3种杂交牛之间体尺、体重差异不明显(P〉0.05);农户饲养1头杂交牛的经济收入比饲养1头思南黄牛增加37%~90%。  相似文献   

2.
不同营养水平对草原红牛及其肉用群体肉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草原红牛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草原红牛的生产性能和进一步开展草原红牛肉用新群体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原红牛、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为试验牛种,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进行育肥、屠宰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肉用群体高营养组在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上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肉用群体高营养组的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5)。高营养水平显著增加了肉用群体的总氨基酸含量(P〈0.01),提高了牛肉的营养价值。[结论]高营养水平下,杂交改良提高了草原红牛的生长性能和牛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湛江市雷琼黄牛杂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雷琼黄牛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提高肉牛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方法】选取西雷杂F1代(西门塔尔♂×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利木赞♂×雷琼黄牛♀)、安雷杂F1代(安格斯♂×雷琼黄牛♀)和雷琼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初生、3月龄、6月龄和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及雷琼黄牛共390头,测定其体质量与体尺指标;屠宰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与雷琼黄牛各3头,选取其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杂交改良作用明显,尤其在初生体质量、24月龄体质量以及体尺发育方面效果显著,其中24月龄体质量提高了37.64%。利雷杂F1代肉质嫩度优于其余3组,而西雷杂F1代肉质嫩度最差。西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其余3组,3组杂交牛F1代均可改善雷琼黄牛肉色偏白的情况。利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西雷杂F1代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雷琼黄牛。【结论】利木赞牛在改善雷琼黄牛体型、生长速度及肉品质上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遵义市利用利木赞牛改良本地黄牛(利本杂)后的体尺、体重及各项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利本杂牛在体尺、体重比本地黄牛有显者提高(P﹤0.01),分别比同龄的本地黄牛提高了14%、45%以上。在农村饲养条件下,18月龄的利本杂牛体重达232.28±43.71,比同龄的本地黄牛高48.45%。对5头18月龄的利本杂牛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率为55.38%、净肉率为46.44%,肉骨比为5.19:1,与同龄的本地黄牛(5头)相比,屠宰率、净肉率分别高了6.7%、6.41%,说明利本杂牛肉用性能优于本地黄牛,适宜发展优质肉牛。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12月龄的短秦F1、短秦F2和秦川牛各4头阉牛的体尺、体重变化以及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导入短角牛可使秦川牛后躯发育不良之缺陷得到纠正,腰角宽增加66.37% ̄68.52%(P〈0.01),髋宽增加8.75% ̄11.58%(P〈0.05),体重也明显增加(4.17% ̄6.51%,P〈0.01);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和眼肌重等5项指标分别提高8.66% ̄9.01%(P〈0.01)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利木赞牛冷冻精液改良大别山黄牛的杂交效果。经测定 ,杂交一代的初生体尺和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本地大别山黄牛。试验表明 ,杂交一代不仅能保持本地大别山黄牛的优点 ,同时还弥补了母本体躯不丰满、增重速度慢的缺点 ,说明利用利木赞牛作父本改良本地大别山黄牛效果显著 ,杂交组合理想 ,可作为金寨县黄牛改良的利用品种  相似文献   

7.
曹阳  张国梁  李金龙  史国太  李旭  吴健  刘基伟  胡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42-18842,18846
[目的]预测西门塔尔杂交牛(西杂牛)与不同品种牛之间的杂种优势。[方法]以西杂牛为母本,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夏洛莱牛、德国黄牛为父本,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不同牛种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预测杂种优势。[结果]西杂牛与德国黄牛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2598,其次是利木赞牛(1.0546)、红安格斯牛(0.8867)和夏洛莱牛(0.5997)。[结论]西杂牛与其他品种牛之间的杂种优势依次为德国黄牛〉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夏洛莱牛。  相似文献   

8.
武斌  胡成华  张国梁  赵玉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89-5892,5904
[目的]研究遗传基础、营养水平及其互作对杂交肉牛增重效果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4×2双因子试验设计,选取4种不同遗传基础肉牛(夏洛来牛、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和利木赞牛)分别与西杂母牛杂交的后代44头,饲喂2种不同营养水平日粮,试验期为140 d。[结果]在低营养水平下,安西杂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夏西杂牛(P〈0.05)。在高营养水平下,利西杂牛的白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夏西杂牛和德西杂牛(P〈0.01);在低营养水平下,利西杂牛的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德西杂牛(P〈0.05)。在高营养水平下,利西杂牛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夏西杂牛(P〈0.05);安西杂牛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德西杂牛(P〈0.05);夏西杂牛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德西杂牛(P〈0.05)。在低营养水平下,利西杂牛的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夏西杂牛和安西杂牛(P〈0.05);安西杂牛的尿素氮含量,高营养组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在低营养水平下,利西杂牛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安西杂牛(P〈0.01),显著高于夏西杂牛和德西杂牛(P〈0.05);低营养组利西杂牛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高营养组(P〈0.05)。[结论]杂交牛的日增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受遗传因素影响显著,白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受遗传和营养双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1.淮北黄牛。淮北黄牛主要分布在安徽的阜阳、毫州及宿州等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我国著名的黄牛品种南阳牛的地方类群.淮北黄牛在长期饲养过程中.先后引入过秦川牛、海福特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皮埃蒙特牛、西门达尔牛等品种杂交改良。  相似文献   

10.
在洞庭湖地区分别以西门塔尔、短角、利木赞和夏洛来等4个肉用牛品种为父本,本地黄牛为母本开展杂交试验,确定适宜的杂交组合。随机测定了该地区汩罗和岳阳二县(市)905头不同生长阶段的F1代杂交牛(西本杂492头、利本杂59头、短本杂67头、夏本杂287头)的体重、体尺,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西本杂与夏本杂各项指标较为接近,利本杂与短本杂相近似,前两者初生重和6月龄以后各阶段体重较后二者大;12月龄公母平均体重达244.5kg 和243.5kg,比后二者提高8%;18月龄公母平均体重为330kg和339.5kg,比后二者提高17%多;24月龄达394kg 和412.5kg。因此,在洞庭湖区第一父本以西门塔尔牛为佳。  相似文献   

11.
秦川牛及其杂种牛POU1F1基因多态与生长性能相关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首次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相同季节4月(±10 d)龄纯种秦川牛(QQ)及杂种牛秦安(AQ)、秦德(DQ)、秦利(LQ) 4个群体164个个体POU1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QQ及AQ、DQ、LQ群体POU1F1-HinfI基因座的451 bp 的PCR产物被限制性酶HinfI消化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232/0.768、0.333/0.667、0.178/0.822和0.181/0.819,且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4个群体POU1F1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群体内AB、BB基因型个体在胸围、十字部高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P<0.05),即BB、AB>AA(P<0.05),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胸围、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但在体长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不宜作为体长指标候选基因。初步认为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相应地B为优势等位基因,对选择有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2.
THRSP基因C184T突变与秦川牛肉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秦川牛THRSP基因第一外显子184 bp处C/T错义突变与部分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选取405头相同饲养条件下无亲缘关系的18~20月龄的秦川牛,利用PCR-SSCP技术对THRSP基因进行个体基因型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GLM模型分析该SNP与93头秦川牛部分肉用性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该位点引发THRSP基因第51个氨基酸由缬氨酸(GTG)变为丙氨酸(GCG)。多态信息含量为0.3583,属于中度多态,杂合度为0.467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783。卡方检验显示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基因型与嫩度和系水力2个性状显著相关。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A基因型个体的嫩度显著高于AB型(P<0.05),BB基因型个体的系水力显著高于AB型(P<0.05)。【结论】这一位点可能是影响牛肉嫩度及系水力的主效QTN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肉质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秦川牛TNFSF1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的相关性,以399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TNFSF11基因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DNA测序发现在TNFSF11基因第3内含子即34 080bp处(C331区域)和第3内含子34 096bp处(C332区域)分别发生C→T突变和T→C突变;PCR-RFLP分析发现,秦川牛TNFSF11基因C331区域经创造酶切位点后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HincⅡ特异切割为有GG、GH和HH 3种基因型,C332区域可以被内切酶BseLⅠ特异切割为MM、MN和NN 3种基因型;与测序结果比对显示,秦川牛TNFSF11基因C331、C332各酶切基因型与测序结果显示相一致。卡方检验显示,C33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C33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C331处GH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状态;C332处基因型MM为优势基因型,M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C33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腰高、腰角宽和胸围方面差异显著(P0.05),C332位点在体斜长和腰高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连锁不平衡检测发现,两位点存在一定的连锁特性(r2=0.213),将两突变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可知,HHMM基因型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说明TNFSF1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HHMM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在选育中应加大其选择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秦川牛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可行性,将48头秦川牛母牛进行多次超数排卵处理、人工授精,并于授精后第7天非手术法获得胚胎,把获得的A级胚用不同浓度甘油(1.0~5.0 mol/L)和乙二醇(1.0~5.0mol/L)进行处理,并采用常规冷冻法和快速冷冻法进行冷冻,解冻后进行体外培养和不同发育阶段胚胎(桑椹胚、囊胚和扩张囊胚)移植,统计其存活率、孵化率和妊娠率等。结果表明:秦川牛7日龄胚胎能耐受甘油的浓度为2.0~4.0mol/L,乙二醇为1.0~3.0mol/L;常规冷冻法解冻后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显著(P0.05)高于快速冷冻法,胚胎移植妊娠率和产犊率差异不显著(P0.05);常规冷冻桑椹胚的冻后存活率、孵化率极显著(P0.01)低于囊胚和扩张囊胚,移植妊娠率和产犊率显著(P0.05)低于囊胚和扩张囊胚。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个体动物模型估计了18个肉牛杂交组合6月龄体重性状的组合效 ,其结果准确反映了3个区县杂交组合的优劣;在丰定-隆化县和抚宁县均以利木赞,海伏特为父本的组合为最优;在赞皇县以安格斯,利木赞为父本的组合为最优。  相似文献   

16.
秦川牛高档牛肉产量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IGFBP- 3基因作为侯选基因 ,对秦川牛群体中 IGFBP- 3位点与秦川牛高档牛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基因型对秦川牛高档牛肉产出率有一定影响 ,AA、AB及 BB型个体的屠宰率、净肉率及西冷、牛柳、眼肉和嫩肩肉的产率逐渐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P>0 .0 5 ) ;AA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大于 BB型个体 (P<0 .0 5 ) ,AB型和 BB型个体胴体脂肪含量高于 AA型个体 (P<0 .0 1)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陕北地区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55头饲养在陕北榆林地区的秦川牛及其多个杂交后代群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826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榆林地区黄牛D-loop区序列A+T平均含量为61.5%,G+C含量38.5%;共检测到33种单倍型和8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21 43,单倍型多样度(h)为0.970,表明陕北榆林地区的黄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J法聚类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黄牛品种或群体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省关中平原,用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3个系统9个地域群(共224头)的6个血液蛋白、6个毛色位点的基因频率、7种外形特征的表型频率,检测了产区1988年秦川牛群体(共642913头)的遗传结构。肯定了秦川牛具有中国黄牛的典型特征。列表详示了各频率值及其估计可靠性、精确度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对全株玉米青贮混合日粮饲喂肉牛育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选择年龄、体质量和体况接近的安格斯(AG)、利木赞(LM)、西门塔尔(SM)与当地黄牛的杂交育成公牛共24头,按品种分为4组,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①参试牛头均日增体质量排序为:Ⅱ组、Ⅳ组〉Ⅲ组〉Ⅰ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BPI均值排序为:Ⅳ组〉Ⅱ组〉Ⅲ组〉Ⅰ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BCS平均增长率(%)排序为:Ⅳ组〉Ⅲ组〉Ⅱ组〉Ⅰ组,且试验Ⅰ组与其余3组差异极显著(P≤0.01);③饲料报酬(耗料量/增质量)排序:Ⅲ组〉Ⅱ组〉Ⅳ组〉Ⅰ组;④参试牛头均纯收益、总投入占产出比及新增投入占产出比排序均为:Ⅲ组〉Ⅱ组〉Ⅳ组〉Ⅰ组。研究表明,在规模化肉牛生产中,应用推广全株玉米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育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