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推广和科学利用优良品种是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措施。我省小麦生产连续实现增产增收,充分证明了科学利用小麦优良品种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现小麦增产的同时,我省小麦品种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我省小麦增产尤其必要。1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宝鸡市是陕西省小麦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全市小麦生产呈现连续增产的态势,2004—2008年小麦平均产量4042.50kg/hm2,较前3a(2001—2003)平均产量3021.60kg/hm2增产33.78%,单产连续五年稳定在3660.45kg/hm2以上。为了进一步发挥小麦生产的区域优势,保持小麦持续丰产,保障粮食安全,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近五年宝鸡市小麦生产的特点,同时分析了小麦连续增产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宝鸡市小麦发展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要保持该地区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就必须抓好优良品种引育、科学运筹肥水、综合防治病虫、推广订单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等五大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河南省上蔡县小麦品种市场销售的现状,阐述了正确选择优良品种是确保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农业生产技术中最基本、最可靠、最经济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2006—2010年亳州市谯城区小麦增产原因,分析了气候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抗灾增产技术,以促进当地小麦的高产。  相似文献   

5.
五河县土地可耕地面积145万亩,冬小麦年种植面积110万亩左右。提纯复壮繁育小麦良种是增加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去杂去劣,保持和恢复优良品种的种性,可使单产增加10%左右。本文通过对小麦品种退化的原因分析,找出合理提纯复壮方法、有效解决良种供种不纯的问题,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种子年年选,认真抓好提存复壮工作,才能够保持小麦良种的高纯度和优良种性,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原县荆中村主要农作物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荆中村120户农户1996~1999年中小麦、玉米、大棚蔬菜的生产状况调查,运用效益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种作物技术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三原县荆中村高产、高效、低耗栽培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农作物增产幅度大,技术效益显著,加大肥料投入,注意氮、磷肥的合理配比和优良品种选用是农作物进一步增产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宝鸡市2006-2007年小麦增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宝鸡市2007年小麦生产特点,分析了小麦增产的技术原因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鸡市2007年小麦秋播建议。对指导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均衡增产技术,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林英 《河南农业》2008,(15):37-37
小麦要高产。壮苗是关键。而要培育壮苗,适期、适量、高质量播种是基础。 一、合理选用对路优良品种 良种是指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并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的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根据南乐县近年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示范情况.  相似文献   

10.
苏梅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24-125
总结了凤台县小麦生产成就和2007年增产原因,分析了制约小麦单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内容:本文通过对利辛县2018—2019年小麦生产技术工作经验总结,突出介绍了播种苗情变化情况和生产结构变化情况。利辛县今年小麦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跃,产量目标呈现三增一平二提升特点:文章重点分析了增产原因,从良种推广、适期早播,足墒播种、有利天气等方面分析了小麦增产的基础原因,全面总结了在生产技术方面主要经验做法,简单解剖了目前小麦生产当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生产问题。并且分享了一些生产技术体会,以期为今后小麦生产实现稳步发展和提升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增产潜力、方向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小麦已实现连续9年丰收,这对于保障国内小麦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小麦持续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发展,技术进步对小麦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未来中国小麦增产仍将走稳定面积和提高单产的路子。通过政策推动、投入优化、农田改造、品种改良、技术配套、高产创建等综合措施,中国小麦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5500万亩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的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14.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复种指数的提高,黄淮流域晚茬小麦的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由于晚茬小麦个体弱,群体不足,而且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而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着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认真分析晚茬小麦的生育特点和低产原因,系统地总结,推广晚茬小麦的增产技术经验,对于挖掘晚茬小麦的增产潜力,促进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气象灾害对淮北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淮北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而小麦则是淮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如何保持小麦的稳产、高产,实为搞好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关键.从小麦历年的平均产量来看,以宿县地区为例,在五十、六十年代,较好的年份,平均亩产在80~100斤左右.到七十年代,平均亩产比五、六十年代有显著的提高.从1970年的111斤提高到1979年的274斤.其中,一般年份的平均亩产,在140~200斤之间,产量都是较低的.据我们调查分析,七十年代小麦增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如采用新的优良品种,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以及水利工程在抗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夏播花生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商品生产基地。小麦、花生是该区域的主要大宗作物,然而,特殊的生态条件、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多雨易造成渍害以及较低的机械化生产程度已成为该区域特别是豫南地区花生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筛选和推广优良品种、改平播为起垄种植、大力推行机械化等,并集合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形成了以机械化起垄种植为核心的淮河流域夏播花生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增效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大面积生产普查,2013-2014年度湖北省小麦生产呈现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提升的好形势,连续获得11年丰收。增产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普及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机械化生产等良种良法集成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我国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现状及测算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率,本研究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1998—2014年全国15个小麦主产区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对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小麦生产的支撑主要包括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生产的年均技术进步率为1.242 2%,技术进步效果显著;小麦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大部分主产区的技术进步率为正值,而四川、云南的技术进步率则为负值,因此,加强小麦生产技术的区域间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董娟兰 《北京农业》2001,(10):32-32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是小麦生产的一项突破性增产技术,山西临汾地区自1997年引进、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效益稳步增长.目前,这个区示范推广的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主要有3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