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趋势性需要。已有的效益评价体系主要反映在生态效益、费用成本和产出收益等方面。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尚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规范指标筛选原则、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动态更新的指标库等方法实现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的可行性的探讨,认为指标库的首要特点应是动态更新性,可借鉴美国EBI指标体系管理及更新方法管理指标库。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以生态效益评价为重点,又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加强对我国效益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效益评价的准确客观性、不同时空研究的可较性等。采用指标库方法建立我国退耕还林效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价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论文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19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5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的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土壤容重、枯落物层厚度和林草的覆盖率等。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与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论述了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与评定的重要性,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结合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选取评价指标,对应用指标体系开展监测活动提出四条建议,为避免效益监测分析评价出现主观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建立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按照建设项目对森林公园景观影响评价工作要求,建立了景观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影响程度等级分为较小影响、中度影响、较大影响三级,分别赋予50分、70分、90分的分值.根据评价指标权重表计算了各一级指标分值和景观影响指数,根据景观影响指数得分情况判定了建设项目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分为较小...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行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管理需要,运用Delphi法、AHP法、AHP-Delphi法、把握度-梯度法和最大熵-最大方差法,通过对指标体系科学筛选,确定权重,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确定可以量化评价的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结合对我国陕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通过频度分析、专家咨询、理论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客观合理地筛选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适合于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可为当地维持退耕还林健康发展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我国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石强 《林业调查规划》2004,29(Z1):119-120
针对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和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从森林资源、森林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旨在为广西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引江补汉工程以输水隧道的形式穿越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敏感区.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输水隧道工程的特点,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6个,通过向专家咨询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赋值,计算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结果表明,引江补汉输水隧道建设工程对湖北五道峡国...  相似文献   

10.
广元市市中区退耕规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关系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退耕还林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本文以广元市市中区为例,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11个乡镇进行了退耕前与退耕后粮食安全评价,得出退耕还林不影响该区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南平一般杉木中指数中径材经营类型生长指标结合现行市场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对林地拍卖与逐年支付地租两种常见林地有偿使用方式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林地经营权所有者与林地使用者进行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林地变更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促进湖南省经济发展及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湖南省2014~2018年的林地变更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①2014~2018年湖南省及各市州的林地变更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总体上呈弱脱钩型,各市州之间的林地变更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存在明显差异;②湖南省及各市州的林地变更利用及经济发展脱钩系数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③在空间分布上,弱脱钩显著的区域总体上呈现分散态势,脱钩程度较低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湘西地区,而从高度弱脱钩地区层面上,实现高度弱脱钩的区域数量有所增加,并且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因此,提出了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林地变更利用效率,以便为湖南省经济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支持,通过影像遥感解译获得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并运用GIS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模型,研究浠水县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换特征。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计算浠水县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改进了传统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发现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从而达到根据经济发展要求来适当调整各类用地结构比例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是一项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4个核心关系:一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二是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四是退耕还林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本文对此4个核心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对秭归县茅坪镇中坝村退耕还林的现场详细调查,主要是水土保持经济林的单位面积效益进行评价,并使之与退耕还林前的农业生产效益相比较,阐明退耕还林的经济可行性和采取合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Short rotation coppice (SRC) is, from a comparative static point of view, an interesting economic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Nevertheless, farmers often do not integrate SRC into their land us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version to SRC can be seen as an investment, it seems as though farmers do not act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investment theory. A relatively new approach which could help to explain farmers’ inertia is the real options approach (ROA). Compared to the classical investment theory, the investment triggers in general, and conversion triggers in particular, of the ROA are shifted upwards. We want to know if the ROA could be an explanatory approach for farmers’ inertia to integrate SRC into their land use. To do this we develop 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nversion triggers at which farmers should switch from rye production to SR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rsion trigger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OA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lassical investment theory. In addition, it is shown that risk-averse farmers should convert earlier from rye production to SRC than risk-neutral farmer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n explanatory potential of the ROA for famers’ inertia concerning the conversion to SRC.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0~2015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从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单一格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普者黑岩溶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林地、农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湿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2005~2010年湿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率达到39.2%;整体景观类型破碎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蔓延度指数增加,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20.
新平县国土总面积 4 2 99 6 4km2 ,由于地形陡峭 ,高差悬殊 ,山区面积占 98% ,其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33 5 %。因此 ,退耕还林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是防灾减灾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计划用 10年时间 (2 0 0 2~ 2 0 10年 )分两阶段完成退耕还林 790 0hm2 ,发展生态林、竹林、核桃、印楝等经济林 ,届时可以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并增加森林覆盖率 1 88个百分点。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