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揭示不同带距防护林对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防护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300 m带距>150 m带距;风速对林网内防风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单一的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基于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占地,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在绿洲内部配置300 m带距防护林综合效应最佳,既能发挥较好的防风效能,又能兼顾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沙区防护林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河西走廊防护林建设起步早,发展快,防护林类型齐全,研究内容广泛,在我国西北风沙地区具有代表性意义。河西走廊防护林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系统性,微观的研究成果多,有害风速的界限不明,防风作用多是在随机风速下得出的结论。今后主要应加强系统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各种防护林整体防护效益的途径,并在系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防护林建设起步早、发展快,防护林类型齐全,研究内容广泛,在我国西北风沙地区具有代表性意义,河西走廓防护林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系统性,微观的研究成果多,有害风速的界限不明,防风作用多是在随机风速下得出了的结论。今后主要应加强系统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各防护林整体防护效益的途径,并在系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防风阻沙规律及防护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绿洲边缘及内部营造农田防护林最重要的作用是降低风速、控制农田土壤风蚀、防止或减轻地表起沙和风沙入侵,为农业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绿洲农田防护林是绿洲防风阻沙、控制风蚀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之一,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定位观测实验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结构类型的防护林防风阻沙的基本规律及防护效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南疆经济林核桃为农田防护林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棉花出苗防风效果、表层土壤温度及幼苗素质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核桃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减少风沙致死棉苗比例,增加土壤表层温度,提高棉花出苗率,棉花减产量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通过核桃农田防护林对棉花出苗防风效果及产量的研究,为南疆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武川县二份子乡5种不同类型(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油松柠条混交)人工林的风速流场与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研究了其防风效果以及土壤改良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在不同对照风速条件下,不同类型人工林均对风速具有减弱作用,并且在林带间形成风影区和加速区。②在距地面0~2m高处,5种林带防风效果中柠条与沙棘对近地表风速防空效果好,油松和樟子松对1~2m高度的风速防控较好,综合表现最好为柠条油松混交林,其1~2m处风速流场线随着带数的增加抬升比灌木林的更为明显,并且3带后已经可以稳定控制带间风速。③5种类型的人工林相较于草地均对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其中柠条油松混交林对于土壤改良效益要优于另外4种类型的人工林。明确的树种与配置可为今后建设人工林防护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灌区2种杨树2种主林带间距防护林内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间距内,新疆杨最大降低风速39.35%,最低降低风速23.10%,平均降低风速33.58%;小美旱杨最大降低风速40.68%,最低降低风速31.92%,平均降低风速36.09%。经方差分析,2种杨树在200m间距内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小美旱杨优于新疆杨。从水文效应、热力效应方面分析,无论新疆杨还是小美旱杨,100m主林带间距和200m间距对水文效应和热力效应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小美旱杨防护林优于新疆杨防护林,200m间距优于100m间距。  相似文献   

8.
台风是影响我国沿海及内陆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为了探索、了解沿海防护林对登陆台风强风过程的湍流特性的影响及其防风效应,本研究利用设置在南沙沿海防护林临海边和相距70 m的林内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了2012年的1208号"韦森特"台风过程中气象因子的时程变化,重点分析了"韦森特"台风过程强风时段的平均风速和风向特征。研究发现"韦森特"台风过程的风速时程曲线出现两次极值风速,呈M型变化,强风风向角出现大幅度的转换;南沙沿海防护林对"韦森特"台风最大风速减弱系数为0.58,对整个台风过程的风速减弱系数为0.7,林内和海边的平均湍流强度比值为1∶2.25,南沙沿海防护林对"韦森特"台风的防风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防风阻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疏透型次之,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在林带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林带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林带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防护林可降低地表输沙量,且林后输沙量下降比例大于林前。  相似文献   

10.
防风效益是防护林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效益。该研究通过分析徐淮平原的典型区域宿迁泗洪县陈圩林场近1 a内的风速实时监测数据,比较研究该农田林网新造林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新造林具有一定的防风效果。在背风面的1 H(树高)—20 H内,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林带防风效能逐渐提高,新造林的迎风面1 H和背风面1H的风速频数百分比差异不大,建议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应对该林带的风速进行长期实时监测,为农田林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盐池县旱作农田防护林结构及防风阻沙效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宁夏盐池沙地风蚀严重的现状,对当地的农田防护林(片状灌木林、带状灌木林、带状乔木林)的防风阻沙效能进行了实地观测.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起沙风速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的稀疏沙质草场起沙风速明显大于旱作农田及流动沙地的起沙风速;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阻沙效能不同,就研究对象而言,防风阻沙效能的顺序为:小叶锦鸡儿片林>白榆林带>沙柳林带.  相似文献   

12.
磴口绿洲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防风效应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磴口绿洲防护林冬季相不同配置模式的7个典型林网进行防风效应和经济效益测算,得出:乔木防护林防风效能和气流均一性优于小乔木和灌木:在结构良好的乔木林网中,蓄积存量达到30m^3.hm^2即可保证林网具有可靠防风效益;在防风效能、蓄积生产率以及经济投入方面,窄带密集渠道林明显优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宽带防护林。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退化海岸防护林更新,提升防风功能,在沙质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引种8个树种进行林下套种试验,并对其生长及防风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沙质海岸带虽然风大干旱、土地贫瘠,但台湾海岸防护树种和部分乡土树种在林下套种中,生长效果及防风效能均表现良好。引进树种均能较好适应沙质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立地环境,造林成活率均达80%以上,其中台湾栾树(Koelreuteria elegans)、台湾海桐(Pittosporum formosanum)、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海檬果(Cerbera manghas)和潺槁木姜子(Litsea cubeba)5个树种套种5年的保存率均在80%以上;生长量、防风效能最好的为台湾海桐和水黄皮,可以在沿海防护林更新改造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金山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市金山区针对沿海化工城的环保需要,规划建设了完善的防护林体系。经测定,化工隔离防护林有减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乙烯等废气污染、滞滤粉尘和消减噪声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效益,能显著调节空气温、湿度,减低风速及改善小气候的效益,有释放空气负离子和减少空气含菌量的生态保健效益和繁衍生物、强化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文中提出了优化防护林树种配置和林带布局的途径,提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防护林综合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兴久村防护林体系防风效应研究,得出通风结构林带背风面,迎风面和平行风面平均降低风速分别为22.1%、8.4%和8.08%;林网内平均降低风速16.1%;片林周围平均降低风速13.2%,片林内平均降低风速50.O3%。  相似文献   

16.
运用层次分析法优选临夏北塬农田防护林树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对农田防护林体系有重要影响的树种适应性、树种防护效果和社会经济状况3大类13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所选10个树种(或无性系)进行优选评价.结果表明,在影响优选评价因子中,树种的保存率贡献率最大,说明选择适生树种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成功的前提;防护效果评价因子,尤其是树种的防风效果,是农田防护林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综合防护效益的关键,对优选分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考虑农村社会经济方面因素,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优选评价结果.10个树种(或无性系)优选评价排序为:苏柳J172>苏柳J369>苏柳J194>青刚柳>准噶尔柳>二白杨>新疆杨>河北杨>三倍体毛白杨BT85>三倍体毛白杨B1008.  相似文献   

17.
2013年3月25—26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武汉召开"948"项目验收会,对福建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沿海防护林优良阔叶树种及配套技术引进"项目(编号:2008-4-03)进行验收,验收委员会各位专家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效汇报后,一致认为,该项目从台湾引进的沿海防护林优良阔叶树种及配套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筛选出适合沿海沙地不同生境生长的林投、台湾海桐、台湾栾树、海檬果、水黄皮等一批优良的防护林阔叶树种,从而改变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树种单一、林带结构简单、防护功能逐渐减弱的现状,对于丰富海岸造林树种,提高沿海防护林防风效益和景观多样性,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果园防护林的效应及营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园防护林具有降低风速、调节温湿度、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果树花期霜冻防御、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树生长发育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营造果园防护林应选择适宜的树种、合理规划并科学栽植。  相似文献   

19.
影响农田防护林防风效益的主导因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半干旱风沙区单林带、林网、林农间作、片林等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结构和防风效益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疏透度、林带间距、树高与林带宽度的比值、单位面积树冠体积分别是影响各类防护林防风效益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单林带最佳结构时的疏透度为0.3,有效防风距离为树高的13.8倍。  相似文献   

20.
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测定了3种配置仿真防护林带的水平与垂直方向风速变化,分析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2种非均匀配置防护林带风速降低的观测点分别为84.61%和82.00%,而均匀结构防护林风速降低的测点只有74.61%。在水平方向,非均匀结构防护林的前高后低型配置的林带风速降低最大区域出现在林带后树高的2~4倍和林带前1.5~2倍树高范围,有2个风速明显降低区;前低后高型仿真防护林则在树高的1~2倍,而均匀结构林带的风速降低区在林带后树高的4~5倍范围。在垂直方向,前高后低型林带的风速降低最大区域为树高0.5~1倍树高范围,前低后高型林带的风速降低最大区域在0.5~0.75倍树高范围,均匀型林带的风速降低率较大区域高度为0.75~1倍树高范围。防护林组成前高(3行)后低(3行)非均匀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能相对均匀结构较大,是一种相对较优的防护林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