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僵菌和绿僵菌在不同侵染方式下对棉铃虫幼虫致死效应的差异。【方法】室内配置不同浓度白僵菌和绿僵菌孢悬液,采用浸渍法和饲喂法对棉铃虫三龄幼虫进行处理,统计死亡率及体重。【结果】白僵菌和绿僵菌孢子悬浮液经体壁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和73%,经消化道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为38%和65%,与对照相比,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室内条件下白僵菌和绿僵菌两者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是,浓度越高对棉铃虫的致死效率和体重控制效果越好,且4×107 孢子 /mL浓度的绿僵菌和1.5×108 孢子/mL的白僵菌是防治棉铃虫幼虫的经济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二色胡枝子提取物(Extractive of Lespedeza bicolor,LBE)对肉仔鸡屠宰性能、脂类代谢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500 只健康1 日龄商品代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10 组,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42 d。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1~3 组饲喂基础日粮加二色胡枝子粗提物90、100、110 mg/kg;4~6 组饲喂基础日粮加二色胡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60、70、80 mg/kg;7~9 组饲喂基础日粮加二色胡枝子正丁醇萃取物60、70、80 mg/kg。【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二色胡枝子提取物对肉仔鸡的屠宰性能没有影响(P﹥0.05);(2)添加二色胡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肉仔鸡的脂类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其中添加正丁醇萃取物70mg/kg可显著降低LDL-C 水平(P﹤0.05) 3周龄时降低31.90%,添加二色胡枝子粗提物110mg/kg可显著降低了LDL-C 水平(P﹤0.05), 6周龄时降低36.70%,添加二色胡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80mg/kg及正丁醇萃取物60mg/kg组可显著提高6周龄时肝脏MDH活性(P﹤0.05),分别提高了43.98%和36.96%;(3)添加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能够显著增加肉仔鸡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其中添加二色胡枝子正丁醇萃取物80 mg/kg使肉仔鸡6周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31.09%和37.61%。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瓜果腐霉在液体培养基中所产生粗毒素的具有除草活性成分的组成及结构,本研究对具有除草活性毒素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瓜果腐霉培养滤液分别用乙酸乙酯、石油醚、三氯甲烷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制备粗毒素,用薄层层析法对粗毒素进行分离,再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制备得到除草活性成分,通过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粗毒素活性最高;以Rf值为0.19的物质除草活性最强,对马唐的生长抑制作用达到5级;通过化学信息分析表明该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结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瓜果腐霉在液体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组分之一,具有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4.
安徽西南部家蚕白僵病病源及传播途径追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安徽西南部家蚕白僵病菌株来源和传播途径,控制蚕病流行。【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西南潜山的病蚕、蚕室及其周边桑园、农田及松林的70株球孢白僵菌进行聚类分析和三维主坐标分析。【结果】该地区的球孢白僵菌为优势性明显的异质种群;6个类群中仅主病源第II-1类群和次病源第IV类群引起家蚕的地方性白僵病,与用于防治松毛虫的菌株及在附近松毛虫种群中自然流行的土著菌株关系较远。生物测定表明,使用松毛虫分离株使家蚕死亡25%的LC25、LD25和LT25分别为使用家蚕分离株使家蚕死亡75%的LC75、LD75和LT75的1 327、1 378和1.5倍。【结论】鉴于松毛虫分离株明显的寄主专化性,在该蚕区使用由这类菌株研制的白僵菌杀虫剂防治松毛虫对蚕业是相对较为安全的。另外,当年夏秋季蚕室附近螳螂种群的白僵病大流行与家蚕白僵病无关。  相似文献   

5.
丁建海  杨敏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90-11890,11893
[目的]分离扁蓄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方法]采用液-液分配萃取法分离扁蓄乙醇粗提物的活性物质,以小菜蛾为试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杀虫活性跟踪测试,计算萃取率、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扁蓄粗提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为0.0118g/ml。扁蓄乙醇浸膏的石油醚萃取部位的活性最强,得率最高,为21.80%,各溶剂萃取率大小依次为石油醚>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各萃取物的活性为石油醚>氯仿>正丁醇>乙酸乙酯>水。石油醚萃取物72h对小菜蛾的3龄幼虫触杀活性最高,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7%、96.6%。[结论]扁蓄对小菜蛾具有很高的触杀活性。扁蓄的杀虫活性物质为一类小极性的化合物,在粗提物中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杀天牛毒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白僵菌代谢物中分离对天牛有毒性的蛋白,并测定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方法】从球孢白僵菌培养滤液中分离蛋白类代谢物,以重要林业害虫松墨天牛幼虫为试虫筛选毒蛋白,对筛选的毒蛋白进行PAGE电泳后转至PVDF膜上,测定其末端氨基酸序列。【结果】从白僵菌代谢物中共分离出5种毒蛋白,其中毒性最强的是PrBb4蛋白,其对松墨天牛幼虫的致死率为56.67%。PrBb4蛋白N-末端起始的5个氨基酸序列为谷氨酸(Glu)→脯氨酸(Pro)→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结论】白僵菌代谢物中含杀天牛毒蛋白PrBb4,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Glu→Pro→Ser→Ile→Val。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红河地区两个菠萝品种(巴厘和卡因)香气成分的特征,为提高果实品质和集成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菠萝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别各成分,比较两个菠萝品种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巴厘品种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辛酸甲酯、己酸甲酯、癸酸甲酯、己酸乙酯、4-辛烯酸甲酯、辛酸乙酯、3-甲硫基丙酸甲酯等,还有少量的Z-3,7-二甲基-1,3,6-辛三烯、古巴烯、α-依兰油烯等;卡因品种仅检测出少量的己酸甲酯、辛酸甲酯、(3Z,5E)-1,3,5-十一碳三烯、1,3,5,8-十一碳四烯、α-依兰油烯、古巴烯等成分,除了(3Z,5E)-1,3,5-十一碳三烯在巴厘品种中检测不出来外,其他香气成分含量远低于巴厘品种。【结论】云南红河地区两个菠萝品种的香气成分以酯类为主,且巴厘品种的香气成分和含量远高于卡因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鸦胆子去油后废渣的抑菌活性成分,为开发生物药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滤纸片法等测定鸦胆子废渣粗提物及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禾谷镰刀菌、茄子黄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等18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并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对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在10 mg/mL浓度下鸦胆子甲醇提取物仅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为33.33%;但在5 mg/mL浓度下其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明显,对12种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苦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5.71%、56.47%和51.72%,对应的致死中浓度(EC50)分别为2.65、3.48和2.10 mg/m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火龙果溃疡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浓度为2.5000 mg/mL时抑制率达100.00%;在紫外光和自然光条件下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稳定。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catechol(1)、benzofuran-2-carboxaldehyde(2)、1H-Indazole(3)、vanillic acid(4)、cleomiscosin A(5)等5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鸦胆子中分离获得,但化合物1、2、4和5对供试火龙果溃疡病菌、苦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均无显著抑菌活性(P>0.05)。【结论】鸦胆子废渣中含有抑菌活性成分,在植物病害防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云南澜沧县思茅松林虫生真菌多样性组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思茅松林虫生真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2020年,采用踏查法对云南省澜沧县思茅松林内被虫生真菌感染的罹病虫体进行采集,采用划线法和弹射法对虫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方法对虫生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物种组成看,云南省澜沧县思茅松林虫生真菌有5属9种,分别为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绿僵菌属黄绿绿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棒束孢属细脚棒束孢和环链棒束孢、虫草属高雄山虫草、线虫草属下垂虫草和蜂头虫草,其中球孢白僵菌和细脚棒束孢为优势种,相对多度分别为44.09%和33.33%。从物种多样性分析来看,澜沧县思茅松林下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分布均匀,垂直地带分布特征明显。从侵染寄主昆虫种类看,球孢白僵菌的寄主范围最广,共16种,其中鞘翅目昆虫占侵染个体总数的41.46%,叶甲被侵染的数量最多,占29.27%;细脚棒束孢和环链棒束孢的侵染寄主主要为松毛虫和鳞翅目蛹,其中细脚棒束孢的侵染寄主中鳞翅目蛹数量最多,占58.06%;白僵菌、棒束孢和高雄山虫草均可感染松毛虫,白僵菌和绿僵菌均可感染金龟子和膜翅目蚁科。【结论】云南澜沧县思茅松林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优势种为球孢白僵菌和细脚棒束孢,在松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潜力,应加强对球孢白僵菌和细脚棒束孢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凤丹种子胚乳中内源抑制物质活性及其成分组成,为了解其休眠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分离萃取凤丹胚乳中的内源抑制物质,对4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甲醇)萃取液和水相进行白菜种子发芽试验,确定发挥抑制作用的优势组分,并对其成分进行GC-MS分析。【结果】凤丹种子胚乳各有机溶剂萃取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苗高生长、根长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物质活性存在一定差异。4种有机溶剂萃取液中抑制作用最强的是乙醚组分,其次是甲醇组分,再次是乙酸乙酯组分。利用GCMS方法从乙醚组分中共检出6种物质,主要为乙酸(66.661%)、甲酸(25.996%)、乙酐(2.399%)、苯酚(2.217%)等;从乙酸乙酯组分中共检出11种物质,主要为乙酸(56.343%)、甲酸(14.772%)、DL-3-乙基乙酸丁酸酯(6.266%)、乙酐(4.834%)等;从甲醇组分中共检出33种物质,主要为苯甲酸(32.631%)、1,3-二羟基丙酮(10.997%)、5-羟甲基糠醛(8.964%)、乙酸(5.751%)等;这些物质中被证实有抑制活性的是乙酸和苯甲酸;GC-MS检出物主要为有机酸类、酮类、酯类和醛类等,不同组分中相对含量高的均为有机酸类物质。【结论】乙醚萃取液中的化合物可能是导致凤丹种子萌发受抑制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日粮中不同赖氨酸和蛋氨酸比例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健康的荷斯坦断奶犊牛,按体重和出生时间随机分为4组,限量饲喂4种不同日粮,即对照组日粮(粗蛋白为14.67%),3种赖氨酸和蛋氨酸比例分别为2.5:1、3.0:1和3.5:1的日粮(粗蛋白为12.02%),试验期为8周.在试验...  相似文献   

12.
王立新  王森  郜爱玲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4081-4087
【目的】研究扁桃胶的氨基酸和单糖组成以及多糖结构。【方法】利用离子色谱仪测定扁桃胶的氨基酸和单糖组成;采用红外色谱仪分析多糖结构。【结果】扁桃胶的氨基酸成分为Arg、Ala、Thr、Gly、Val、Ser、Pro、His、Phe、Glu、Asp、Tyr等12种氨基酸。其中Thr含量(百分比)最高,为47.89%。扁桃胶的单糖主要由葡萄糖醛酸、木糖和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的鼠李糖和海藻糖,这6种成分的摩尔比为24.35﹕9.25﹕33.75﹕31.60﹕0.74﹕0.31。初步推断扁桃胶的多糖主链结构可能由1,6-linked Galp和1,4-linked Araf构成;非还原性末端基团为1-linked Fucp、1-linked Ribf或1-linked GluA;分枝点主要位于1,2,6-linked Galp上。【结论】本研究可以作为扁桃胶深度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晚疫病菌毒素与寄主品种抗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 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毒素介导下可能存在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4种纤维头对草莓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对草莓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和质谱数据的自动鉴定方法,为草莓品质育种及其深加工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检测成熟草莓果实中的香气成分。【结果】在成熟草莓果实中共检测到97种香气成分,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酮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分别占已检出香气成分总数的42.3%、13.4%、10.3%和6.2%。草莓的特征香气成分至少有8种,根据贡献大小,依次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沉香醇、呋喃酮、丁酸甲酯、己酸甲酯、2-庚酮和橙花叔醇。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的灵敏度最高、检出的物质最多,其余依次是100μm PDMS纤维头、85μm PA和7μm PDMS。4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对酯类物质均有较好的萃取效果,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对酮类、萜烯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的萃取效果明显高于其它纤维头。【结论】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较适用于草莓香气成分的萃取。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处理鉴定质谱数据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速度快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与丽蚜小蜂(E. formosa)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寄主植物,温室白粉虱为寄主昆虫,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以10 : 0、8 : 2、5 : 5、2 : 8及0 : 10进行混合释放,每20 d抽样1次,调查浅黄恩蚜小蜂、丽蚜小蜂及粉虱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2种寄生蜂以不同比例混合释放60 d后,丽蚜小蜂在寄生蜂中的百分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同比例混合释放或单独释放,均能将粉虱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5 ES﹕5 EF混合释放后,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的百分率始终高于83%,对温室白粉虱表现出长期稳定的控制效果。【结论】在温室白粉虱作为重要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并不能竞争取代丽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的存在没有干扰粉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菌种发酵对藜麦蛋白质特性及脂质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莎  邢洁雯  王晓闻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0):2045-2054
【目的】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对藜麦蛋白质水解及脂质变化的影响,为藜麦发酵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藜麦为原料,加入不同菌种(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菌)进行发酵,通过测定蛋白水解指数、蛋白质各组分、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及脂质构成来判定发酵效果,确认哪种微生物更有利于藜麦营养成分的转化。【结果】 经酵母、植物乳杆菌、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合菌发酵后,藜麦蛋白质水解指数均有所升高,且主要是清蛋白和球蛋白发生了水解。发酵后藜麦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显著,尤其是必需氨基酸。酵母发酵藜麦更有利于蛋白质、多肽等水解成氨基酸。通过发酵处理,藜麦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更为接近1﹕1﹕1;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含量降低,但磷脂等功能脂的含量有所提高,且有酵母菌参与更有利于上述转化。【结论】 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发酵过程中主要水解藜麦清蛋白和球蛋白成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且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两种菌发酵后都有利于增加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含量,且提高磷脂的含量。经酵母发酵,更有利于改善藜麦营养。  相似文献   

17.
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AFLP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基因定位是遗传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大阳AB系’和大白菜系列初级三体为材料,对决定大白菜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ms)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筛选,旨在为其分子克隆和遗传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采用初级三体遗传分析和χ2测验法,分子标记采用AFLP分析方法。【结果】大白菜‘大阳AB系’的雄性不育系(msms)×大白菜系列初级三体(Tri-1、Tri-2、Tri-3、Tri-4、Tri-5、Tri-6、Tri-7、Tri-8、Tri-9)的9个杂交组合中,F1均为可育株;从F1选出三体植株进行自交和测交,其自交子代(F2)和测交子代(Tc)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只有Tri-4表现为15.5﹕1(F2)和3.24﹕1(Tc)、不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分离比例(3﹕1和1﹕1),其它三体在2.60﹕1~3.76﹕1(F2)和0.81﹕1~1.48﹕1(Tc)、均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分离比例(3﹕1和1﹕1),这表明该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Tri-4的遗传表现一致,即确定该雄性不育性的基因位于大白菜4号染色体上。基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的三体遗传分析表明,该雄性不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点区域,通过对124个AFLP引物组合的筛选,初步获得了一个与雄性核不育基因位点连锁的AFLP标记E34M49(398 bp),遗传距离约为1.2 cM。【结论】利用初级三体遗传分析首次将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利用茶皂素和丝兰皂苷混合物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内纤维降解菌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2×4因子体外培养试验设计,因子一为对照组(不添加皂苷)和添加皂苷组(添加0.3%茶皂素和0.03%丝兰皂苷的混合物),因子二为不同精粗比水平(20﹕80、40﹕60、50﹕50及60﹕40),研究不同精粗比以及皂苷条件下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茶皂素和丝兰皂苷的混合物能降低瘤胃pH,且精粗比为20﹕80时差异极显著(P<0.01);能够增加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的浓度,但从各成分所占比例来看,茶皂素和丝兰皂苷混合物的添加降低了乙酸和丁酸的摩尔百分比例,增加了丙酸的摩尔百分比例,因此降低了乙酸/丙酸;能够降低原虫真蛋白产量而细菌真蛋白产量提高,细菌与原虫的比值提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精粗比条件下,添加皂苷组产琥珀酸拟杆菌的相对数量均比非添加组高,除精粗比为20﹕80时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它精粗比状态下差异极显著(P<0.01);除精粗比为40﹕60时外,其它精粗比状态下添加皂苷组白色瘤胃球菌和黄化瘤胃球菌的相对数量均比非添加组高。【结论】添加皂苷有降低瘤胃液中原虫总数和pH的趋势,并能够降低原虫真蛋白产量而提高细菌真蛋白产量。茶皂素和丝兰皂苷混合物对瘤胃发酵模式和瘤胃内纤维降解菌变化有一定影响,其作用效果受培养底物精粗比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开发一系列高通量、低成本的桃重要性状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标记,包括果皮有毛/无毛、果形扁平/圆形、果肉硬质/非硬质、DBF(Dominant Blood Flesh)红肉/非红肉、抗/感蚜等5对性状,加速桃优良品种培育,缩短桃育种年限。【方法】 本研究在控制这些性状的候选基因及位点附近300 kb内,利用已有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序列比对,开发KASP标记,对已知表型的桃种质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验证,最终获得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结果】 利用开发的5个性状的KASP分子标记对桃杂交分离群体和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标记鉴定结果与已知表型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其中,杂交群体中果皮有毛/无毛性状分离比例为30﹕30,果形扁平/圆形分离比例为31﹕29,果实硬质/非硬质分离比例为27﹕26,抗蚜/感蚜分离比例为49﹕46,均符合孟德尔遗传1﹕1的分离定律。【结论】 开发的KASP标记可高效检测桃果实外观、抗性、肉质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在基因型鉴定、亲本选配和杂种后代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不同品种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番茄红素、瓜氨酸和VC等功能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西瓜功能物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西瓜品质改良、功能西瓜育种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不同西瓜品种为对象,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番茄红素、瓜氨酸和VC等功能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红瓤西瓜果实番茄红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积累呈“S”型曲线变化;幼果番茄红素含量较低,着色期急剧增加,完熟期达到峰值。(2)西瓜幼果瓜氨酸含量较低,随果实发育瓜氨酸缓慢积累,果实膨大期含量有所减少,随后大幅度增高,接近完熟达到峰值,过熟期含量缓慢减少。(3)幼果期总VC含量较高,随着果实发育有所积累并达到第1个峰值,果实膨大期迅速下降到最低值,随后迅速积累,完熟期达到第2个峰值,过熟期缓慢下降;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也符合同样规律,即西瓜果实发育过程总VC、还原型VC(AA)和氧化型VC(DHAA)的含量均呈“M”曲线变化,第2峰值大于第1峰值;达到峰值时,不同品种西瓜果实还原型VC﹕氧化型VC≈1—2﹕1。【结论】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和VC含量在完熟期达到峰值,瓜氨酸含量在接近完熟期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