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尹雪群 《四川蚕业》2006,34(3):32-32,9
目前秋蚕分为中秋蚕和晚秋蚕。8月中旬收蚁的蚕为中秋蚕,9月上旬收蚁的蚕为晚秋蚕。秋蚕的饲养好坏,主要决定于叶质、气候条件和桑蚕病虫害,其次是蚕品种、技术设备条件等,因此,养好秋蚕,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叶质和桑蚕病虫害等的发生特点,抓住关键,掌握时机,创造条件,努力做好各项技术处理,夺取秋蚕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
周贤满 《广西蚕业》2006,43(4):68-68
请看以下附表:附表健康蚕与病态蚕对照预测方法健康蚕病态蚕看蚕体发育同批蚕发育大小整齐发育明显不齐,小蚕无光泽,体皮松软/、看蚕.看蚕体色青白有光色发黄色,无光泽,甚至有病斑看体态蚕体均匀,尾角竖起蚕体肿胀,或胸部透明发黄,尾部缩小,尾角下垂看动态用口吹蚕体,  相似文献   

3.
叠式蚕框育蚕,操作方便,程序简化,蚕房、蚕框消毒方便,节省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便于集中管理,提高共育室及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小蚕共育质量,是取代传统蚕框育蚕的良好的育蚕方式。  相似文献   

4.
1 小蚕共育的内涵、历史与组织形式   1.1 小蚕共育的内涵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养蚕措施,是蚕桑生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济饲育形式。   1.2 小蚕共育源远流长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约在1930年前后提出对小蚕共育实行补助奖励政策,到1960年前后,实行小蚕共育的占养蚕户数的43.9%,到1980年,共有小蚕共育所2514个,占养蚕户数的91.8%,日本由于普及了小蚕共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化病、脓病等受害蚕茧的比例显著下降,使蚕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关蚕业学校和机关,曾在农村创办了小蚕共育组织,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关消毒药品、加温燃料、桑叶、人工费用、蚕室蚕具租费等,均按参加共育的蚕种张数进行分摊。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小蚕发育强健,饲养成绩好,费用又比独自饲养低,因此,自愿参加者日众。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小蚕共育得到更大发展,共育规模比过去大,共育组织几乎遍及各蚕区。   1.3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新民  张军 《四川蚕业》2013,41(3):59-59
养蚕不消毒,蚕子养得哭。蚕房不通风,蚕儿闷出脓。养蚕不除沙,蚕儿要喂趴。小蚕靠火养,大蚕靠风养。小蚕保苗,大蚕壮膘。夏秋天气热,蚕儿闷不得。  相似文献   

6.
玉林市夏秋蚕饲养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永 《广西蚕业》2009,46(2):22-23,26
玉林地区夏秋蚕饲养量在逐年增多,但夏秋蚕期气候条件恶劣、叶质较春季差、夏秋蚕易暴发蚕病,因此,要养好夏秋蚕必须根据夏秋蚕的饲养特点,抓住关键点,掌握恶劣环境条件对蚕体生长发育影响的规律性,把握时机,创造条件,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各个技术环节,才能夺取夏秋蚕的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7.
植明华 《广东蚕业》2005,39(2):10-12
乳源蚕区夏秋蚕期因蚕病造成蚕茧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文章概述了乳源县夏秋蚕期的蚕病危害状况和发生种类,分析了蚕病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对乳源夏秋蚕期蚕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浅议夏秋蚕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晏君 《四川蚕业》2003,31(2):40-42
说起饲养夏秋蚕,广大蚕农会自然想到,夏秋蚕不好养,蚕病多,蚕茧产量低。夏秋蚕为什么不好养?其原因是:夏秋蚕气候条件恶劣,病虫危害严重,桑叶质量差,养蚕环境留存病原多,易爆发蚕病。造成夏秋蚕单产低,蚕茧质量差,蚕农的经济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9.
推广小蚕共育技术 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统一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养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养模式。通过组织小蚕共育,充分发挥养蚕能手的作用,提高小蚕饲养水平,降低小蚕饲养成本,提高张产、茧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罗尤海 《蚕学通讯》2000,20(2):63-64
蚕种的集体催青和小蚕共育,已成为蚕桑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实行小蚕共育不仅能节省蚕室、蚕具及升温等设备,减少蚕用物资消耗,解决蚕农养小蚕难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培养技术力量,有利于统一技术要求,加强技术处理,贯彻科学养蚕技术措施,使蚕儿体质强健,为养好大蚕打下良好基础。小蚕共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茧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蚕农养蚕收入的提高,关系到蚕桑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搞好小蚕共育应抓好有关技术环节。l 狠抓蚕前消毒,确保蚕作安全 共育室及蚕具应在充分打扫、清洗、暴晒的基础上,进行化学药剂消毒。第一…  相似文献   

11.
对秋季蚕台饲养原蚕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保奎  王红恩  韩淑鸿  薛迪 《北方蚕业》2009,30(3):31-32,34
为了秋季饲养好原蚕,我们针对农村饲养条件较差,分散饲养且农户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果认为蚕台饲养原蚕是关键,加强环境、蚕室、蚕具、蚕体、桑叶消毒是保障,抓好技术培训、适时喂足喂饱是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秋期大蚕条桑1日3回育与当前蚕区片叶1日4回育的生成成绩一致,表明秋期大蚕采用条桑1日2回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许启文  黎文平  张义方 《北方蚕业》2012,33(3):28-29,32
对引进的春秋兼用新蚕品种春华、秋实进行试繁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其原种及一代杂交种的各项成绩优于对照种菁松×皓月,适宜在秦巴蚕区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0秋至2011春,对参加全国鉴定任务的9对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介绍其饲育成绩及饲育特点,并对各品种进行简要的概评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春季、秋季,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以菁松×皓月为对照种,按照《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家蚕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工作细则(2017修订稿)》要求,结合实验室蚕种催青、蚕期饲育、茧期调查、鲜茧烘干、丝质鉴定等过程,对参鉴品种进行简要概评和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桑品种与现行原蚕品种饲育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优化原蚕饲养的营养条件,提高蚕种繁育质量,对几个实用桑品种饲养的原蚕饲育成绩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用几个实用桑品种分别饲养原蚕,其发育经过及幼虫生命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无明显差异;但死笼率有育151号较高,新一之较低的倾向。综合原蚕饲养的茧质和卵质成绩初步认为,春期原蚕繁育用桑适宜选择的桑品种依次为育71-1、湖桑32号、育151号、新一之濑;秋期原蚕繁育用桑适宜选择的桑品种依次为新一之、育71-1、湖桑32号。  相似文献   

17.
通过春夏两季对贵蚕8号原蚕的饲养比较,结果显示:原蚕中系茧质优,叶丝转化率高,日系幼虫期的抗性比中系强,且健蛹羽化率明显高于中系。贵蚕8号的原种繁育特点,中系应以丝质选择为重点,对环境、叶质的要求高;而日系原蚕的繁育,对环境、叶质的要求低,在较高温度下繁育,更有利于巩固其抗高温的特性。对交原种的卵、蚕、蛹、蛾各阶段的发育进度基本一致。发蛾调节较容易,无须在饲养前调整出库日差。  相似文献   

18.
适合亚热带蚕区饲养的三眠蚕育种材料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适合亚热带蚕区生产高品位生丝的家蚕品种,根据家蚕眠性遗传机制,利用杂交育种及显性三眠纯合技术,将超细纤度三眠蚕品种与夏秋蚕品种杂交育成Z3等细纤度三眠蚕材料,再与多丝量春用蚕品种杂交,初步育成了Z3.C3等纤度为2.44 dtex、全龄经过短、体质强健、茧丝质优良的三眠蚕材料。采用选拔的三眠蚕材料初步组配的Z3×84Y2杂交组合的实验室饲养成绩为:全龄经过21 d,虫蛹率98.55%,全茧量1.75 g,茧层率22.47%,茧丝长1 354 m,解舒率88.15%,洁净95.3分,纤度2.6 dtex。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春秋两季,分别对4对家蚕新品种进行了农村饲养比较试验,调查了各品种蚕期饲养性状、茧丝质成绩等,了解其性状特点以及对湖北蚕区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并分析农村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徐杰  陈灵方 《蚕桑通报》2000,31(2):9-12
通过对现行10对主要蚕品种冷藏浸液蚕种采用常温浸酸的试验,得出在春制春、夏秋用蚕种采用常温浸酸法浸酸都可获得较高的实用孵化率的结果,可供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