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经济发展中的凉州区的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非农GDP产值两个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并对非农GDP进行重新界定,采用改进的脱钩分析方法。[结果](1)凉州区2001—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呈现出7种状态,即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衰退连接、弱脱钩、扩张连接,表现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状态期数合计占统计期数的40%,总体上有2个年期处于强脱钩状态;(2)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M形变化,呈现出"非理想状态—畸形状态—理想状态"的周期性变化,且凉州区近年来都表现为脱钩的理想状态,经济发展摆脱了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结论]对非农GDP进行了重新界定,改进了脱钩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凉州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基于脱钩模型对2006—2018年经济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临界状态、耦合状态)进行判定。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运用ArcGIS, OpenGeoDa软件对脱钩状态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差异及格局演化特征分析。[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整体的脱钩系数偏低,空间相关性较弱;在2006—2010年和2014—2018年脱钩系数主要表现出空间正相关,2010—2014年期间主要表现出空间负相关;从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分析得出,研究区各区县之间的脱钩状态显著性较弱;研究区在3个研究时间段的脱钩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倒"V"型发展趋势。[结论]2006—2018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波动较大,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雯雯  梅昀  陈银蓉  张苗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172-175,181
[目的]分析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为促进郑州市低碳经济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郑州市2002—2011年的数据,采用Tapio弹性分析法,选取了Tapio脱钩指标,构建了脱钩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002—2004年综合碳耗度与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强脱钩状态,2004—2005年为扩张负脱钩状态,2005—2010年处于弱脱钩状态,2010—2011年处于强脱钩状态。整体来说,2002—2011年郑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在强脱钩与弱脱钩之间波动。[结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冯智涛  刘珍环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6):257-264,281
[目的] 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动态,解析景观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协同的时空格局,为开展差异化的区域水土保持和城乡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脱钩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2000—2018年中国355个市域单元的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①中国不透水面持续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上基本不同步,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不透水面扩张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但东北和华北地区不透水面扩张速度相较于经济增长速度经历了从落后到超前的过程,弱脱钩类型占比下降了38.59%,负脱钩型占比上升了30.70%。不透水面与人口的耦合关系中,全国市域尺度的不透水面扩张基本超前于人口增长,其中华中、西北和西南等地最为显著,导致强负脱钩型占比增加了23.94%。②2000—2018年不透水面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随不透水面变化率的上升而降低。在增长25%以下的不透水面变化率区间内,不透水面—经济与不透水面—人口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显著的拮抗关系。[结论] 21世纪以来中国景观城市化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动态关系趋向不协调,未来应严格控制城乡不透水面向外蔓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分析2010—2015年内福建省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现状,判别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综合状况的脱钩耦合关系,揭示该区生态经济系统脱钩耦合特征。[方法]从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耦合关系理论体系构建出发,综合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改良脱钩耦合模型。[结果](1)支撑福州市区域发展所需的额外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2.89倍增长到2015年的3.37倍,足迹账户内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碳吸收地农地建成地林地草地水域;(2)3组脱钩耦合要素在各时段范围内的脱钩耦合类型均为脱钩型,未出现临界状态和耦合型。[结论](1)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状况总体较大,生态透支程度较高,在生态环境压力的内部结构中环境污染压力比重高于资源消耗压力并居于主体地位;(2)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尚处于可持续的范围中,但3组脱钩耦合要素的脱钩耦合关系呈现出差异化的时序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空间发展规律进行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基本处于脱钩状态,且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从产业类型上看,第一产业GDP与耕地以强脱钩为主且伴有弱脱钩和扩张性耦合状态;第一产业GDP与林地以弱脱钩为主且有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第二、三产业GDP与建设用地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结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永续脱钩的实现,不仅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还应立足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国土空间优化,并通过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全面建设生态空间,实现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的时间均衡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认识和合理评价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分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探讨性提出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间均衡概念,集成基于IPAT方程的脱钩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构建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间均衡指数,并以江苏通州为例,对其1986-2008年期间的建设用地扩张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年度尺度上,还是放宽到4 a时间尺度,通州建设用地扩张与GDP增长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协调性指数C1和C4均变化较大,说明协调关系仍不稳定;时间均衡指数E则呈现出了先是快速下降,而后略有提高的态势,表明就扩张速度自身变异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性关系视角来看,通州建设用地扩张的时间均衡态势不容乐观。该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区域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变化历程,可为科学认识和理解建设用地扩张过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以武威市为例,运用脱钩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武威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关系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武威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经历了扩张性耦合、弱脱钩和强脱钩3种状态,呈现出这3种状态的期数分别为2、10、1,分别占统计期数的15%、78%、7%。脱钩弹性总体曲线将研究期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2006~2009年、2010~2012年,具体分析每个阶段的走势以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武汉市2001—2013年建设用地与能源消耗数据,采用IPCC碳排放估算方法、Tapio脱钩分析、反弹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探究了二者的相关效应。结果表明:武汉市2001—2013年建设用地逐年不断扩张,2001—2005年扩张缓慢,2006—2013年开始快速扩张;能源消耗碳排放2001—2006年快速增长,2007—2013年增长速度出现波动;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仅5年表现脱钩,并未达到完全脱钩;推动能源消耗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建设用地扩张效应与财富效应,它们几乎抵消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减排效应。显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相关效应,为实现低碳发展,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有序扩张和减排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水足迹视角剖析平塘县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耦合作用机理,为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治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CROPWAT 8.0软件,测算平塘县2002—2015年农业水足迹,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平塘县2001—2015年农业发展与农业水资源利用脱钩态势。[结果](1)2002—2015年平塘县水足迹与生产总值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率波动性较大;(2)从Tapio脱钩弹性指数来看,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资源消耗关系尚不稳定,农业水资源不可持续性利用状态仍存在;(3)2007年为脱钩关系较为理想年份,其次是2008年,协调状况最差是2006,2002—2015年脱钩态势系整体上,呈倒U形变化趋势;(4)从面积来看,研究时段弱脱钩面积比重范围为0%~97.9%(2010年最大,2013年其次,2007和2011年最小),强脱钩面积比重范围为0%~100%(2007年最大,2008年其次,2010年最小),衰退脱钩面积比重范围为0%~49.7%(2011年为49.7%,其他年份为0)。[结论]总体上,平塘县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协调状况不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业生产中的6个方面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22年来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495.12万t增加到2014年的1 704.13万t,年均增长6.12%,总体上呈"高速—低速—高速—低速"四阶段演化特征,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3年的720.60kg/hm~2增加到2014年的2 080.23kg/hm~2,年均增长5.28%。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开始出现拐点,但不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随时间变化,从平均占比情况来看碳排放组成依次为农村用电、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和翻耕。运用Tapio脱钩模型计算了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结果显示,2004年前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呈现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和强负脱钩4种弹性特征并存,2004年后以弱脱钩为主导,占比81.82%,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河南省还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  相似文献   

12.
赵敏  狄东睿      黄光伟  时伟宇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298-310,321
为探究乌江流域经济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耦合关系,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流域69个区县2000—2019年的GDP和常住人口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ESDA-GIS和耦合指数,对流域内经济人口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20 a,流域常住人口从3 626.46万人减少至3 564.12万人,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13%;(2)县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差异增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县域空间分布重叠,均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南部;(3)经济重心、人口重心远离流域几何重心向流域西南方向移动;(4)经济人口耦合指数表明,流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协调性有所提高。综上,乌江流域区域发展不协调依然严峻,推动流域东北部区县发展,缩小流域东北部和中部—南部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提高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土地利用-碳减排-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广东省在“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广东省2003—2018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借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脱钩模型,评估了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影响脱钩情况的主要因素。[结果](1)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由2003年的2.39×10~8 t增加到2018年的6.72×10~8 t,碳排放总量增加4.33×10~8 t,年平均增长率达7.2%;(2)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总体变化为2003—2008年由0.948 3下降至0.296 9,2009—2015年由0.941 8先增至1.123 6再降至0.257 2,2016—2018年由0.471 9下降至0.416 8。脱钩关系大体经历了“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Ⅱ—绝对挂钩—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Ⅱ”发展过程,尚未形成稳定的脱钩状态;(3)从碳排放视角来看,产业结构和煤炭消费比例与脱钩关系的关联度为0.748,0.741,是主要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视角来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测算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脱钩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增减的影响及时空格局演化,为该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影响农业化学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运用K-means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993—2016年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农膜、农药和化肥投入分别于2012,2014和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23 a来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态势出现了从相对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并存到相对脱钩再到开始出现绝对脱钩趋势的转变;耕地效应是农业化学投入增加的主要推动力量,效率效应对农业化学投入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规模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从空间格局上看,豫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化学生产资料依赖程度较高,豫中和豫西北地区农业化学参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较低。[结论]整体上看,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了脱钩状态,但在区域内部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未来河南省应采取差异化的农业化学控制政策。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GeoDA模型分析了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之间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0年ESV与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10 a间,ESV变化与城镇化率变化、人均GDP变化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变化呈负相关。ESV与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之间高—低相关多分布中部,低—高相关多分布东南部和西北部,低—低和高—高相关分布较少且分散。ESV变化与城镇化率、人均GDP变化之间低—高相关和高—高相关分布北部和西北部,低—低相关分布中部。ESV变化与人口密度变化之间高—低相关分布中部,低—高相关和高—高相关分布北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4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GIS空间自相关和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基于31个县域单元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值由0.274 6增加到0.514 5,县域之间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少;2)2000—2010年城镇化由中等、低水平发展为中等、高水平,低城镇化地区由以鄱阳湖湖体为中心的"十字"分布缩小到"T型"分布;3)2000—2010年全局G系数由0.030 55上升为0.031 75,城镇化冷点集聚显著且呈现减弱趋势,热点增加迅速;4)人口和社会城镇化指数是主要的障碍指数,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单位面积非农产业产值、城镇用地占总面积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邮电业务量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脱钩”理论的江苏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占用的压力与基于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的耕地资源保护需求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对矛盾。该文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76-2009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定量评价了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并探讨了脱钩的原因。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面积近35 a以来呈持续降低趋势,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分别为0.38%与1.33%;耕地面积减少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加速,直到2006以后,递减趋势减缓。自"六五"至"十一五"以来,耕地建设占用与非农产业产值增长之间一直呈相对或绝对脱钩状态;脱钩指标Di显示,增加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耕地面积逐阶段递减,自"五五"期间的923.5 hm2/亿元减少到"十一五"期间的20.5hm2/亿元,表明经济增长对耕地占用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额、劳动力、技术进步投入的持续增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原因。随着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消耗将会更低,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望缓解。  相似文献   

18.
提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以江苏大丰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数据和驱动机制完成2025年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预测模拟,构建了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现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数量特征与时间过程的定量刻画,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关系的地理区域变化规律的客观表达,提出了新时期大丰区应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建设用地利用基本策略。结果表明:(1) 2016—2025年大丰区耕地、沿海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用地继续减少,建设用地增长32.47 km~2,侵占沿海湿地和水域以及向沿海扩张是主要特征;(2) 2000—2025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持续增长,镇级平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后由0.592(2000年)提升至0.665(2016年)和0.682(2025年),地区差别化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主体功能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3) 2000—2012年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总体处于强脱钩关系,2012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利用效率提升均放缓,总体表现为复钩和负脱钩关系。滨海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关系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滨海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框架与方法集成是兼顾建设用地扩张和效率提升研究课题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脱钩系数框架,以安徽省2002—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情况为基础,采用省级时间序列开展。依据2013年各市脱钩系数差异对安徽省的16个地市进行区域划分,详细剖析不同区域的脱钩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果]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态势,其中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偏强脱钩型,非农经济与建设占用耕地的脱钩态势仅仅在2005—2007年出现好转迹象,从2008年开始均出现反弹现象;2013年的脱钩情况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且脱钩类型分布情况与区域产业分工情况之间存在较强对应关系。[结论]政府应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和监管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从而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强脱钩。  相似文献   

20.
根据脱钩理论的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