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甘肃灌淤土土壤障碍因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方  李元寿  王文丽  武天云 《土壤》2004,36(4):452-454
灌淤土是甘肃省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地区主要的农业土壤,通过调查分析,灌淤土土壤障碍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理化性状、不良的土体构型及过高的地下水位。存在这 3 种不良因素的耕种土壤类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本文浅析了甘肃灌淤土土壤障碍因素,并提出了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2.
阿克苏市耕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掌握阿克苏市耕地地力基本情况和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运用GIS技术和综合指数法对阿克苏市耕地土壤进行了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市1,2,3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3.81%,绝大部分耕地处于中上等水平,耕地生产潜力总体较高.地力等级相对较低的耕地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盐渍化,其次是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锌和有效锰的含量相对较低.利用评价结果对阿克苏市现有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分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措施,实现了耕地改良利用分区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国情出发,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基本需求的必由之路。针对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研究了该区主要中低产田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提出了各类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4.
昭平县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华忠  黄庆裕 《土壤》2001,33(3):150-153,162
昭平县中低产田主要类型有浅 (粘 )瘠型、冷浸型、沙漏型、缺素型和酸碱型等 ,其障碍因素是多方面的 ,可以归纳为环境、物理和化学性障碍因素。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因地布局 ,优化良种搭配 ;因土改良 ,克服土壤障碍因素 ;诊土施肥 ,保持养分供需平衡 ;以及调节土壤酸碱度等。实施中做到物理、化学、生态等多项措施有机结合 ,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潜力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北省红黄壤区的发展潜力及其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本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提出了以(1)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2)搞好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结构;(3)增加物,技投入,改良中低产田等为主要方法,发展农村经济,实现高效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影响甘肃省酒泉市农业主要气象要素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成因及其对当地农业造成的影响的分析,提出在特定天气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安全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发展旱作农业是甘肃省提高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本文在叙述旱作农业在甘肃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旱作农业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发展旱作农业生产的四个结合与八条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主要通过手工劳作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效率极低。而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采用这种生产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介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土地改造潜力的现状,分析了该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水利化程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套生物农艺措施,改善土壤肥力;建立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等措施,以促进沧源县中低产田(地)改造。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玉门市中低产田现状,从增施有机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协调基肥与追肥的比例、推广绿肥种植、秸秆直接还田等综合改良技术,并按盐化僵湿型土壤、瘠薄型土壤、漏水漏肥型土壤、沙化型土壤分类提出了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35-36
<正>定西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0km~2,辖7个县168个乡(镇),总人口282.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1.40万人,人口密度139人/km~2;有耕地52.4万hm~2,其中山坡地占87%.全区分黄土丘陵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两个自然类型,中北部干旱区年降水量300mm,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无霜期仅120d左右,生态环境恶劣.长期以来,定西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67万km~2,占总面积的82.1%.据测算.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252.7t/km~2,严重的地方超过12000t/km~2;年均流失泥沙8786万t,相当于流失3.9mm厚的土层,每年有199万t氮、磷、钾随泥沙流失而流失.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定西地区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以旱灾为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由于区域生态长期失调,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  相似文献   

12.
中低山区管线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管线建设对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定量预测川陕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对大巴山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植被面积与生物量、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完整性产生的影响,对管线建设可能引起的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管线建设会使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并使植被面积及生物量有所降低,使土壤侵蚀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影响主要集中于建设期,多数是暂时的,可恢复的,基本不会改变中低山区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仍然具有完整的结构和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环渤海平原区粮食产出潜力与技术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基于山东环渤海平原区目前耕地资源、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现状,估算了该区域内30个县(市、区)的粮食产出潜力。结果表明: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新增粮食4.034 1×109 kg的潜力,具体技术途径为:①调整种植制度,通过将一年1熟种植棉花调整为小麦/玉米一年2熟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2.364 7×109 kg;②开发利用耕地资源,通过改造治理盐碱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7.755 5×108 kg;③实施均衡增产措施,通过提高现有粮田单产水平可增加粮食产出8.938 5×108 kg。无论是扩大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增粮增产潜力较大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核心技术措施是进行洗盐排盐抑制耕层土壤返盐,改土培肥提高中低田地力,筛选配置耐盐作物品种、优化耕作制度,实施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标准化技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水热等基本条件相差悬殊,土地资源分异非常显著,耕地资源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50多年的统计数据和近9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过程,耕地面积变化过程的地域差异及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随人均耕地的增减有较大起伏,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故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考虑,保护耕地成为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基于此,从珍惜和保护好现有耕地,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及建立耕地利用考核体系,缩减土地征用利益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约有14万km~2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受水资源制约的矛盾突出.从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潜势分析看,在最不利限制因素下,甘肃省旱农区粮食产大量比预测值偏低50%左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建设良性循环的旱地农业生态体系,是旱农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耕地是保障人类社会稳定发展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和资源。近年来,耕地撂荒与流失备受关注。合理高效的利用农村土地以及对农村土地非粮化的整治,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陇南市武都区蒲地乡为例,运用综述法、相关性分析法、实地调研访谈法等,针对当地165户农业种植户的耕地撂荒情况,结合其家庭及耕地的基本状况,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现阶段耕地撂荒较为严重,撂荒原因有所变化并出现一些政策性撂荒现象。对造成耕地撂荒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撂荒耕地的盘活对策:改善种植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人才返乡;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降低种植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农业集约化生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地形区域、生产管理模式及边界树篱带对农田地表天敌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华北典型农区,选取5种农田,包括丘陵地区的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CM)、常规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CMH)、有机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OM)、有机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OMH)和平原地区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PCM),于2019年8—9月采用陷阱法展开蜘蛛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丘陵地区的玉米地蜘蛛的香农多样性和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有机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篱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种稀疏指数高于无植物篱的玉米地;且丘陵与平原、有植物篱与无植物篱、有机和常规管理下蜘蛛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建议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分区管理;丘陵地区因受人类干扰较小,维持了较平原地区更高的蜘蛛物种库,可以作为集约化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农业发展应优先规划发展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等),并加强景观多样性建设。而平原地区也应合理保留农田半自然边界带和降低集约化管理强度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松嫩平原30个县(市)、40年完整的气象资料及农业产量资料的系统统计分析,得出松嫩平原40年来气候确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松嫩平原东部作物高产优势逐渐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玉米高产中心南移,麦豆高产中心北移,这是农业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的。据此,提出了该区农业综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安徽省从一个灾害频发的穷省,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具有350亿kg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解放初期63.9亿kg的5.5倍,已经成为我国五大粮食调出大省之一,粮食总产到2020年有望达到400亿kg,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薄弱、多数地区靠雨养农业,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管理粗放,单产普遍较低;远远没有发挥其自然资源禀赋的生产潜力,是我国未来中低产田重点改造的地区。本文提出安徽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是:在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在区域治理方面,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中低产田面积,扩大建设淮河流域吨粮县市;在区域发展模式方面,主抓沿江淮(水稻-小麦)和淮北平原(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及深加工主体功能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展江淮丘陵发展经济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皖南及皖西大别山区绿色生态产业;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突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投资大中型农业机械化普及,创建绿色提质增效防灾减灾体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继续坚持水稻提升,小麦高产、玉米振兴,兼顾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调节;在作物品种优化布局方面,淮南地区减籼稻扩粳稻稳定油菜,沿淮和淮北地区是减弱冬小麦扩半冬性优质小麦,改中晚熟玉米为中早熟籽粒脱水快优质品种。创建出具有安徽省特色、水热资源高效利用(800~1 000 mm降水)、投入少、快速改造大面积中低产田、延伸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