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正确估价水保试点的作用,树立长期搞试点的思想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实现了优秋大汛不决口,岁岁安澜,但是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形势不容乐观,黄河的问题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的根本出路在于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各地气候、地质、地貌、人类活动各不相同,类型复杂,不是采用一个固定治理模式能够解决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果没有试点,就会脱离实际,就会偏离方向,就要走弯路.8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发挥了很好示范作用.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普及推广官兴岔小流域的试点经验,使全县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质量、标准和效益大为提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14-17
<正>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就陕北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作了重要批示,为水土流失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宏伟目标.国务院及时在陕北召开“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经验交流现场会”,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批示精神,推广榆林、延安等地的成功经验,必将极大地推动包括西北地区在内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江泽民总书记的批示和这次现场会的召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西北地区能否实现山川秀美,关键在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能否得到有效控制.陕北的榆林、延安和山西的吕梁、甘肃的定西等地的经验证明,只要加强领导,动员群众,增加投入,科学管理,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就可以较快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预防为主、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设水土保持大示范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侵蚀严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搞好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应突出搞好淤地坝建设,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工程前期工作,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与协调,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三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淤地坝建后管护,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4.
修建水库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治理水患、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和用电需求重要途径之一。水利工程固然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巨大的环境代价不容忽视。尤其近几十年在“水沙异源、水少沙多、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黄河上修堤筑坝、修建水库,改变了黄河的水沙条件,严重影响了水沙运行环境。主要从水库尤其是龙羊峡、刘家峡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与运作对黄河中下游水沙问题与流域造成的环境影响着手,通过近几十年来黄河径流、流域来水来沙情况及河道形态等在时间和空间序列上的数据分析,指出水库建设对黄河水沙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黄河中高流量频次,使得黄河径流出现显著均匀化、可控化的特征;影响黄河天然的来水来沙状况,造成河道淤积增强;加剧黄河断流;从而更加恶化黄河洪水和泥沙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黄河水沙问题的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 黄河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文化变迁,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背景与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叠加,引发了黄土高原强度土壤加速侵蚀和水流失,进而导致黄河中下游泥沙含量居高不下,历史上的洪水泛滥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制约了该地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一书对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在科学研究、综合治理模式等方面的成就与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回顾.它必将对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一书第一部分以黄土高原环境与水土流失为主线,从黄土高原形成发育与演化的地质尺度与人类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文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与环境演化的时间跨度,以及整个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宏观自然地理空间跨度,深刻地阐述?  相似文献   

6.
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经过5年的实施,黄河源区在水土保持法规宣传、法规建设、执法队伍建设、普查监测、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源区人民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源区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战略目标鄂竟平(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1水土保持既面临大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新中国建立近50年来,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防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完成...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是一种替代的、可持续发展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从多种意义上讲,生态农业建设是融科技、社会文化、经济建设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活动:通过科技的手段提升农业生态质量,维护农业生态安全,提高农业生产品质量;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将生态理念由科技构想变成现实行动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所在。分析了通过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制约因素,从加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建流域和谐社会有效途径等不同侧面,提出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增加投资力度,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预防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黄河故道上游的冠县田马园村,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重点,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在昔日不毛之地上建成了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城郊旅游等多功能的科技示范园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黄河故道风沙区综合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11.
湿地指的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的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临猗县黄河湿地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强宣传、开展湿地动植物资源调查、退田退耕还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等湿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 1 199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进展1996年第三次会议后,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落实了3000万元的治理经费,启动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开展了56个水土保持重点县建设.这批新上的重点县连同近年来陆续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项  相似文献   

13.
通过资料收集和典型调查,基本摸清了黄河上游生态用水的基本情况与分布状况,查清了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现状.通过分析生态用水对黄河径流的影响,特别是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径流量的影响,提出黄河上游生态用水与管理对策措施,可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明清时期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频繁.据统计,明代276年间黄河下游发生决溢130多次,清代268年间发生决溢140多次,可见明清期间黄河下游2年即决溢一次.为了维护漕运的畅通和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明清两代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治理黄河,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有堵塞决口、修筑堤防等.然而,单靠在下游“增卑培薄”堤岸治理黄河,黄河河床日益淤高,行洪能力减小,河患仍是连年发生,致使明清政府疲于应付对河患的治理.长期的治河活动,使人们对黄河的水沙特性和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采用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流域整体治理,从而达到治理黄河的理论.如提出在上中游地区普开沟洫蓄水减洪,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论说,我们可称之为“沟洫  相似文献   

15.
朱学谦  刘洪杰  张湘珍 《土壤》1994,26(3):135-137
黄河故道是指1194-1855年间,黄河侵泗夺淮后,废弃的河道所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自然区。在淮阴市境内,故道西起宿迁市王官集乡朱海水库,东至涟水县行湖果园出境,全长225.2公里,其见间流经宿迁、泗阳、淮安、涟水等6县(市)区。在故道范围内,土地总面积136.82万亩,站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土地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16.
<正> 1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在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河中游广大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带的重要位置.根据中央确定的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西部逐步转移的战略部署,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重点给以支持,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势必更加迅速.而黄河中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黄河上中游各省(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投资12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9亿元,新增治理面积4.3万km2,治理小流域600多条,建成基本农田77.13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88.67万hm2,建设淤地坝740座。新常态下,我们要统筹推进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综合防治、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近期要切实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重大项目推进、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正>党的第十八大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采取管理、政策、技术和工程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黄河首曲重大生态功能区护岸林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河岸防护林改变区域小气候、巩固河岸、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湿地保护、提供饲料、薪材和增加收入、提高畜牧业生产力、丰富和改善高寒区景观等作用,系统阐述了加强河岸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岸防护林树种组成单一、体系结构不够完整、自然因素恶劣等护岸林建设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建设的对策,在黄河首曲重大生态功能区的环境建设中加强黄河护岸林建设,对于黄河首曲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重建和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保持水土资源,建设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之危害人所共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而黄河的泥沙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的根源.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人开始提出"治水先治源"的方略.民国时期,中外专家进一步提出了上、中、下游全面治理黄河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方略日趋完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一观点日益明确.已有的研究表明,植被是抑制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