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壤侵蚀是滇池流域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掌握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和改进。以降雨量、DEM、土壤类型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选择降雨、土壤、坡度坡长、植被覆盖4个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对滇池流域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空间分布上,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滇池周边。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滇池流域山地区域,地形陡峭。时间变化上,1999—2014年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20.18%,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减少20.31%,轻度敏感区的增加来源于中度敏感区的转变,转变区域分布于滇池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中,降雨是影响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关键因子。研究滇池流域土壤敏感性时空变化,识别滇池流域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区域,有助于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态治理和土地利用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大环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选择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地形(LS)和地表覆盖(C)作为大环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因子,运用GIS技术对该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环江流域土壤侵蚀以中度敏感及其以下级别为主,所占面积比重为73.61%,其中极敏感区占10.05%,分布在南部边缘,微度敏感区占14.23%,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地区。分析了影响该流域土壤侵蚀敏感空间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重灾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自然因子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汶川地震重灾区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IS技术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完成单因子的叠加运算,从而实现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以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轻度敏感次之,不敏感和极敏感所占比例较小。空间上土壤侵蚀敏感性呈块状不连续分布,但侵蚀敏感性区域又相对集中,分布特征与地貌类型关系较大。针对不同的土壤侵蚀敏感等级,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侵蚀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降雨侵蚀力、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评价了南方红壤侵蚀区朱溪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结果表明:(1)流域内土壤侵蚀以敏感级别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5.96%;其次为轻度敏感,占38.62%;高度敏感和不敏感分布较小,分别占4.22%和1.20%;而极敏感区面积极小,仅占0.001%;(2)流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都以轻度敏感和敏感占绝对比例,不敏感和高度敏感比例很小,极敏感区都分布在中部,但东部敏感性总体上高于中部和西部;(3)土壤侵蚀敏感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吻合度不高,土壤侵蚀敏感性以敏感级别比例最大,而土壤侵蚀强度却以微度侵蚀为主,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西土壤侵蚀敏感性特征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为基础,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广西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 IS和RS技术支持下,将广西土壤侵蚀敏感性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5个等级区域,介绍了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有效控制广西土壤侵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沂蒙山区遥感影像解译和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等资料,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的基础上,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值、坡度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方法对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单因子进行计算,并将各因子进行栅格化。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沂蒙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将沂蒙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5个等级区域,并分析了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元谋干热河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础,选择降雨侵蚀力(R)、土壤质地(K)、坡度坡长(LS)和地表覆盖(C)4个自然因子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指标,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制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在G IS和RS技术支持下,将元谋干热河谷土壤侵蚀敏感性分为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5个等级区域,并介绍了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控制土壤侵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RS、GIS技术平台,以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为基础,探讨降雨、土壤、地形、植被等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建立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分析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为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中度及中度以上敏感面积占总面积的46.34%,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4.30%和9.36%;在空间分布上,土壤侵蚀敏感性呈由南向北减弱特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舒城县、商城县等中南部山区县,而北部平原区敏感性较低;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与土壤侵蚀强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土壤侵蚀敏感性高的区域也是目前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表明区域土壤侵蚀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但在局部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不同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陇南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侵蚀是地理环境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土壤侵蚀研究成果,运用数学模型和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降水、地形、土壤和植被因子对陇南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并按照敏感性等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明确了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陇南市土壤侵蚀整体敏感性较高,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达13107.51 km2,占总面积的46.94%,主要分布在武都区、文县和礼县的中西部。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面积较小,分别占总面积的17.85%和3.14%。在综合评价陇南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敏感等级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玲  吴咏梅  张敏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01-105,111,300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宁夏主要生态敏感问题,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分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4个等级,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盐池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区以及北部引黄灌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脆弱区以及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陶乐东部边缘区、中卫北部边缘区以及盐池的土地沙化严重地区。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土壤侵蚀问题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因子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级。在G IS系统支持下,运用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和综合敏感性评价两种方法,对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植被类型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在ArcGIS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ArcC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域占大部分,达到62.02%;高度敏感区域其次,为20.82%;轻度敏感区域和极敏感区域较少,分别为16.92%和0.24%.其中,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地方主要有天峻县西北部和海晏县东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济南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根据美国土壤侵蚀通用方程以及济南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确定了济南市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评价因子,包括降水、地形起伏、土壤质地和植被.在GIS系统支持下,提取单因子数据并得到单因子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而完成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到不同敏感性程度的面积与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方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榆林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严重制约着榆林地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理论基础,选取自然因素(包括降雨、地形和土壤因子)和人为参数(包括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和社会经济措施因子)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在完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榆林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敏感为主,低敏感和高敏感次之,不敏感仅有零星分布。空间上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呈南部黄土沟壑区向北部风沙草滩区递减趋势,高敏感区主要集中在靖边、定边两县南端,东部黄河沿岸以及南六县的部分地区。修正后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前人研究的土壤侵蚀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充分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急需转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针对不同敏感区实施分区管理,有效控制研究区能源开发建设对土壤侵蚀潜在发生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依据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合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评价了重庆市土壤侵蚀强度及区域分布。根据USLE方程中5N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建立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原因,并提出了有关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Tibet Plateau, occupying the main par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having an average altitude of 4 500 m, has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at are unique in the world, with soil erosion being one of the main ecological problems. Thus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ere to set up an efficient and simple way of evalua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erosion sensitivity in the Tibet Plateau as well as the responses of soil erosion to chang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o indicate key regions where soil erosion should be preferentially controlled. Based o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 the study appli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to develop a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ramework, from which soil erosion sensitivity could be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precipitation, soil,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on soil erosion was divided into classes of extreme sensitivity, high sensitivity, medium sensitivity, low sensitivity and no sensitivity. With the aid of GIS, the resultant map from overlaying various factors showed that soil erosion sensitivity had great discrepan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egion.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 Plateau there were mainly three classes of sensitivity, namely, extreme, high and medium sensitivity. However, the other two classes; low and no sensitivity, were dominant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区水土流失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喀斯特山地环境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喀斯特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荔波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确定提取地形起伏度最佳的分析单元,结合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分析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基于10 m空间分辨率DEM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网格大小为54×54,地形起伏度(RDLS)在0.32~2.12之间;荔波县水土流失敏感主要为微度侵蚀,占县域总面积达88.40%;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RDLS为0.7~1.7的分级范围内,RDLS在1~1.5区间对水土流失的响应最敏感,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优势因子区间。[结论]研究区内RDLS与不同敏感度的水土流失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总体上水土流失受地形起伏度变化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格局的相关性,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背景下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以黔南州为研究对象,融合RUSLE模型和ERI评价方法,在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基础上,对县域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 黔南州水土流失敏感性以中度、轻度和低敏感区为主,其总面积为22 974.42 km2,比重达88.86%,但重度、极度敏感区面积仅占11.14%,且降水侵蚀力、地表起伏度和石漠化等级的空间相关性高。(2) 低生态风险区主要由水土流失轻度、不敏感区构成,耕地面积比重大(72.07%),高生态风险区则以中度、重度敏感区为主,且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大,说明水土流失敏感性就越高,则区域生态风险越高。上述研究表明,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角度评价景观生态风险,融合了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状况等信息,不仅丰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也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