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源库协调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 d)和晚稻在灌浆前期(抽穗后0~10 d)均明显大;起始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大,结实率与起始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极显著(早稻)或显著(晚稻)正相关;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衰退值较小,而剑叶的气-叶温差除早稻的株两优819和晚稻的淦鑫688外,其它均大。根系活力衰退值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剑叶的气叶温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量且源库协调性较好是超级早、晚稻品种超高产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2.
<正>1.试验目的本试验研究水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高产直播制种技术、高产抛秧制种技术和高产移栽制种技术。供试组合为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选育的晚稻新组合吉丰优航1573。本试验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体系岗位专家繁殖制种项目。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5~2008年对龙海市超级早稻—超级晚稻—冬马铃薯三熟超高产新技术模式优化栽培的研究示范,探索出稻稻薯模式的"四最"效应,即三熟生育期的最佳配置,关键技术的最优集成,粮食单产的最高水平和模式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播种期对广东省晚稻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出广东省5个典型稻作生态区晚稻最佳播种期,明确气候变化对近年来新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晚稻品种产量的影响。2009年晚季,在韶关、肇庆、广州、汕头、湛江等5个代表性地点对超级杂交稻天优998、超级常规稻玉香油占及杂交稻天优428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广东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其中,5个地点高产播种期分别为7月2日(B)、7月16日(D)、7月16日(D)、7月23日(E)、7月9日(C)。通过分析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温度、降雨、光照等气候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构建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日均最高气温、较低的日均最低气温、较高的日均气温及较高的积温,孕穗期至齐穗期较高的日均气温、较低的平均日照时数,以及齐穗后20天至收割期较大的累积日照时数,有利提高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播种期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的气候生态因子对一季超级杂交晚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湘中地区,两优培九等生育期较长的超级杂交稻适宜播种期是5月20日左右,湘北可适当提前,湘南可适当推迟.适时播种,既可避开播种至苗期低温、大雨的危害,也可避开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和寒露风的危害,产量较高,米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单季晚稻已成为萧山区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单季晚稻系统的栽培技术研究,存在着与双季晚稻"季节混同、品种混用、技术套用"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的高产高效.为此,杭州市萧山区示范应用单季晚稻强化栽培技术,并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双季晚稻抛秧的育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技术虽已推广多年,但绝大多数农户都仅用在早稻和中稻上,双季晚稻由于气温高,季节紧,育秧的时间与技术不好掌握,推广这项技术在育秧上仍有一定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经多次反复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008年全镇实行早、中、晚稻全程抛秧,进一步减轻了劳动强度。下面就该镇双季晚稻抛秧的育秧技术作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水稻塑盘育秧抛栽”轻型栽培,具有省工、省本、高产高效的优点,目前已在我国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早稻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效果。由于适宜抛栽的水稻秧苗不能过大,秧龄不能过长,而塑盘育秧播种密度大对于晚稻应用该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能在晚稻使用该技术,晚稻...  相似文献   

9.
晚稻育秧施肥用多效唑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晚稻应用两段培育多蘖壮秧技术,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晚稻育秧期正值夏季高温,秧苗易徒长,后期阴敝较重,不但影响分蘖发生,而且使早发分蘖阴敝致死,造成秧苗带蘖少,素质差,栽后返青慢,分蘖发生迟,限制了晚稻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87~1988年引进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MET)于晚稻秧苗上试验,以确定“控长促蘖”效果,进一步完善晚稻培育多蘖壮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超级杂交中稻的水育秧和机插秧培育壮秧的育秧技术,这是夺取超级杂交稻高产的关键和基础,重点阐述了超级杂交中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病虫害防治等,为超级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万象优337系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采用母本万象A与父本R337配组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稻组合。2018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20180033),2019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19030号)。2019-2021年公司连续3年组织晚稻早种试验、示范,分别在樟树、抚州、南昌、吉安、余江5个试验点安排示范种植试验,平均产量为535.87kg/667m2,比对照泰优398增产0.72%。2022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20220014)。主要介绍了该组合晚稻早种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邱斌 《种子科技》2016,(9):112-113
为了促进水稻新型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进行了晚稻"三控"施肥技术简比试验,结果表明此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五优航1573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和江西汇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利用五丰A与自育的恢复系跃恢1573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晚籼稻新组合,2014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2014020,适宜在江西稻区作双季晚稻种植。1试种表现1.1株型及生育期该品种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田  相似文献   

14.
金优238(金23A/R238)是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选育的三系杂交晚稻新组合,在湖南作双季晚稻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性较好、米质较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连续稻草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可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稻高产、养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本试验基于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双季稻稻草还田定位试验, 以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试材, 设稻草还田减施化肥(SI+NPK)、稻草烧灰还田减施化肥(SB+NPK)和单施化肥(NPK)等处理, 以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CK)为对照, 施肥处理中氮磷钾养分用量相等。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晚稻产量、氮磷钾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施用条件下, 连续6年早稻稻草还田处理有利于协调双季晚稻穗粒结构, 协同维持晚稻产量稳定, 保持与其余施肥处理产量基本持平。与NPK相比, SI+NPK处理植株各器官中N、P、K含量及总吸收量在生育前期均较低, 生育后期较高, 且P、K养分吸收量差异显著; SI+NPK可显著提高水稻N、P、K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 而SB+NPK只比NPK显著提高了K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此外, SI+NPK也比SB+NPK提高了氮、磷、钾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及偏生产力。总之, 早稻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可稳定晚稻产量水平及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实现南方稻区土壤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烯效唑浸种对杂交晚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浙江省金华市种子公司(321000)李玉珍烯效唑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对水稻具有壮秧、增蘖、增穗、增产效应。为了解烯效唑浸种对杂交晚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程度,给烯效唑浸种技术在杂交晚稻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育种理论,综述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概况,以及在亲本选育,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阐述了通过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扩大亲本遗传差异,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改善水稻生理机能等技术策略,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一步提高中国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干旱条件下氮素运筹对双季超级稻晚稻的影响。选用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于幼穗分化期正常和干旱条件下,进行氮素蘖肥(干旱前)与氮素穗肥(干旱后)重施处理,考查产量及有关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干旱将导致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幼穗分化期是晚稻水分亏缺敏感期;2种水分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产量均显著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分蘖期是晚稻需氮关键期;干旱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处理的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干旱条件下相对于氮素蘖肥重施处理,氮素穗肥重施处理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光合指标不同程度提高,但茎、叶部位氮素及干物质转运率低,滞留严重,转运至穗部的氮素相对较低,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生育后期提高,同时硝酸还原酶(NR)与谷丙转氨酶(GPT)等氮代谢酶活性在旱后短期内呈现增高趋势。因此,水稻上存在一定的"以氮调水"效应,适当提高氮素蘖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晚稻穗分化期干旱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9.
吕光明 《作物杂志》1990,6(3):28-29
1981年浙江省缙云县在总结群众经验基础上开始进行晚稻免耕栽培试验。到目前为止已有65%以上的连作晚稻采用免耕法栽培,深受群众欢迎。 一、连作晚稻免耕栽培的主要优点1.采用免耕法种晚稻产量比翻耕法略有增减,基本保持平衡(表1)。2.抢季节争主动,力求晚稻早插。 免耕法种晚稻,由于不要翻耕,至少提早插秧  相似文献   

20.
<正>在晚稻生产上穗颈瘟防治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晚稻产量的高低,甚至关系到有收或无收。防治技术不到位,错过了适期防治,即使最好的杀菌剂也挽回不了穗颈瘟造成的损失,因为穗颈是养分输送到稻穗的必经之道,也是晚稻植株最易感病的部位。始穗后,穗颈比较幼嫩,一些抗病能力差的感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