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预防和减轻强降雪过程对设施农业和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预报和服务水平,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ECWMF 0.75°x 0.75°再分析资料,对南通地区1951年以来共19次区域性暴雪过程从影响系统、大气层积、动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以2013年的区域性暴雪为例说明诊断分析和预报过程。结果显示:(1)南通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或雨夹雪转暴雪过程占多数,判断降雪量要关注转为纯降雪以后的降水量,积雪深度还要注意地表温度的高低,因此必须同时考虑强冷空气南下和强盛暖湿气流北上的综合影响;(2)形成强降雪的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南北两支西风槽、中低空切变、西南急流和低空冷垫,实例是典型区域性暴雪天气形势;(3)500~850 hPa高度至少有两层强盛的SW急流,强烈辐合上升主要发生在700 hPa及以上高度,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850 hPa以下为冷垫,850~700 hPa存在逆温, 850 hPa气温小于等于-4 ℃、2 m气温小于等于3 ℃时降雨向降雪转变,地表温度接近零度后积雪增长明显;(4)南通地区24 h平均SLR,纯雪过程≥10,雨转雪过程<10、东南部< 5,一般可通过850 hPa、2 m气温及地表温度对降水相态转换和SLR做出预判;(5)从历史强降雪中寻找天气形势相似过程,对比层结、动力和水汽条件,然后对相似过程实况进行缩放来推断降水量和积雪深度,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近16年乌鲁木齐市春秋季供、停热期的气温、降雪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目前春秋季供、停热期基本符合气象条件,其中因气象条件,春季延期供热占三分之一,秋季提前供热占十分之一,在供热时间需要调整方面,春季明显多于秋季。同时,对近些年春秋季供、停热期间典型的雨夹雪、大雪的天气过程个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全面认识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深化了解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显著变化背景,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量时间分布与量级变化的特征,弥补对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动态过程认识不足的现状,针对该区域降水量变化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利用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5个气象站逐日及月降水量历史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了青海湖南部地区近53年季、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不同降水等级降水日数,并用Mann-Kendall检验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降水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长率为4.42 mm/10 a,主要来自于春、夏、冬季降水量增加的贡献。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除秋季减小趋势外,春、夏、冬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四季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半年雨量和雨强呈增大趋势,且小雨雨日减小,中雨雨日和雨量增加;而冬半年小雪雪日减小,小雪强度增大。不同量级降水中,中雨雨日与雨量增多、小雨雨日、雨量与雨强均有减少。降水突变检验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平均降水出现2次突变,分别为1976年和2004年,1976年突变前后年平均降水相差158.4 mm,由多雨期转为少雨期;而2004年突变则表现为从少雨期到多雨期,突变前后年平均值相差95.5 mm。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合理指导各行业生产,科学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利用1961—2013年武威市5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武威市雨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威市年总雨日及各量级雨日的空间分布从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武威市月雨日的变化比较一致,高峰值在7月,低谷值在11—12月;除古浪外,全市及各地各季节雨日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年及年代雨日也呈减少趋势,年雨日时间序列存在4~5年的准周期变化。小雨是武威市降水的主体,小雨日出现的几率占总雨日的92.7%~96.9%,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雨日迅速减少。雨量为 0.0 mm的小雨日均呈减少趋势,雨量大于0.0 mm的小雨日和雨量大于10.0 mm的中雨及以上的降雨日全市及各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溪冬半年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本溪1981—2013年10月—次年4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3年本溪冬半年不同降水相态的气候特征,得出本溪雨雪转换多发季节主要为3月和11月。利用2005—2013年10月—次年4月的探空资料和自动站数据,对近9年本溪冬半年不同相态降水过程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本溪冬半年出现雪时各层温度及地面温度均低于0℃;出现雨时0℃层高度在850~700 hPa之间;雨雪转换时0℃层高度在925 hPa附近,各层温度范围分别为:700 hPa的温度范围[-11℃,-7℃]、850 hPa的温度范围[-6.5℃,-1.5℃]、9250 hPa的温度范围[-3℃,1℃]、1000 hPa的温度范围[0℃,3℃],地面温度小于1000 hPa温度。本工作的结果除适用于本溪地区的相关预报业务以外,还可以对辽宁东部山区及吉林部分地区的降水相态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冻害防御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气候偏高,出现暖冬现象,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随后温度骤降,这种强降温致使小麦遭遇冻害。春季强降温也是小麦冻害的主要因素。例如,2009年从4月13日夜间开始,受强冷空气和高原偏南气流共同影响,宝鸡地区出现一次降水雪天气过程,为30年来同期最强的降雪,其中降雪量最大达5.6mm,多个县积雪达到3cm以上,气温低于0℃,最低为-5℃。全市川塬区温度为-31℃,山区为-5--7℃。低温极端天气导致该区农作物普遍受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纯雪和冰粒天气发生时大气层结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对不同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精细的气象服务,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需求,笔者以江苏冬季2次不同类型(纯雪和冰粒)固态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探空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2次过程中温湿廓线的不同之处,以及垂直运动和温度平流的演变情形。结果发现,在纯雪天气过程中,温度垂直廓线自地面附近至高空均在0℃以下,接近但不穿越0℃等温线。而在冰粒天气过程中,温度垂直廓线数次穿越0℃等温线且地面附近温度大于0℃。融化层和冻结层上下配置有利于固态降水物融化后重新冻结。融化层和冻结层的形成分别与暖平流和冷平流有关。冰粒天气发生时850 h Pa以下有相对湿度较小的干层存在,干层的形成源于高空干冷空气的下沉运动以及干平流侵入,且干层和冻结层高度较为一致。当液态降水物经过干层时通过蒸发吸热导致冻结层温度进一步下降,该正反馈机制是冰粒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潍坊市近 50年夏季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分析潍坊夏季暴雨的气候特征,从而提高夏季暴雨的预报准确率,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利用潍坊10个观测站1961—2010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对潍坊地区夏季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各类暴雨与各种影响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在时间分布上,潍坊夏季暴雨的年平均发生日数为7.5天,7月最多,8月次之,6月最少,并且潍坊夏季暴雨的年际间变化较大,暴雨日数以平均0.76 d/10 a的速率下降,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自20世纪60年代—20世纪末,潍坊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有增多趋势,但趋势不是很明显,并且在1996年发生突变;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潍坊夏季暴雨的主要系统,其次是低槽冷锋暴雨,这2种类型的暴雨,主要是以局地暴雨为主,很少产生大范围暴雨;气旋暴雨与台风暴雨相对较少,但这2种类型的暴雨多产生区域暴雨与大范围暴雨。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海东市不同等级降水和旱涝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干旱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有序发展。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笔者分析各级雨量和雨日及Z指数的变化趋势,并研究各级雨量和雨日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冬)半年降水以小雨(雪)和中雨(雪)为主;夏半年小雨和大到暴雨(中雨)的雨量及雨日呈减小(增加)趋势,冬半年各级雨量及雨日均呈减小趋势;(2)夏、冬半年Z指数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3)采用偏相关系数和相对贡献率分析,夏半年中雨和大到暴雨雨量及雨日对Z指数有显著的影响,冬半年小雪的雨量和雨日对Z指数变化影响最大;(4)采用合成分析法的标准化值,在偏涝年,各级雨量和雨日基本都为正值,夏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到暴雨和中雨雨量和雨日,而冬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雪雨量和雨日;在偏旱年,各级降水雨量和雨日基本都为负值,夏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雨雨量和雨日,冬半年差异主要表现在小雪和中雪雨量和雨日。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春季(3-5月)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春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290次/10a,减少的趋势不显著;柴达木盆地区、南部区的减少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致,东部区的增多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相反。在周期变化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和3个分区,3、5、7、8年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25年等其它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1991—2015年(1961—1980年),500hPa层贝加尔湖地区春季高度值持续偏高(偏低)是导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持续偏少(偏多)的主要成因之一。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里海至咸海高压脊持续偏强,容易引导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从偏西北路径和偏北路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冷空气过程次数容易偏多;相反,冷空气过程容易次数偏少。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降雪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王莹  李永生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0):114-120
为掌握黑龙江省降雪气候特征,以便做好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采用黑龙江省1961—2015年62 站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降雪特征及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平均降雪量除大兴安岭地区的东部减少趋势明显外,其他大部地区增加趋势明显;中雪日数、大雪日数和暴雪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其中中雪日数和大雪日数增多趋势明显,暴雪日数增多趋势不明显,但小雪日数减少趋势明显;黑龙江省降雪平均初始日期主要分布在9 月下旬—10 月,呈现略偏晚的趋势,而降雪平均终止日期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呈现略偏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本文利用1961—2017年青海东部农业区1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按照儒略日记录等方法分析了两种透雨指标的春季第一场透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周期,并进一步分析了透雨开始日期与干旱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东部农业区第一场透雨呈提前趋势,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平均开始日期为5月6日—5月14日;(2)透雨开始日期自南向北逐渐提前,透雨量由东向西减少,开始日期与纬度及春季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透雨量与经度有较好的正相关;(3)透雨开始日期存在准6年振荡周期;(4)东部农业区年及春、夏、秋季SPI指数不显著增大表明农业区整体向湿润方向发展,透雨开始日期与春季及年的SPI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透雨开始日期越晚,发生春旱及导致全年干旱的可能性越大。春季首场透雨对半干旱地区作物的长势及年景丰歉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预测果园霜冻发生,提高防霜效果,果园内的最低温度及其出现时间预测非常关键。本研究利用宁夏陶林园艺场果园和银川气象台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果园内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并建立银川站与果园内的温度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春季果园内日最低气温呈现波动状态,最低时接近-12℃,最高时达12.4℃,春季共有29天最低气温都达到0℃以下,气温低于0℃会对果树开花、坐果造成影响,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晴天、阴天、雨(雪)天的5:00、6:00和23:00;秋季果园内日最低气温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最低时接近-13℃左右,最高时达16℃,部分时段温度过低对保障果实品质可能有一定影响,日最低温度在晴天、阴天、雨(雪)天集中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00、8:00和23:00;果园内的日最低气温与银川站的日最低气温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果园内最低气温的线性回归方程,历史回代检验表明,方程的预报绝对误差绝大多数在2℃以内,精度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果树的霜冻监测与防御提供依据,对趋利避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丽水市2013年7—8月高温热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了解高温干旱对茶叶的影响,更好地开展茶叶气象服务,根据2013年丽水市9个县(市、区)气象观测站夏季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雨日、日照、平均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在与常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丽水高温、干旱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其对茶叶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7—8月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降水量、雨日显著偏少,且以7月降水偏少最为显著;日照强,土壤墒情差,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中旬。空间分布上,高温干旱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部气温高,降水少,旱情重,南部的庆元等地高温强度弱,旱情程度低。对茶叶有影响的高温热害日数,以丽水最多,程度也最强,有3次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指标,其次缙云、云和、松阳的高温热害程度也较强。高温干旱对茶叶的影响,以松阳影响最大,损失也最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治市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掌握其变化规律,本文使用1961—2015年长治市所属11个县站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对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侧重于大雨、暴雨、大暴雨、大雪和暴雪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级别频数的年际变化规律。利用降水要素倾向率计算、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突变分析等对长治气候变暖前后各级别降水频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治市年平均气温增高背景下,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小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有降水日(日降水量≥0.1 mm)呈减少趋势,同时大暴雨、大雪和暴雪日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加。2、暴雨、大暴雨和大雪、暴雪都有25~30年的低频振荡周期,在高频部分有准两年振荡周期,在整个时间序列中各级别降水还具有4年、6年和8年左右的周期。3、暴雨极端降水在1962年发生突变;大雪日数突变年份在1990年前后,2006年之后大雪日数增加趋势更加显著。其他级别降水日数无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SPI的潍坊市近50年的干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干旱与洪涝是影响潍坊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发生规律,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潍坊市抗旱防涝减灾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基于1961-2010年潍坊市9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指标,计算出潍坊市近50年逐月的SPI指数,分析了潍坊市的干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潍坊市干湿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70年代相对较为湿润,并且由60年代初期的极端湿润向70年代末期干旱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潍坊市区域持续干旱,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震荡波动变化趋于平缓。潍坊市干湿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20世纪60年代中西部区域相对较为湿润,东南部区域较旱;70年代各区域干湿程度相差不大;80年代各区域普遍较旱,其中东南部干旱最重,北部最轻;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各区域干湿变化基本一致。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局地的干湿分布异常现象,如1999年;各年代间干湿时间长度的空间分布也有各自特点,为抗旱防汛部门的统一部署带来难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4年4-5月辽宁省4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春播期首场透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单站透雨平均出现日期、无透雨次数和平均透雨量的空间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透雨平均出现日期自东向西逐渐偏晚,辽东南部最早,辽西最晚;(2)区域性透雨近55a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19日。从周期变化来看,区域性透雨初日存在14、9、5 和3 a左右的变化周期。区域性透雨量空间分布最多的是在总体一致的背景下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其次是中东部与西部相反的空间分布,即中东部有(没)透雨,而西部没(有)透雨;(3)辽宁区域性透雨高空环流可分为深槽型、东亚倒Ω型和短波槽型三类天气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