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土壤基本养分对川牛膝主要农艺性状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为有效提高川牛膝产量和内在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来自道地产区雅安的10个不同地点的川牛膝,进行了根重、根径、根长和多糖含量测定;并对川牛膝相应生长地块土壤基本养分进行了测定,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基本养分对川牛膝主要农艺性状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川牛膝根重、根径、根长和多糖含量均存在差异;其相应生长地块土壤肥力水平皆较高,且不同地块间土壤肥力存在一定差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量与川牛膝根长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根重和根径与土壤基本养分间相关均不显著;尽管土壤全钾和全磷与多糖含量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979和0.5232,但仍未达显著水平。土壤基本养分对川牛膝根长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对多糖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集不同产地苗药红禾麻种质资源药材,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建立其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分析不同红禾麻种质资源药材中多糖含量差异,并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环境因子对红禾麻药材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红禾麻种质资源药材多糖含量为0.42%~10.21%.经相关性分析,红禾麻多糖含量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中铵态氮N、土壤水分含量、年均温度和年均日照时数的增加,有效钾K含量、年均降水量和7月温度降低可促进红禾麻多糖成分的积累,而土壤速效P和土壤pH值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该药材的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及GAP规范化种植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同时也为苗药红禾麻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持水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给改良土壤土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笔者简述了土壤持水能力与土壤结构、容重、土壤粘粒、土壤盐分、土壤总孔隙度、不同吸力条件等土壤因素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土壤持水能力改善的主要方法(土壤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混合法和使用保水剂)及其主要原理,并通过前人的试验研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效果,并总结了3种土壤持水能力的分析方法(比水容量指标评价法、水分特征曲线法、累计失水百分率法)。  相似文献   

4.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田土壤作为人类各种粮食作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环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整体快速推进,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甚为严重,为了更好地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检测土壤重金属方面的仪器和监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简述了国内外常用的实验室监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及其监测局限性,同时重点介绍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和磁化率法这2种现场快速监测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对其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比分析了实验室及现场快速这2种监测方式自身的优劣势,进而探讨了未来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盐渍化土壤黑果枸杞非繁殖器官Cu、Mn、Mg、Cl对果实原花青素(OPC)、多糖和还原性糖累积的影响。以栽培于土壤总盐量0. 5%~1. 0%盐渍化土壤的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使用相关及非线性拟合方法模拟上述指标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中盐渍土条件下,OPC含量多为20~30 mg/g。植株体中量元素Ca和M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植株体Mg与多糖显著正相关。微量元素Cu和多糖、还原性糖及原花青素(OPC)呈负相关。Mn、Cu与Ca、Mg之间存在激发作用,Mn、Cu可能增加了Ca、Mg活性并增强Ca、Mg的吸收。根系中Ca与多糖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根系中Mn元素含量与Ca和Mg呈极显著正相关,后两者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 0. 01)。多糖和根系中Mn存在负相关;还原性糖累积量受根系中Cu的一定影响,OPC与根系中Mg显示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 05)。当植株内源氯元素大于5. 73%,OPC含量显著降低; Mn元素大于67 mg/kg,随Mn在植株富集量增加,果实OPC含量显著减少。果实多糖与植株Mn元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当Mn元素小于等于84 mg/kg,果实多糖含量显著增加。根系中Ca与果实多糖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系中富集较多Ca将抑制果实多糖累积。因此,表明营养物质累积可能受到盐渍化土壤生境矿质元素协同效应影响。这将为盐渍化生境黑果枸杞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合成调控提供一定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正竹 《茶业通报》2006,28(2):94-94
■茶多糖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活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多糖的结构分类沿用了对蛋白质和核酸的分析方法,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多糖的一级结构包括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糖链有无分支、分支位置及长短等。多糖的构效关系即是指多糖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和关系,是当前糖化学和糖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多糖的结构过于复杂,目前对于茶多糖的结构研究还处在研究其一级结构中糖的组成阶段。就多糖一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多糖的组成和糖苷键类型对其生物…  相似文献   

7.
从苹果多糖的种类、应用价值、苹果多糖的制备以及对癌症的预防等方面对苹果多糖的研究进行概述。旨在表明苹果多糖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为苹果多糖进一步的研究和广泛应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土壤养分和盐分对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同心、中宁、惠农、银川园林场4个产地的宁杞1号果实中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与土壤养分及盐分比较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枸杞果实中枸杞总糖含量差异极显著,惠农含量最高,银川园林场最低;多糖含量表现为4个地区间差异不显著;果实中枸杞总糖含量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多糖与Na+和Cl-相关性显著;总糖与Na+和Cl-相关不显著,而与Ca2+和SO42-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红枣多糖是红枣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结构复杂,具有重要的生理保健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等功效,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对红枣多糖分离、纯化的方法及红枣多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促进红枣多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糖是浆果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糖等多种生物功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综述几种浆果多糖的提取、纯化、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和分子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浆果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养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土壤结构的最小单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转化过程与土壤固碳过程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团聚体有机碳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明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土地利用和矿区复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的长期定位研究和复垦矿区的土壤修复两方面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结构是衡量土壤地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土壤稳定性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团聚结构对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与分解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回顾了有机碳影响团聚体形成稳定作用的模式模型;归纳了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累积的保护作用机制。在总结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的影响,并概括了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土壤地力的持续提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南黄壤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6a持续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壤结构性状的影响,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环刀法、干湿筛法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机械组成采用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并计算出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破坏率。 [结果]结果表明:(1)垄播沟覆轮耕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降低黄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且此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垄播沟覆措施的土壤容重优化作用要优于免耕覆盖,而免耕覆盖对较深层次土壤孔隙状况优化效果更显著。(2)保护性耕作可提高0~20 cm土壤>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0~20cm层含量略大于20~40cm层。(3)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免耕覆盖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结论]该试验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土容重、孔隙、团聚体等结构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是评价土壤健康的关键指标,农业生产中,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农业生产发展和推广有机肥的基本政策下,研究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有利于全面、客观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健康的意义。中国自20世纪70、80年代,布局了一批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对土壤微生物研究发展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阐述了有机肥在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构建群落结构方面的积极效应,探讨了有机培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总的来说,有机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特征,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比,增加古菌、固氮微生物和氨氧化微生物等功能微生物菌群丰度,抑制土壤病原菌的活性,从而起到提高土壤碳氮代谢活性和维护土壤健康的作用。有机肥构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途径主要是引起土壤pH、养分含量、团聚结构、酶的活性等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自身携带的外源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属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施用有机肥时应综合考虑土壤条件、作物类型和肥料种类等因素。今后,可以通过新的生物技术深入挖掘微生物功能特性及作用机制,同时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微生物肥料,充分发挥微生物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此外,还要重视土壤健康微生物指标的开发和验证,深入开展土壤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与2004年试验初期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起始土壤相比,连续8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显著提高,且NPK+S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CK处理和NPK处理;连续秸秆还田8年后土壤的有机质(SOM)含量显著提高了6.59%,而CK处理和NPK处理均导致SOM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1.95%和2.56%。与CK处理、NPK处理和起始土壤相比,NPK+S处理提高了土壤各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改善程度要明显强于单施化肥处理。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能提高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黑土肥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耕作方式对根土关系的影响及CT技术在其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理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为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土壤耕作调控土壤结构创造良好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是良好土壤结构形成和根系健康生长的“桥梁”,将土壤结构与作物根系之间关系结合起来,起着非常重要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及土壤结构与作物根系之间的互作关系,分析了CT技术在土壤结构和根系结构上的应用,展望了东北农田黑土区土壤结构和作物根系互作关系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一是要明确保护性耕作原状土体和团聚体结构特征,解析新型耕作技术对土壤结构的调控作用机制,阐明土壤结构决定土壤功能的内在机理;二是要明确保护性耕作玉米根系的结构特征,解析玉米根系生理代谢及衰老机制,揭示玉米根系生长对土壤结构应答的响应机制。其研究将为保育东北黑土,塑造理想根型,提升作物产量和助推全程机械化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研究长期施肥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分级特征、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全氮、全磷含量分布及相关性的影响,为阐明施肥对黑土肥力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生态实验站空间移位长期定位试验,研究2种施肥方式下5种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农田黑土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中全氮、全磷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对2~1 mm粒级大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施肥处理在该粒级团聚体分别增加了1.95%~4.59%之间,且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不同农田黑土全氮、全磷在2~1 mm粒级大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在>5 mm和<0.25 mm含量最低。2~0.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 mm和<0.25 mm与土壤全氮、全磷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全磷主要存在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施用化肥可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中全氮、全磷的含量,是改善农田黑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植物治理措施对金铜矿集区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含水率、团聚体组成、养分含量、重金属污染及水土流失等土壤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第1年降低,随后逐渐增大,第5年接近对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除0.25~0.5 mm外,其他粒径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增大的变化规律,恢复5年后,各粒径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全N、水解N、全K及有机质含量均逐渐增加,全P和速效P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全N、水解N、全K及有机质均达到土壤养分临界值,但恢复5年后各养分指标均小于对照;土壤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规律,恢复5年后Zn、Cu、Cd、Ni全量分别是对照的2.7、5.6、1.2、1.2倍;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小,恢复5年后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本地河滩草”的植被配置模式可以较快地恢复矿山废弃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施用生物黑炭对红壤旱地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0(CK)、6、12、24、48 t/hm2 5个梯度生物黑炭对红壤旱地理化性状影响及玉米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与CK相比,土壤密度降低幅度达4.8%~ 16.3%,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幅为8.1%~21.6%,土壤团聚体粒径>0.5 mm团聚体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大致呈现减少的趋势,粒径<0.5 mm土壤团聚体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MWD降低率分别为7.93%、25.39%、30.15%、28.57%,土壤pH提高0.19~1.02个单位,土壤CEC增加0.80~ 2.46 cmol/kg。从玉米产量来看,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为32.5%~80.0%,拟合曲线方程为y=-5.9507x2+ 358.45x+6689.7,得出红壤旱地的最佳生物黑炭用量为30 t/hm2。  相似文献   

20.
滨海盐渍土改良剂的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天津滨海盐渍土结构性差、土壤养分匮乏、脱盐碱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了改良剂改良滨海盐渍土的试验研究。盆栽试验通过综合分析土壤含盐量、土壤养分含量、黑麦草长势情况,筛选出效果最佳改良剂配方。野外应用效果试验进一步表明,施用改良剂能抑制土壤脱盐碱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23.8%、171.0%、22.0%、37.5%,土壤容重降低了15.5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19.66%,土壤渗透性提高了127.78%,土壤微结构由面状孔隙转变为复杂堆积型孔隙。改良剂的施用非常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是天津滨海盐渍土适宜的盐碱改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