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 ,以玉米杂交组合农大 3138的P1,P2 ,F1和F2∶3 家系为材料 ,联合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穗长、穗粗、穗重和单株粒重是由多基因模型控制 ;行粒数和千粒重检测到 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 ,穗行数和秃顶长存在 2对主效基因 ,而且穗行数的 2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同时对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遗传率作了比较 ,认为存在主效基因的性状遗传率偏低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的显性作用所致。讨论了不同产量性状的育种对策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8个玉米杂交种的7个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间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出籽率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穗长穗粗秃尖;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出籽率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长秃尖穗行数。因此,出籽率对于提高产量是重要的,其次是行粒数和百粒重,协调好三者的关系,还要兼顾其他性状的协调,才能实现单株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旱地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张中东  王璞  陶洪斌 《作物杂志》2012,28(5):100-104
对45个玉米杂交种的8个穗部性状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千粒重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各穗部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为:单株粒重、行粒数、穗长、千粒重、秃尖长、出子率、穗行数、穗粗。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行粒数在直接对产量负向效应中表现最高,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和穗粗都是通过单株粒重间接对产量产生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3类单株粒重较高,其他穗部性状之间较协调,产量表现最高。综上所述,旱地条件下,选择高产玉米品种应该首先关注品种的单株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兼顾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和穗粗等性状。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增广NCII设计,对海岛棉单株有效铃数、单株籽棉重、衣指及单铃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单株有效铃和单株籽棉重符合加性模型,衣分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单铃重符合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模型,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增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亲闯的分配,单株有效铃、单株籽棉重和单铃重有明显差异。单株有效铃、单株籽棉重、衣分和单铃重均为超显性遗传,该4个性状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均可能为显性或隐性,随基因位点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优良种质资源,拓宽玉米的遗传基础,对引进的美国BSSS玉米群体中143个单株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各性状均分离出优于对照自交系掖478的群体单株,其中穗粒重优于对照的占79.24%.选择到各性状均优于对照的群体单株15株.行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较大正效应,穗行数通过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较大正效应.因此,在BSSS玉米群体中选择行粒数偏多,千粒重偏重,穗行数适当偏多的后代,更有可能选育到丰产性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5个欧洲玉米种质量BRC选系为母本,以代表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5个自交系为父本,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25个杂交组合,研究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与我国主要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与国内主要种质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株产量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的增加,亲本的选择对于产量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百粒重>穗位高.综合分析认为,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PN78599类群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容易组配出强优势组合,利用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应着重单株产量、穗粗、行粒数、穗长的选择,放宽穗行数、百粒重的选择,并选择适当的株高、穗位高.  相似文献   

7.
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玉米产量与株高等7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7个性状的关联序为:穗行数〉单株粒重〉穗位高〉株高〉百粒重〉结实长〉穗长。因此,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穗行数、单株粒重、穗位高以及株高。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果穗长在影响籽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单株籽粒产量改良应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行粒数;适当增加穗行数以利提高百粒重;协调好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三者关系,实现单株产量的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9.
陈尔冉 《中国种业》2013,(11):56-57
运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不同选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T0102、T0135和T0139的行粒数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T0107和T0121的穗粗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T0127的穗长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不同杂交组合综合研究表明,各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百粒重。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4个夏玉米杂交种穗部6个主要性状与单株粒重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穗长与穗粗在影响单株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穗长、穗粗重点选择的基础上,考虑对穗行数、行粒数、出子率的选择,容重可独立进行选择。穗部性状的选择必须考虑性状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综合利用某一穗部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他性状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1.
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6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粒数/m2>千粒重>穗粒数>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数/hm2>穗长>秃尖长。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高产栽培条件相适应的杂交种是单位面积粒数较多、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中大穗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出籽率较高;从玉米的形态性状来看,穗行数和穗粗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行粒数和穗长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3年黑龙江省第六区区域试验的12个参试组合(含对照)为研究材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原理与方法,对影响玉米产量的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数量性状对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叶片数、穗位高、秃尖、穗长、出籽率、穗粗、穗行数、株高、行粒数、百粒重。  相似文献   

13.
糯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鲜食糯玉米的10 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小区鲜穗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性状间株高与穗位高(r=0.6288**)、株高与双穗率(r=0.5779**)、株高与穗长(r=0.5069**)、株高与穗粗(r=0.4878**)、双穗率与行粒数(r=0.4877**)、行粒数与穗粗(r=0.4686**)、秃尖长与穗行数(r=0.4355**)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秃尖长与双穗率(r=-0.4356**)、秃尖长与行粒数(r=-0.5350**)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对鲜穗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行数(r=0.5314**、P=0.7480),其次分别为双穗率(r=0.4724**、P=0.4177),行粒数(r=0.4127*、P=0.2317),百粒质量(r=0.3637*、P=0.2159)。为获得高产糯玉米品种,应注重增加穗行数、行粒数、提高双穗率和百粒质量,同时协调好各性状间的关系,控制好株高、穗位高及秃尖长度等性状。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逐步回归、遗传相关、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玉米理想株型杂交种,在一定的生态和栽培条件下,雄穗分枝,果穗长、穗行数、千粒重、出籽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行粒数、千粒重的直接作用与果穗长通过行粒数的间接作用,对单株粒重的相对决定程度都较高,在影响单株粒重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初步认为以这三个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并协调好千粒重与行粒数的关系,可望选出单株籽粒产量较高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含糖量高的甜玉米品种,本试验对甜玉米含糖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量与穗长、株高、穗位呈正相关,与单穗重、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重、轴粗、百粒重、茎粗呈负相关。在实际选择中可以参考这些性状来选择含糖量高的甜玉米。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各主要农艺性状和含糖量之间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此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对含糖量的通径系数顺序为穗长>株高>轴重>穗位>单穗重>穗粗>茎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轴粗>秃尖长>皮渣率。本研究为今后选育含糖量高的甜玉米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玉米地方品种育种潜势,以三峡库区常用的7个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设计,对三峡库区14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配合力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峰白玉米’、‘大寨玉米’、‘太阳河白玉米’在单株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文峰白玉米’、‘大寨玉米’在改善株型、提高产量有更为突出的表现。不同性状SCA效应值变幅差异较大,其中单株产量变幅最大,为-25.48%~30.47%。所有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穗长、穗粗、行数等7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秃尖长、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较低,不宜过早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玉米自交系主要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选择代表性的父本、母本自交系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其主要植株性状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穗位高、雄穗分支数、节间长与单株产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穗行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0.8824。株高与节间长、穗位高(r=0.7372)、穗行数和雄穗分支数显著正相关。穗长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6631)。出籽率与穗行数、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直接影响自交系的单株产量,但株高等同样是自交系选育的关键性状,自交系选育要兼顾穗部性状和植株性状,以获得株型适中兼大穗型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自育的74个玉米杂交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18.0对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粒宽、粒厚、百粒重、容重、出子率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主要农艺性状对杂交种产量的决策系数。结果表明,出子率、百粒重、生育期、穗长和穗行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正因素。  相似文献   

19.
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及鲜穗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研究影响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应用多元统计方法,以30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株高、穗位高、叶片数、茎粗、秃尖长、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鲜穗产量等12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说明前7个主成分就可以基本表达原12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前7个主成分主要包括产量因子、穗行数因子、穗粗因子、粒重因子、株高因子、茎粗因子和秃尖长因子,这些因子大致代表了供试自交系的综合指标,为超甜玉米自交系的性状综合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exceptional heterosis for yield in the world’s first commercial single cross maize (Zea mays L.) hybrid SR52 has been confirmed, the role of secondary traits hasn’t been established.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secondary traits, while assessing heritability and genotypic variation in SR52’s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Knowledg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yield and secondary traits would be crucial in extracting productive inbred lines from the population. Traits were subjected to correlation and path-coefficient analyses. Path analysis model accounted for over 70% of variation (R2) in all populations. Consistently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grain yield were observed for ear length and number of kernel rows on ear. Ear girth (0.19), and number of kernels per row (0.48) showed high direct effects on yield in the F2 population and the trend was consistent in the backcrosses.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s of most traits on grain yield were negligible with the exception of kernel per row via total number of kernels on ear, which was above 0.40 in the F2 and BCP1. Ear length can be exploited for indirect selection for yield in SR52’s segregating generations. 100-kernel weight and number of kernel rows on ear can, to a lesser extent, be targeted in selecting for grain yield. High to medium phenotypic variability in segregating generations of SR52 for traits such as ear length, number kernel rows on ear and grain yield should give impetus to selection of productive inbred lines from SR52 hybrid because of presence of diversity in the gene po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