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近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2009年畜牧业发展成就和亮点,以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的成效。陈伟生司长指出,为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和发展,下一步农业部将采取5方面措施,一是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奶牛养殖水平;二是加强生鲜乳价格的监测,指导奶农合理安排生产,  相似文献   

2.
最近,被业界喻为奶业市场5年来最为激烈的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奶比水贱”的奇特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全国主要乳品生产基地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提高鲜奶收购价格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从完善乳制品企业与奶农的风险共担机制人手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建设有利于我国奶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提高奶业的生产力水平,是解决我国奶业发展现实问题及促进我国奶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集成示范”项目已正式启动。奶业重大科技专项,是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实施的“十五”期间国家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奶业专项总投入为4.05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攻关投入1.5亿元,带动地方、企业配套2.55亿元。通过奶业专项的实施,我国将在高产奶牛选育、新型疫苗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在奶牛饲养、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治等方面提出多套技术标准;培养各种奶业科技人员1000人以上,培训奶…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构建中国原料奶定价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国原料奶价格不断波动的情况,本研究集中探讨了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国内的上海和黑龙江在原料奶定价机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认为中国的原料奶定价机制的构建应该以政府主导制定生产计划;建立按质定价体系;做好成本调查、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奶业的发展备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当前我国奶业受现行不完善的管理体制、行业和地区的鲜奶价格垄断、分户饲养科技含量低,以及国民的牛奶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行业离规范化发展目标还有很  相似文献   

6.
鲜乳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养殖户对原料乳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鲜乳质量因素复杂,涉及奶牛品种、牛场管理、饲料品种、挤奶和运输等诸多环节。因此,了解影响石河子垦区生鲜乳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是保证和提高鲜乳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奶业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当前中国奶业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针对我国奶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鹿事件与其说是三聚氰胺打倒了三鹿.倒不如说是三鹿自己打倒了自己。在2007年就已经发现奶源问题,而三鹿并没有采取措施,直到2008年3月份.仍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最终酿成企业覆灭的大祸。奶业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对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监管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生鲜电商平台销售过程中价格参考效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构建了价格参考效应影响下的消费者需求函数,研究由一个生鲜供应商和一个生鲜电商组成的生鲜电商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根据模型比较分散式决策与集中式决策下产品的最优定价、生鲜电商供应链成员的收益等,发现合作能够提高双方的利润,因此构建收益共享契约模型。结果表明,存在价格参考效应的情况下,生鲜产品的批发价格、契约参数、参考价格对于需求量的敏感程度对于生鲜电商最优定价、供应链成员收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契约参数的确定取决于生鲜电商、生鲜供应商在供应链的议价能力。  相似文献   

10.
据了解,“绿色奶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集成了高效乳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高产优质奶牛快速繁育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奶牛现代绿色饲养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5个课题。从2004年开始,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在这5个课题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并且成功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铃薯贸易与营销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铃薯贸易和营销对促进马铃薯消费、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贸易和销售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贸易策略和营销策略。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大国,贸易小国,出口以鲜薯为主。(2)中国马铃薯生产价格底线约为0.82元/kg。(3)马铃薯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价格季节波动明显。(4)马铃薯营销方式传统,营养价值认识不足,消费形式单一,制约国内马铃薯消费。(5)营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马铃薯主食化和综合利用产品的消费,促进马铃薯贸易和消费。  相似文献   

12.
解析干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乳品业的高速发展,产品市场结构调整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全球乳制品贸易举足轻重的干酪,顺理成章成为当前国内乳制品结构调整瞄准开发的另一块巨大市场。从特色干酪产品的特点、周边国家的发展史、国内市场产品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干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牛旁检测诊断产后初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酮病是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采用酮粉法、尿液分析试纸条、乳汁分析试纸条、试剂盒法分别对乳酮、尿酮和血酮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乳汁检测试纸条和尿液分析试纸条的诊断标准分别为200μmol/L和15mg/dl(1470μmol/L)。酮病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726±43μmol/L、3.42±0.05mmol/L,健康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563±238μmol/L、2.78±0.07mmol/L,差异显著(P<0.05)。乳汁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2%,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和85%,酮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4%。使用乳汁分析试纸条牛旁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奶牛亚临床酮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阳离子盐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离子平衡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泌乳期、产奶量和胎次都无显著差异的荷斯坦奶牛48头,随机分为4组,各组每头分别饲喂阳离子盐0 g/d(对照组)、20 g/ d(试验Ⅰ组)、30 g/ d(试验Ⅱ组)和40 g/ d(试验Ⅲ组),试验期共55天。(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产奶量普遍提高,但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变化不明显,同时提高了牛乳中K+、Na+、Ca2+、Mg2+,而阴离子Cl-和SO42-离子基本无变化(P>0.05);血清中K+、Mg2+、Na+、Cl-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但显著增加了SO42-离子含量(P<0.05)。(结论)可见,泌乳期奶牛日粮中添加阳离子盐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维持离子平衡,有利于保证奶牛健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乳制品工业的1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中国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1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在分析乳制品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人们膳食结构变化、乳品消费现状和消费区域转化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5年中国乳品业的发展前景,指出乳制品行业的企业家和员工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地推动乳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中国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1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在分析乳制品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人们膳食结构变化、乳品消费现状和消费区域转化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5年中国乳品业的发展前景,指出乳制品行业的企业家和员工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地推动乳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总结了电子鼻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对电子鼻在干酪种类的区分、不同保质期乳制品的识别、乳中微生物的检测、乳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乳制品产区的识别以及掺假牛奶的检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液态乳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液态乳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液态乳工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液态乳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乳制品因原料奶污染及产品生产过程控制不严,极易污染大肠菌。从68个常见乳制品和工业产品的大肠菌群阳性样品(包括冷饮、奶粉和酸奶)中分离得到了143株菌,通过对分离菌株进行的生理鉴定试验,确定筛选出108株疑似大肠菌,生化鉴定试验最终确定45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15株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2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21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基本明确了乳制品中受污染的大肠菌群种类及受感染的比例,对今后建立乳制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和对生产、品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feeding efficiency of maize genotypes was evaluated from experiments with dairy cows. Maize genotypes were chosen to represent a range of digestibilities from previous experiments with standard sheep. The variation in milk yield observed with dairy cows fed genotypes with low or high digestibilities or energy values was about 1.0–2.0 kg per animal per day. Moreover, the range of variation in body weight was about 10–30 kg during the 3 months of the experiments. Hybrids with similar energy values had a similar effect on milk yield, but the intake of each hybrid could be very different when they were fed to dairy cows, even if no difference in intake had been observed in sheep. The higher silage maize intake of ‘DK265’ was mostly converted into a body weight gain rather than an increased milk yield, probably because the milk yield potential of the animals was soon reached. It appeared that those hybrids whose predicted energy value from sheep measurements was low led to relatively low performances in cows. Dairy cow performances also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enzymatic solubility values of the whole plants. For maize breeders, the prediction of hybrid efficiency in dairy cow rearing must include digestibility and ingestibility factors.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maize breeders now will probably be the adjustment of a criterion for predicting intake because the stover digestibility and the starch content can be predicted reliably with the use of NIRS calib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