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了解中国辣椒主产区重茬土壤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从山西、河北、山东、广西、四川和海南6省11块辣椒重茬土壤中分离获得了393株真菌,经菌丝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归为19属38种,其中镰刀菌(33.3%)、被孢霉(27.5%)和疫霉(18.7%)为中国辣椒重茬土壤的优势病原真菌,但其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山西、河北地区以镰刀菌、疫霉、被孢霉为主,而山东则以镰刀菌和疫霉为主,广西为镰刀菌和长蠕孢,四川和海南则为疫霉和轮枝菌。这些结果为有针对性地防治辣椒重茬病害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呼和浩特地区感染苜蓿根腐病的317个样品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苜蓿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所致,从发病部位分离到的菌株以镰孢霉(Fusarium spp.)为优势病原,经致病性测定和接种试验证明,茄病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率达90.0%,其次是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发病率分别为61.7%和81.7%。茄病镰刀菌是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与黄色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后,发病率高于黄色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单独接种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巴盟小麦根病种类、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7~ 1999年 ,通过巴盟 5个旗 (县 )、2 0个乡、社的调查和 160 1份采集标样的室内病原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 :巴盟地区小麦根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全蚀病菌 ,其分离频率最高为59 4 % ;次要病原菌有黄色镰刀菌 ,禾谷镰刀菌 ,麦根腐德氏霉 ,丝核菌 ,交链孢菌等 7种病原菌。全蚀病在 5个旗 (县 )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发生数量约占根病的 80 %~ 90 %。  相似文献   

4.
绥化地区玉米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发病原因玉米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6℃,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27℃,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分离与稀释分离法,对西部马铃薯生产基地(河西加工型马铃薯基地)贮藏期不同品种的种薯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种植年限较长、面积较大的品种陇薯3号、大西洋、费乌瑞它带菌率为25%~32.7%。共计鉴定出真菌性病原菌11种,细菌性病原菌3种,其中优势真菌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尖镰孢菌F.orysporium、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estans分离率为10%~46%。优势细菌为密执安棒形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e、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分离率为10%~46%。茄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acearum是生产上值得监视的一个细菌。为马铃薯种薯包衣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苇  王勇  张春祥 《种子》2016,(9):91-93
为明确不同黄瓜品种种子携带真菌的种类及其带菌率差异,采用洗涤法和PDA平板法对12个黄瓜栽培品种进行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较大,分离真菌的种类主要为青霉(Penicillium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根霉(Rhizopus spp.)等腐生菌及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Alternaria spp.)、蛭孢(Cladosporium spp.)等疑似病原真菌.种子内部寄藏真菌较少,疑似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降低,其中携带的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种壳内表皮的带菌率显著高于种胚.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30-23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2008年以来,从黑龙江省大豆产区100个地点采集根腐病株,通过采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疫霉菌的方法。分离结果表明,各主要致病菌出现频率为:镰刀菌42.7%,腐霉菌25.2%,立枯丝核菌7%,疫霉菌25.2%。对1249份大豆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有471份,占鉴定材料的37.7%;对471份材料人工接种出现频率最高的镰刀菌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69份,占供试材料的14.6%。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菌种类;明确了现行大豆品种和资源中有抗根腐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四川省无花果爆发的疫霉病病原菌种类,对四川省无花果种植区的无花果疫霉病的发生进行调查,并采集发病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无花果疫霉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形态与分子鉴定相结合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为白色;卵孢子球形;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形,顶端有乳突。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四川省无花果疫霉病病原菌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序列同源性高达99%。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四川省无花果疫霉病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相似文献   

10.
渝产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重庆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并进一步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典型根腐病症状的多花黄精样品,通过切片和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按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测定,并对其中毒性最强的菌株L_1和L_6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致病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 solani);柯赫氏法则表明两种病原菌都能使多花黄精发病,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长度为600 bp、570 bp的DNA片段,菌株序列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99%;ITS系统发育树上,L_1与尖孢镰刀菌和L_6与腐皮镰刀菌聚在同一分支上。结合形态特征、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是引起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可为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和多花黄精——根腐病互作机理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容易引起黄瓜疫病的爆发,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对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黄瓜疫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并测定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蔬菜的致病力,为瓜类疫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从广东各黄瓜主产区感染疫病的黄瓜茎、叶上分离到疫霉菌共8份,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比对研究。发现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疫霉菌均为瓜类疫霉(P. melonis),人工接种对其致病力研究发现,该疫病菌对黄瓜、印度南瓜、节瓜、冬瓜致病力较强,而对丝瓜致病力较弱。明确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菌是瓜类疫霉(P. Melonis),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瓜类疫病的防治及抗疫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冬瓜枯萎病菌核糖体rDNA ITS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镰刀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冬瓜枯萎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Mega 4.1软件对序列及GeneBank中以葫芦科为寄主的镰刀菌不同专化型ITS序列进行聚类。冬瓜枯萎病菌ITS全长1 063 bp,其中包括18S rDNA一部分序列,5.8S rDNA,ITS1和ITS2全部序列及28S rD-NA部分序列。聚类结果将15个菌株ITS序列划分为2个类群,类群I包括4个菌株,分别为2个西瓜枯萎病菌株和2个甜瓜枯萎病菌株;类群II包括11个菌株,其中冬瓜枯萎病菌株就在该类群中,其余为甜瓜枯萎病菌株5个、西瓜枯萎病菌株3个、黄瓜枯萎病菌株、丝瓜枯萎病菌株和葫芦枯萎病菌株各1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芝麻主产区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鉴定中国芝麻主产区枯萎病菌,分析和比较它们的ITS序列差异和分化状况。对中国湖北、河南、安徽、江西、辽宁等芝麻主产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芝麻枯萎病病原采集和菌株分离,纯化培养得到的25个菌株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芝麻枯萎病菌株分离培养纯化及保存技术。通过对25个菌株的菌落、菌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测定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并对其rDNA-ITS区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大部分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少部分为其他镰刀菌菌株。首次对中国Fusarium oxysporum感染芝麻枯萎病提供了系统的证据,25个菌株在表型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芝麻枯萎病的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枯萎病拮抗菌B96-II(Bacillussp)自沤肥浸渍液中分离筛选获得。进一步试验证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青椒枯萎病菌等有明显抑制效果。可观察到的抑菌现象有:对孢子的溶解作用;对孢子壁的破坏作用;对芽管的生长抑制和对菌丝致畸等作用,对上述3种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56.2%,57.3%,54.7%,对芽管的抑制率分别为88.5%,87.5%,79.5%。拮抗物质之一是几丁质酶。  相似文献   

15.
五种豆科林草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分别检测了来自宁夏,陕西和内蒙的紫花苜蓿,拧条,沙打旺,花棒和踏郎种子的带菌情况和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类群主要为根霉属(Rhizopu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和镰孢霉属(Fusarium spp.)。内部寄藏的真菌类群主要为根霉属,镰孢霉属和交链孢属。其中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种子内部带菌率较低,分别为5%和0%,花棒和踏郎种子内部带菌率较高,分别达20%和30%。10%福美双种衣剂和13%福土种衣剂对供试种子内外寄藏真菌有显著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阿魏氯仿提取物对7种玉米病害的离体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桂清 《华北农学报》2007,22(3):111-114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阿魏氯仿提取物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对顶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只有46.66 mg/L;可引起大中型分生孢子畸形。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主要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赤霉病(主要病原为禾谷镰刀菌)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TaPIEP1是从小麦中分离到的1个病原诱导的基因,其编码蛋白是可与GCC-box顺式元件结合、转录激活型的ERF转录因子。本研究以8个转TaPIEP1基因小麦株系的T4和T5代植株为试材,进行了外源转TaPIEP1基因的PCR检测、Southern杂交、RT-PCR与Q-RT-PCR的分析以及纹枯病菌、赤霉病菌接种与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外源TaPIE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能够稳定遗传,以单拷贝或双拷贝整合到7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外源TaPIE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能超量表达;与受体扬麦12相比,TaPIEP1表达水平高的8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对纹枯病抗性显著提高,4个株系中一些材料对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3个株系中一些材料兼抗纹枯病和赤霉病,说明TaPIEP1正向参与了小麦对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反应,利用该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可创制抗纹枯病、赤霉病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来源地黄瓜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从湖南省内5个黄瓜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黄瓜疫病病株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方法观察孢子囊形态。再运用PCR技术分别进行ITS以及β-tubulin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的中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22株黄瓜疫霉菌株,ITS-PCR序列长度约为780 bp,β-tubulin-PCR序列长度约为800 bp,所有测得序列与下载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序列分为2个大的聚类I和II,黄瓜疫霉菌均位于I组内,由于来源地差异,不同地区的黄瓜疫霉菌又被聚在不同小类;β-tubulin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被分为4个聚类,22个P. melonis序列与下载的P. melonis序列均在聚类组I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疫霉属种群间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不同地域的黄瓜疫霉菌遗传多样性表现出差异,但总体趋势是相同来源地的菌株亲缘性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