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水松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504-508
研究目的: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提出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思想的含义、三个特征及辩证关系。研究结论: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思想是指导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行之有效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为科学编制镇级国土整治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国土整治规划必须贯彻一体化管理思想;提出一体化管理国土整治规划思想的含义、特征及辩证关系。研究结论:一体化管理的国土整治规划思想是指导镇级国土整治行动及规划编制行之有效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建兴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298-301
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是全国四级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联系着省级系统和县级系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对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全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体系,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办公和规划数据的互联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MAPGIS7.0、Visual Basic 6.0和 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开发工具,采用集成二次开发方法,以客户机/服务器(C/S)作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开发了系统的数据库和系统的功能模块。本研究对推动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行为主体决策机制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体构成多元化,用地需求、用地动机呈现多样化,土地利用规划行为更加复杂。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较少从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分析,在规划中缺乏对土地使用者的用地心理、用地动机、用地偏好、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特征的了解,对土地使用者转换土地用途的行为机理不清楚,从而导致规划缺乏行为管理的针对性和激励机制。拟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主体行为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决策、行为组织和行为控制,从理论角度对基于行为主体决策机制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黄楼村村庄规划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黄楼村为研究实例,针对黄楼村村庄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根据村庄节约集约建设标准,将节地理念贯穿到整个村庄规划中,通过规划手段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结果表明,通过规划前后的对比,黄楼村建设用地节地效果显著,规划前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41.35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05.52 m2/人;规划后建设用地面积为19.14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88.55 m2/人,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22.21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116.97 m2/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大提高,为同类村庄规划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工程分析法,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评估的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规划实施效益评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评估等建立规划后评估体系,全面分析和掌握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效益情况,确认规划的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法在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目前中国使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都难以量化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将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载力模型运用到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以信阳市浉河区双井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方案为例,以期为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土地整治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指导土地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研究实例,根据研究地区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3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每项指标进行赋值,评判出经过土地整治之后的综合效益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规划实施后,该地区生态影响分值为0.2998,经济影响分值为0.5400,社会影响分值为0.1565,综合影响得分为0.9663;(2)本轮规划比规划初始年综合影响分值增加0.1122,说明土地整治对环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影响评价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的实施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规划实施评价的因素包括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布局和时序、效益、实施措施、社会影响评价等7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因素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Delphi)法。在对重庆市城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分为A(P≥85),B(70相似文献   

11.
土地违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伟林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438-442
本文基于土地违法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1999-2006年土地违法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贡献。研究结果:土地违法投入由于其获取方式和途径等不同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于合法土地投入的效应,因而产生了不同于合法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短期看,违法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远远小于合法土地投入,从长期看,违法土地投入不利于土地的合理投入和集约利用,对经济增长并不能产生正的贡献。因此,政府应该从多方面措施入手,最大程度地遏制土地违法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采用AHP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高,行业间差异明显;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偏低是影响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健全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工业企业用地准入机制;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促进开发园区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土地利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利用关系规律性的学科,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研究的历史较为悠久,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发展历史还很短暂。我国在1980年代开展《1:1000000中国土地利用图》编制工作基础上,初步创立了土地利用学科。国外尽管尚未有“土地利用学”这一称谓,但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土地利用研究较为活跃。目前我国有关土地的分支学科已达10多门(甚至达20余门),形成了土地研究领域的学科群——即土地科学。分析认为,土地利用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学科地位。在分析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地利用学研究内容基础上,本文按照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对土地利用学科的需求,构建起新型的土地利用学研究内容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系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方法为基本指针,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与“3S”技术为支撑,按照土地利用研究的时间尺度在纵向上分为过去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土地利用研究和未来土地利用(即土地合理利用)研究3个基本部分,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土地利用研究体系。此外,根据土地利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土地利用研究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土地利用学科的8个重点研究领域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双飞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275-282
为了揭示长株潭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加强土地空间管制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现状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对长株潭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和水田是长株潭地区的优势地类。这段时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田面积持续减少。其他地类面积波动变化;(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大部分水田、旱地、林地、灌木林地和水域转换成了城镇建设用地。新增的农村居民用地主要由水田转换而来。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出依附原有建设用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增长2种方式;(3)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沙市区、株洲市区和湘潭市区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较大;醴陵市、炎陵县和茶陵县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较小;(4)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年均变化速度不是很快。正向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用地、水域和草地,其中增长变化最快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负向变化,其中减少变化最快的是果园。研究认为,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差异是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发生时空变化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制约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空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同时从管理学中管理方法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太原市为例,系统分析了玉米地、麦地、马铃薯地、果园地、退耕还林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铁、锰、铜和锌等微量元素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和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小;有机质、全氮、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退耕还林>马铃薯地,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地>马铃薯地>退耕还林地。太原市土壤肥力总体偏低,由于受经济效益和农事活动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A comparative study is addressed between China GBL and some typical foreign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s, including BREEAM, LEED and CASBEE, focusing on the contents, weight system and requirement for Land Use. Through comparis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ite selection, land utilization, ecology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Land Use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LU). The land utilization occupied the most scores than the summation of other factor in LEED, The ecology environment occupied the most scores than the summation of other factor in CASBEE, and still the land utilization and ecology environment occupied the most scores in BREEAM and China GBL. Meanwhile, also found several common indicators being paid attentions in all GABSs. Besides, China GBL is characterized with its large amount of prerequisites than the other GBASs, and the requirements on Land Use category becomes stricter responding to higher green building labels.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依据2000-200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参照谢高地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当量表,分析了北京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建设用地急剧增长,耕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北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年间减少了51824.4万元,年均变化率为-0.31%;从空间来看,密云县、怀柔区和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相对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的区域则分别是通州区、顺义区和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决定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因此规划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应更多地考虑到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意义,更多的保护水域、林地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实现北京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