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综述玉米胚芽蛋白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和3种不同的提取方法 (碱溶酸沉法、酶法、反胶束萃取法),简要分析了玉米胚芽蛋白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综合利用玉米胚芽蛋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褚之琳  鲁明 《保鲜与加工》2022,22(10):92-96
花生蛋白是目前使用广泛、营养价值高、价格低廉的一种植物蛋白,因此花生蛋白制品在食品加工中慢慢突显出来。花生蛋白经改性处理能有效改善其功能特性,提高花生蛋白的附加值。烘烤是花生常用的加工方式,可使蛋白变性,并产生一些诱人香气,同时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分别对花生蛋白改性方法及烘烤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与香气的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为花生更好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花生蛋白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改性,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花生蛋白的应用现状,阐述了花生蛋白的优势及其潜力所在,并针对我国在花生蛋白加工利用方面的欠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制备具有生物学功能特性的活性肽。选取pH值、温度和底物质量分数3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菜籽蛋白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通过minitab15软件对水解度的分析表明,在酶解pH值9.5,温度50℃,底物质量分数为4%时,酶解产物水解度最高。该结果与实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5.
菜籽饼粕中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菜籽饼粕的脱毒以及从中提取蛋白质的各种方法,综述了菜籽蛋白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水相酶解法和膜分离法在提取、分离菜籽蛋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酶法制备菜籽浓缩蛋白的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优化试验,探讨加酶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固液比为提取因素对菜籽浓缩蛋白提取的影响。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菜籽浓缩蛋白提取的影响次序为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加酶量;水酶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加酶量1.0%,提取时间4 h,固液比1∶4。验证试验得出浓缩蛋白产品中蛋白含量为62.8%,蛋白提取率可达72.3%,制备得到的菜籽浓缩蛋白中抗营养因子成分单宁、植酸、硫苷的脱除率分别为90.2%,62.2%,98.7%。  相似文献   

7.
研究水酶法制备菜籽浓缩蛋白的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优化试验,探讨加酶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固液比为提取因素对菜籽浓缩蛋白提取的影响。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菜籽浓缩蛋白提取的影响次序为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加酶量;水酶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加酶量1.0%,提取时间4 h,固液比1∶4。验证试验得出浓缩蛋白产品中蛋白含量为62.8%,蛋白提取率可达72.3%,制备得到的菜籽浓缩蛋白中抗营养因子成分单宁、植酸、硫苷的脱除率分别为90.2%,62.2%,98.7%。  相似文献   

8.
叶蛋白是一类从植物叶片中提取的蛋白质,一般其最终蛋白质得率占总叶蛋白的40%~60%,其脂肪含量低且不含胆固醇,是一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蛋白质。本文概述了叶蛋白的多种来源,介绍了7种叶蛋白的提取方法,并对叶蛋白的脱毒、脱色、脱腥及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简述了叶蛋白在饲用、食用和医用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叶蛋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对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的制作工艺、营养价值、成分和功能特性进行了阐述,为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油主要是由甘油三酯组成,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黄油产品的传统优势是其风味和乳特性。介绍了黄油的起源、发展,化学、物理和营养特性,生产、包装以及贮藏和运输。  相似文献   

11.
4种蛋白质饲料对幼龄獭兔饲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定豆粕、玉米蛋白粉、棉粕、菜粕等4种蛋白质饲料在獭兔幼龄阶段的营养价值,试验以3月龄獭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测定、消化试验与饲养试验,比较分析了4种蛋白质饲料的化学组成及其营养价值。结果显示:粗蛋白表观可吸收量以棉粕最高,为383.22 g/kg,分别比豆粕、玉米蛋白粉、菜粕多3.4,137.9,20.85 g/kg;必需氨基酸化学值指数(EAAI)与可吸收量指数均以菜粕最高,分别为1.18,0.047 5;干物质表观消化能以豆粕最高,为9.99 MJ/kg,分别比玉米蛋白粉、棉粕、菜粕高2.94,3.20,2.68 MJ/kg;豆粕的钙消化吸收最佳,消化率与表观吸收量分别为79.32%,18.59 g/kg,极显著高于棉粕,显著高于菜粕;玉米蛋白粉的磷消化吸收最佳,消化率与表观吸收量分别为63.82%,6.14 g/kg,极显著高于棉粕,显著高于菜粕;4个处理的日均增重、日均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以棉粕组日均增重最大,为26.64 g。棉粕可用作3月龄獭兔的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12.
提高菜子分离蛋白得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菜子分离蛋白生产得率偏低的现状,通过对等电点沉淀法和饱和硫酸铵法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提高菜子分离蛋白各组分蛋白得率及蛋白含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芥菜型油菜TT1基因的克隆和SN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南芥的TT1基因(编码含有WIP结构域的锌指蛋白)对种皮的发育和颜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分离了芥菜型油菜TT1基因,在芥菜型油菜黄黑籽材料的种皮中进行转录水平的分析,比较了黑籽油菜与黄籽油菜基因序列的差异,并采用等位基因特异(allele-specific)PCR技术对可能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TT1基因的DNA序列全长为2197bp,包含1个内含子,与甘蓝型油菜TT1-1基因的DNA序列的相似性为99%,与拟南芥的TT1基因DNA序列的相似性为85%;推导的TT1蛋白序列为300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为33.97kD,等电点为6.99;TT1在所有材料的种皮中均检测到表达;比较紫叶芥、四川黄籽、NILA和NILB的TT1基因序列,共发现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均在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其中紫叶芥和NILA的序列相同,四川黄籽和黒籽近等基因系NILB的序列相同。与紫叶芥相比,黒籽近等基因系NILB有8个核苷酸差异,但种皮颜色与紫叶芥一样,均为黑色,TT1基因这些位点的突变并不影响芥菜型油菜种皮的颜色。通过等位特异PCR可以区分来自四川黄籽与紫叶芥的TT1基因。  相似文献   

14.
以醇变性菜籽粕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水溶性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方法,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13,提取时间12 min,提取温度35℃,醇变性菜籽粕质量分数3%,在此条件下,水溶性蛋白质量分数达45.97%。  相似文献   

15.
分析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稳定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和优化油菜生产区域布局提供科学参考。对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利用区域重心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区域布局和优势差异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趋势,且油菜产量较油菜播种面积增长更快,油菜生产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分布不均。油菜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油菜总产量有直接影响。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油菜的主要生产区域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结合分析结果,四川省应重视油菜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油菜种植规模化,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双低、高产、多抗、广适应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春油菜区油菜生产的商品性、高效性和市场竞争力,使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方法】通过育种家+种子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机制模式对高油高产优质高抗型油菜品种“鸿油88”在春油菜主产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结果】结果表明:“鸿油88”在春油菜主产区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丰产性、稳定性,具有抵御高温干旱的能力,相对增产潜力大。【结论】从根本上解决春油菜区油菜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保障油菜安全生产和供给。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茬口条件下,比较油菜两种飞播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为鄂东地区晚收稻田油菜轻简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冬油菜为试材,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两种飞播种植模式的油菜产量和效益数据。与旋耕飞播相比,两年免耕飞播的油菜籽产量平均增加561.5 kg/hm2,增产率平均为25.7%,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28.6%;两年免耕飞播的油菜产值平均增加3023元/hm2,毛收入平均增加4523元/hm2,主要原因是免耕飞播减少了秸秆离田、种子农药用量、旋耕整地和除草防病四个方面投入,两年投入共计平均减少1500元/hm2。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不仅降低了油菜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效益,具有节本增效的优势,适宜在鄂东晚收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苗期的植株长势与抗性及后期产量密切相关。为探索甘蓝型黄籽油菜抗逆性较弱和产量较低的原因,以2对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黑籽油菜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苗期植株的主要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生长势弱,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LAI)均比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油菜低;与黑籽油菜相比,甘蓝型黄籽油菜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表现出“糖高氮低”的代谢特点,且越冬期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低;根颈粗和单株干物质重也明显小。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生长势弱,冬前干物质积累偏少,进而影响其春后的生殖生长,这可能是其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梳理宁波油菜生产现状,总结出油菜生产发展在面积、产量、效益、市场4个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当前油菜生产主要面临种植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小、生产风险大以及产业化经营滞后等方面的制约。为此,提出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当地产菜油品牌建设、加快开发油菜种植多样性功能等对策,旨在为宁波油菜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