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靖华  王裕智 《小麦研究》2005,26(4):31-36
在山西洪洞建立了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农田下垫面产流场,对不同下垫面的自然降雨产流及早地小麦集水补灌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的27次降雨中,不同下垫面的产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和农田下垫面的产流系数分别为81.4%、73.6%、41.6%、2.7%。旱地小麦集水补灌研究表明:旱地型品种应作为集水补灌旱地小麦的主干品种:补灌量愈大产量愈高,拔节期补灌优于扬花期;同一补灌量集中补灌优于分次补灌;不同播期密度在集水补灌条件下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该项研究为开展集水工程及集水补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临汾以裸地条播小麦为对照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液膜覆盖方式在冬前、拔节期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在生长中后期有效供给土壤水分,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28.9%,从而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因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优于对照,亩产达197.7kg。该项研究丰富了我国冬小麦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山西粮食安全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入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了山西小麦的生产问题。通过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调研、预测与分析,明确了入世山西小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占领省内市场实现自给平衡的可行性,构筑了未来发展的大体框架;提出了小麦生产“三大支撑体系”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山西小麦生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立起加入世贸山西小麦自给平衡的战略体系(战略方针+战争对策),为入世后政府的小麦生产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在山西临汾、万荣、屯留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枯水年型条件下,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生物学效应、增温效应和储水供水效应。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问的关系,使每公顷产量达2188.5kg,较对照增产17.95%;水分利用效率达到0.78kg/m^3,较对照提高22.26%。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覆盖材料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我国旱地小麦生产现状,围绕我国旱地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以旱地小麦高产稳产高效渗灌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的有关研究结果为主要根据,对旱地小麦生产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考察对象的旱地小麦生产系统,可分为8个组成部分或称系统要素。这一系统分析结果在学术上为旱地小麦栽培研究从总体上指出了研究方向,在生产及其管理上对我国旱地小麦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8—2000年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适宜的播期密度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乖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旱地免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谢先举 《耕作与栽培》1995,(1):16-20,27
本文对我国旱地免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作发初步评价。指出旱地免耕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土壤水热动态和养分动态,对土壤生物过程研究薄弱。免耕应用技术研究集中在垄作与覆盖对玉米,小麦等旱作影响上,以产量的增减判断免耕效果。配套技术研究提出采用化学农药防除杂划与害虫;采用条播机为免耕小麦机械;采用大豆为最佳轮作作物。认为农药污染,土壤性态,作物品质,免耕机械与农艺措施配合等是我国未来旱地免耕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旱作小麦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突皮性措施;在多种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中,以夏闲期采用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或微型聚水地膜覆盖的聚水、保墒、增产效果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栽培技术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运用微型聚水地膜覆盖技术,会使陕西渭北原区及类似地区夏闲地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种植小麦1500万亩,旱地麦田占小麦总面积70%,产量占总产48%,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左右着山西省小麦的总产量。1987~1991年,我所以小麦商品粮基地襄汾县汾阳岭村为基点,开展了旱地小麦高产关键配套技术研究。经多项研究和生产考察,提出了“依地用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随着气候变化,灌溉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加剧。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成为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旱地小麦提高产量的关键是合理运筹,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实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小年际间的产量波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旱地开发的进展,结合前期研究提出了通过深松耕作实现土壤增蓄扩容能力的关键技术,概述了山东旱地小麦耕作、播种、水肥管理等栽培环节的技术特点,为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象因素对于小麦的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旱地小麦的生长影响尤为显著。利用不同品种的旱地小麦——晋麦97号和晋麦41号新型旱地小麦,在同一地区同一条件下的旱作农业田进行种植,比较两种小麦的生长状况及其在灌浆期的特性,通过试验研究气象因素对旱地小麦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在晋南麦区和黄淮麦区旱地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骨干品种12057、晋麦33号、晋麦47号主要性状的年度变异、丰稳性的遗传效应的分析,探讨了旱地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品种生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抗逆性的丧失;并将品种的生命周期蚜分为优势期、品种-环境适应和衰退期;认为任何品种都具有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做好小麦区试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我们承担了国家和山东省小麦品种区试任务,其中国家旱地小麦品种12个,山东省旱地小麦品种10个,高肥水小麦品种66个,总试验面积近7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山区旱地麦田因雨水少,故墒情差,春季回暖慢。但是,小麦在起身、拔节和孕穗期间,对肥、水和热需求量都很大。解决旱地麦田肥、水、热供不应求的矛盾,是夺取小麦丰收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针对旱地麦田的特点,通过总结和学习旱地小麦创高产经验,对旱地麦田的春季管理,重点抓了4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和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品种繁多。为了探讨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早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在旱地进行试验,找出其中效益显著者,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材料和方法试验于1989年和1990年在山西万荣县王亚良种场典型旱地上进行,供试品种为晋麦33。在抽穗和灌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旱作农业的发展,在小麦生产上对旱地品种的选育普遍引起重视。目前以评选优良小麦旱地品种为主要目标的区域试验也相应地加强。但在评价品种的优劣上仍沿用各点亩产均数法。从旱作农业上来看,这种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较确切地评价旱地小麦品种,我们提出了三个评价参数:稳产指数、旱作潜力系数、稳潜积。现以81—82年度,黄淮旱地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来探讨黄淮旱地小麦品种评价指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临抗1号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山西农科院小麦所协作,利用抗黄矮病种质,采用杂交系谱法,经过严格的抗病性鉴定和产量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黄矮病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冻、抗旱、抗倒及耐热性能,综合农艺性状好、适应性强、产量高。1996~1997...  相似文献   

19.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小麦播种期间经常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证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亩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年均气温11.25℃,无霜期198d,年均降雨量611mm.2015年小麦播种面积1.57万hm2,其中旱地小麦面积占70%.旱地小麦产量的稳定和稳步提高,对陇县乃至全省小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筛选了近年陕西省审定的一批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展示试验,根据适应性、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进行筛选评价,以期选择出适应陇县及其周边区域的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