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本文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大黑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5个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超过30%(干重),分别为35.4%、31.2%、34.8%、37.6%、31.7%;总儿茶素含量均超过20%(干重),分别为24.5%、26.2%、29.7%、32.3%、22.7%;主要儿茶素单体中ECG、EGCG、EC含量较高,以ECG和EGCG所占比例较大,C、EGC、GCG含量较低,均未达到1%。儿茶素组分5个品种均以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所占比例较大,占茶多酚总量比例在54.49-72.18%之间、占总儿茶素含量的比例在76.53-84.58%。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较高,主要儿茶素单体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但是不同品种间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除GCG)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紫娟等15个云南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中的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应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紫娟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GA、C、ECG、EGCG及儿茶素总量含量...  相似文献   

3.
勐海晒青茶品质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云南勐海县晒青茶品质及内在的优异化学成分,以县内10个乡镇晒青茶(古茶园和生态茶园)为试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与品质成分检测分析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勐海晒青茶条索紧结、显毫色润,滋味较浓,醇厚回甘;古树茶在滋味协调性、浓醇回甘上优于生态茶。总体上化学成分比较丰富,均值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52.34%,氨基酸2.62%,咖啡碱3.94%,茶多酚40%,儿茶素总量18.28%,多酚类单体含量多少依次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较一般普洱生茶含量高,尤其是茶多酚、儿茶素总量、GA较为明显;含量变异系数在15%以上的成分为EGC、C、EC、氨基酸。古树茶中EC、氨基酸含量略低于生态茶,氨基酸、EGC、ECG含量变异系数高于生态茶,说明古树茶中的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不仅丰富,而且含量变异小。  相似文献   

4.
分析不同时间段抹茶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运用UPLC-MS法对抹茶中提取成分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进行含量同时测定。结果表明,EGCG,EGC和L-The含量较高,随着茶叶生长时间延长,茶氨酸下降得比较快,是茶口感降低的重要原因。该方法同时较好地测定茶氨酸和儿茶素类成分,方法便捷和准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感官审评和发酵适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判别依据,对发酵样品进行儿茶素总量、GA、EGC、L-C、EGCG、EC、ECG、TFs、TRs、TB等10 项品质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通过动态聚类分析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内在联系,将试验样品分类判别,并与感官审评对发酵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影响分类的品质成分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品质成分和感官审评的2 种分类中发酵不足、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样品的Jaccard 系数分别为Jb=0.82、Js=0.59、Jg=0.65;品质成分对分类作用的影响作用大小为:EC>儿茶素总量>EGCG>ECG>L-C>GA>EGC>TB>TFs>TRs;品质成分在不同类别中的含量呈现线性变化。根据不同发酵程度工夫红茶品质成分间的差异,采用动态聚类的方法进行发酵适度判别可行,且分类结果较为理想;不同发酵程度的工夫红茶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含量变化、茶黄素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今后开发新型客家茶产品、恢复和发展梅州客家历史名茶奠定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基础,本研究对梅州清凉山茶和锅叾茶2个系列的13个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各品系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清凉山茶系列属灌木型小叶种,发芽密度大,芽头数高达1719~2862个/m2,百芽重8.4~15.2 g;锅叾茶系列为乔木或小乔木型中小叶种,发芽密度比清凉山系列小,芽头数450~774个/m2,但芽叶较大,百芽重25.0~43.8 g。13个客家茶品系内含物都很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为夏茶>春茶、秋茶,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春茶显著高于夏茶和秋茶,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在三季间的变幅均较小;2个茶系列间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锅叾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普遍比清凉山茶高。  相似文献   

7.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确实可行的早期鉴定技术,以加快含特异儿茶素组分的茶树品种的选育。以高EGCG茶树新品系及其人工杂交F1代为材料,应用泛函网络的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以田间实测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为基础,计算出各个株系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分析了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组分及配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EC、GCG含量均呈正相关;与C、ECG、EGC、EC、EGCG、简单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均呈负相关,特别是与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应用上述模型能排除光照、温度等光合作用因子的影响,使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真实反应茶树自身的光合作用能力。本研究结果提示:检测茶树的净光合速率为早期简便地鉴定茶树新株系的儿茶素组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的速溶茶加工原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目前速溶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低的问题,分别以不同季节的茶叶和不同品种的乌龙茶为加工原料生产速溶茶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速溶茶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采用Duncan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摘季节的茶叶为加工原料或不同乌龙茶品种的茶叶为加工原料,其生产出的速溶茶产品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与春茶为加工原料相比,选用乌龙茶秋茶或绿茶夏茶为加工原料生产速溶茶,显著提高了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与‘铁观音’品种相比,选用‘单枞’或‘毛蟹’品种的乌龙茶为加工原料生产速溶茶,显著提高了速溶乌龙茶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  相似文献   

9.
云南西双版纳7个产地大树茶(晒青毛茶)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西双版纳州大树茶,为大树茶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西双版纳7个产地大树茶(晒青毛茶)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生化成分,并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各项品质因子。结果表明,不论是春季、夏季、秋季采制的7个产地大树茶内含物质均很丰富;同一季节,7个产地大树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HPLC分析发现,7个产地大树茶氨基酸、儿茶素组成无显著差异;茶氨酸占总量50%以上,酯型儿茶素占总量的60%以上。三迈大树茶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大多数产地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夏、秋茶高于春茶;氨基酸含量春茶最高,其次是秋茶、夏茶;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春茶高于夏、秋茶。感官审评发现7个产地大树茶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各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种儿茶素组分,确定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对7种茶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以5种组分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进行合理分类。该分类方法根据发酵程度越高儿茶素含量越低,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判别,并能反映茶叶的品质变化。对茶叶中儿茶素的研究,是对茶叶中活性组分用于聚类分析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变温萎凋对白茶品质影响,以不同季节的贡眉白茶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萎凋过程中,加入10、30、50 s的短时热风(45℃)萎凋处理,研究变温萎凋对白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萎凋,30 s变温萎凋处理使贡眉白茶在感官品质上出现青气褪去、蜜香呈现、茶汤橙红、滋味甜醇的变化,呈现陈年白茶的特征;而10 s处理后仍旧带有新做白茶的青涩味;50 s处理后的白茶在干茶、叶底、汤色上均出现明显红变,滋味和香气已呈现红茶的甜醇特征。3种变温萎凋处理均会降低贡眉白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EGCG、ECG、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黄酮、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而比较不同季节,夏季贡眉白茶经过30 s处理后,咖啡碱、茶多酚、EGCG、EC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黄酮、GC和EC等非酯型的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且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时间变温萎凋对不同季节白茶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将30 s、45℃的变温萎凋处理作为一种加速白茶陈化、提高夏茶利用价值的工艺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采收季节的油橄榄茶为试材,测定其多种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确定油橄榄茶的最佳采收季节。结果表明,油橄榄茶中总黄酮和橄榄苦苷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且总黄酮在秋茶中含量较高,橄榄苦苷在春茶中含量较高;总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春茶中含量较高;VE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夏茶中含量较高;重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不同,铅元素在秋茶中含量较低,镉元素在春茶中含量较低,铬元素在春茶和秋茶中含量均较低,总体来说,油橄榄茶的春茶和秋茶质量较好。通过探究油橄榄茶中多种成分的季节变化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有效成分与有害重金属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油橄榄茶的最佳采收季节为春季。  相似文献   

13.
利用贵州省8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茶树生育期资料,结合ArcGIS、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计算了研究区不同茶季的茶树需水量,分析了茶树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不同茶季的茶树需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大小关系是夏茶>秋茶>春茶>越冬期。从空间分布来看,夏茶和秋茶的需水量呈“西北低东南高”分布型,而越冬期和春茶的需水量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型。春、夏、秋茶季以及越冬期的茶树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6、-4.8、-1.2、-0.3 mm/(10 a)。近50a来越冬期和春茶季的茶树需水量的地区间差异在缩小;而夏茶和秋茶季的茶树需水量的地区间差异在增大。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析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及儿茶素组成等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鉴定评价其生化成分多样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为18.80%~25.20%、氨基酸总量为2.00%~3.90%、咖啡碱含量为1.10%~4.10%、水浸出物含量为45.30%~52.50%、儿茶素总量为4.37%~14.17%、变异系数范围为3.33%~157.8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77。基于生化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将21个野生大理茶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1类群的C、EC、非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第2类群的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含量的平均多样性指数较低,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1份、低咖啡碱资源2份及高氨基酸资源1份,这些优异资源可以直接利用或作为茶树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